⊙王曉玲[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院校平臺·遼寧師范大學
從《詩經(jīng)》和《楚辭》看烏鴉意象的演變
⊙王曉玲[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某一審美意象在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其內(nèi)涵意義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代表北方早期文學最高水平的《詩經(jīng)》把烏鴉看作吉祥富貴的象征,而早期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品《楚辭》則視它們?yōu)槿侨擞憛挼膼壶B。促使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烏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原始圖騰崇拜;二是迥異的感情體會角度造就了不同的審美意識。
烏鴉 《詩經(jīng)》《楚辭》 審美意象
在歷史變遷中,任何一種審美意象都會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環(huán)境對這個意象的發(fā)展演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可以很明顯地從《詩經(jīng)》和《楚辭》對烏鴉這一意象不同的態(tài)度中看到。
烏鴉在我國分布比較廣,它們?nèi)頌鹾?,相貌丑陋,喜歡吃一些腐爛的食物,叫聲也很難聽,所以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它們是一種不祥的鳥,被人厭惡。烏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很多具有貶低意義的名稱中:現(xiàn)代人把說話難聽、不吉利的人稱作“烏鴉嘴”;在《狐貍和烏鴉》的故事中它們甚至是愚蠢的化身。這種對烏鴉厭惡的觀念從《楚辭》的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看出。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們并不是一直如此運氣不佳。在我國古代許多北方民族的意識觀念中,它們曾經(jīng)是一種神鳥,是吉祥富貴的象征,這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有所體現(xiàn)。
烏鴉是一個在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的文學意象。作為鳥類的一種,烏鴉本無所謂悲喜吉兇。但任何東西一旦進入文學領域,流連筆端,它們便開始了承載人類情感和信仰的漫長征程。烏鴉意象在我國古代文章典籍中是隨處可見的,在民間傳說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們被賦予了很多不同的審美含義,它們所蘊涵的審美意象極其復雜,那些審美形象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這眾多形象中烏鴉的形象更是褒貶不一,有時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的,而有時又是以一種極具不祥預兆的惡鳥形象出現(xiàn)。而在我國早期,從分別代表我國南北方最高文學水平的兩部文學作品《楚辭》和《詩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烏鴉在北方人民與南方人民心中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審美意象:北方民族認為烏鴉是一種祥鳥,而南方民族則把烏鴉看作是一種預示著不祥、會給人們帶來厄運的惡鳥。
《詩經(jīng)》產(chǎn)生于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一帶,是北方文學的杰出代表,它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对娊?jīng)》中的烏(烏鴉)是怎樣的一種鳥呢?我們那么來看一下。
烏在《詩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四次,分別出現(xiàn)在三首詩中。
一次出現(xiàn)于《鄴風·北風》中:“莫赤匪狐,莫黑匪烏。”這里的烏是作為一種比較對象出現(xiàn)的。只是因為它通體黑色,故而拿來作為一種比較的對象,并無褒貶之意,也沒有形成一種特定的文學指代意義。
《小雅·正月》出現(xiàn)兩次:“瞻烏愛止,于誰之屋?”“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毛詩》中釋道:“富人之室,烏所集也。”這和詩經(jīng)時代特有的一種原始宗教行為有關(guān)。在遠古巫術(shù)盛行的時代,人們常常用烏來占卜財運。先民們把烏與吉祥、富貴聯(lián)系在一起。正如《毛詩》所言,誰家屋頂有烏鴉停留便預示著誰家將有吉祥富貴到來。人們都希望他們停留在自家屋頂,給自己帶來好運。如果烏出現(xiàn)并停留在別人家的房屋上,則常常引起觀察者傷感一番:“烏鴉啊,你們到底停到了誰家的屋頂上了呢?!?/p>
烏在《詩經(jīng)》所出現(xiàn)的四次情況中,《鄴風·北風》中只是因為烏的顏色是通體烏黑的而臨時拿來當作比喻的對象,與人們思想中形成的常見審美意象沒有什么必然的關(guān)系,剩下的三次都是把烏當作吉祥之鳥來看待的。顯而易見,創(chuàng)作《詩經(jīng)》的我國北方民族人民把烏鴉看作財富的象征,把它當作一種喜鳥。
產(chǎn)生于長江流域、體現(xiàn)南方民族文化的《楚辭》,對烏就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看法?!冻o》中有四次涉及烏意象:
《楚辭·涉江》“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薄毒耪隆贰皝y曰: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傺,忽乎吾將行兮!”《涉江》和《九章》中出現(xiàn)的“鸞鳥鳳凰”指忠臣,但他們已經(jīng)漸漸遠離我們;相反的,“燕雀烏鵲”代指奸邪狡猾的佞臣,而他們已登堂入室,在朝中占據(jù)要職。于《九思》詩句“實孔鸞兮所居,今其集兮惟。烏鵲驚兮啞啞,余顧瞻兮怊怊。彼日月兮昧,障覆天兮氛”中出現(xiàn)的烏鵲和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也是和鸞相對舉的惡鳥。
