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娟
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動脈瘤的護理干預
程金娟
目的:動靜脈內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預見性護理干預以減少動脈瘤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延長瘺管壽命,提高護理質量。方法:60例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30例采用改良穿刺法和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照組30例采用傳統(tǒng)穿刺法和常規(guī)護理。觀察3個月兩組患者動脈瘤的新發(fā)生例數(shù),滲血情況以及原有動脈瘤多普勒彩超檢查瘤體大小變化。結果:觀察組動脈瘤的新發(fā)生例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原有瘤體較對照組明顯減小(P<0.05)。結論:改良穿刺法和優(yōu)質護理能有效干預動脈瘤的發(fā)生及發(fā)展。
護理干預 動靜脈內瘺 動脈瘤
維持血液透析治療的重要條件是建立安全通暢的血管通路,自體動靜脈內瘺是目前臨床最為理想、最常用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自體血管通路,被視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內瘺動脈瘤形成是內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一般發(fā)生在術后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主要在動脈化的靜脈上形成,為假性動脈瘤。臨床表現(xiàn)為內瘺局部擴張明顯,局部明顯隆起或呈瘤狀,嚴重擴張可增加患者回心血量,增加心臟負擔,影響心功能[2]。它可引起血栓形成,繼發(fā)感染,甚至引起內瘺破裂大出血而致死亡。因此對于動脈瘤的護理干預是重中之重。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4月,隨機抽取60例動靜脈內瘺的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25~78歲;腎功能衰竭的原發(fā)病為慢性腎炎28例,高血壓腎病15例,糖尿病腎病9例,多囊腎6例,先天性腎病2例。60例患者有9例動脈瘤,瘤體直徑約3~6cm。所有病例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常規(guī)4h。透析時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氫鹽透析。兩組間性別、年齡、疾病及透析方式、透析時間、使用材料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傳統(tǒng)穿刺法 采用繩梯式動脈端離心方向及靜脈端向心方向穿刺,針頭斜面均向上;給予必要的常規(guī)護理:心理護理,嚴格無菌操作,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血液透析中加強觀察,發(fā)現(xiàn)滲血及時處理,血液透析結束時合理的加壓止血包扎,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內瘺的自我護理等。
1.2.2 觀察組患者改良穿刺法 采用繩梯式動脈端離心方向及靜脈端向心方向穿刺,針頭斜面均向下;除常規(guī)護理外,還實施優(yōu)質的全程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2.1 專人維護,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從患者內瘺手術的第1天開始即由專人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的目的、過程、注意事項,并請已成功手術后的透析患者現(xiàn)身說教,消除患者思想顧慮,以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術后指導患者做“健瘺操”,每天用術側手捏橡皮球或健身圈3~4次,每次10~20分鐘,有助于內瘺成熟。專人維護要求護理人員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具有耐心、愛心、責任感,掌握交流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2.2 改良穿刺法的進針方法 進針角度對于年輕、肥胖者穿刺針與皮膚成30°~40°,對于年老、瘦弱者穿刺針與皮膚成20°~30°,針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針柄轉動針體,以針體圓點提示轉動180°,即使針尖斜面向下并固定。操作者要細心,動作輕柔。透析過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在血管內血流向穿刺針斜方向形成沖擊力和吸引力,長期沖擊和吸引,容易造成血管壁受損,針尖斜面向下可明顯減輕對血管壁的沖擊吸引損傷,也明顯減少或延緩內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針尖斜面向下,不僅對近斜面(皮膚側)血管壁是一種順應且與血管下壁有一定距離,對血管壁損傷小,而血管下壁又有豐富肌肉、組織、骨骼等托墊,血管不易擴張,狹窄、阻塞也相應減少[1]。另外,改良穿刺法能有效避免針尖貼壁現(xiàn)象,能使血流量充分,達到理想的透析效果。
1.2.2.3 改良穿刺法的穿刺點均勻分布 假性動脈瘤內瘺局部擴張明顯,局部明顯隆起或呈瘤狀。小的血管瘤一般不需要手術,可采用彈性繃帶或護腕輕輕壓迫,防止其繼續(xù)擴大,并避免反復在此部位穿刺;如果血管瘤明顯增大,影響了患者的活動,或有破裂的危險,可采用手術處理。避免局部皮膚感染及過敏,避免瘙