《楚辭》中還有一處提及烏鴉?!短靻枴罚骸棒嘌蓮椚眨瑸跹山庥??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山女,而通之于臺桑?”“羿焉彈日,烏焉解羽?”后羿射日怎么射下了烏的羽毛呢?原來這里的烏與古老的金烏負日的神話有關(guān)聯(lián)。上古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在自然的制約下,先民們漸漸意識到太陽在人們?nèi)粘I钪杏兄e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農(nóng)耕生活中。這樣,他們漸漸對太陽產(chǎn)生了崇拜之情。怎樣解釋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現(xiàn)象呢?他們發(fā)揮了自己的想像,把一種常見的事物而且與太陽有著相同運行規(guī)律(朝去暮來)的動物“烏鴉”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了“陽烏載日”的神話。
《楚辭》中提及的烏鴉意象除了在《天問》中涉及上古神話“陽烏載日”外,就是與屈原所獨創(chuàng)的“香草美人”的形象相對立而出現(xiàn)的“臭草惡人”形象?!冻o》中的烏鴉完全不同于《詩經(jīng)》中的烏鴉形象,它所描繪的烏鴉帶了很強的文學色彩,作者把自己對奸佞小人無比的痛恨與反感全部傾注筆端,一股腦地傾瀉于這小小的烏鴉身上,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此時此刻的激憤之情。屈原的愛國之情多么強烈,他灌注于烏鴉身上的厭惡之情就多么勢不可擋。
《詩經(jīng)》《楚辭》對烏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從側(cè)面反映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中態(tài)度迥異的烏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烏文化內(nèi)涵呢?
1.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原始圖騰崇拜
原始先民在自然的風云變幻中不知所措,他們無法抵抗自然的強大壓力,對自然的一切事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崇拜感,所以他們所熟悉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圖騰?!霸趧游飯D騰中,最早的可能是哺乳動物,因為哺乳動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為與人較接近,較容易被認為是同類……所以遠古先民選擇了鳥作為自己的圖騰”①,而且“圖騰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該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取決于該地區(qū)的動物群和植物群。通常,圖騰是該地區(qū)或相鄰地區(qū)所擁有的存在物,無虎之地絕不會以虎為圖騰,無獅之處絕不會認獅作親屬或祖先”②。
烏鴉隨處可見,南北方都很普遍,那么為什么北方民族更容易對烏鴉產(chǎn)生崇拜呢?這就是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北方人民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俗在這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國北方之地苦寒,植被稀少,靠打獵為生的北方游牧民族經(jīng)常為找不到獵物而苦惱。烏鴉以腐肉為生,牧民可以靠烏鴉領路,在打不到新鮮獵物時找到一些已死的動物充饑。出于對自然的崇拜,烏鴉就成了北方先民的保護神。比如,在烏孫族的神話傳說中,烏鴉就是他們民族的保護神。他們的祖先昆莫就是由烏鴉銜肉喂大的;在滿族的傳說中,烏鴉是努爾哈赤的保護者,也是滿族的保護神,滿族的神竿就是用來喂烏鴉的,以這種方法來祭本民族古老的圖騰祖先。而南方水草豐美,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活安逸,常常出現(xiàn)在腐肉之上荒野之外的相貌丑陋、叫聲聒噪的烏鴉理所當然地成為被厭惡的對象。
2.迥異的感情體會角度造就了不同的審美意識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北方民族長期生活的環(huán)境較寒冷,地域開闊,地廣人稀,生長于那里的人們養(yǎng)成了吃苦勤奮、活潑豪放、不拘小節(jié)的民族性格。對于帶領他們找到食物的烏鴉,會產(chǎn)生深深的感激與崇拜,而不會只側(cè)重于烏鴉的外貌、叫聲、生活環(huán)境等,即使烏鴉帶給他們的僅僅是一些腐肉。而生活于南方的民族則不同。南方地區(qū)氣候溫暖,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動物種類繁多,生活在其間的人們較少為吃穿發(fā)愁,他們不屑于跟著烏鴉尋找食物,在物質(zhì)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有更多的時間縱情于山水之間,因而他們的感情更加細膩,生活較北方人民也精致許多。當他們看到通體烏黑、相貌丑陋、叫聲難聽、喜食腐肉、生于荒郊野外的烏鴉時,可以想見,他們的厭惡之情油然而生。
從古至今,烏鴉意象的演變極其復雜,從南北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來講,北方的奠基文學《詩經(jīng)》賦予烏鴉褒義,而產(chǎn)生于南方的《楚辭》卻對它極力貶低。隨著現(xiàn)代南北文學的交融,烏鴉這一意象已經(jīng)一致地被推到了貶義這一方。可見,南北文學在不斷的交流與融合中繁榮昌盛。
①②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第9頁。
[1]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作 者:王曉玲,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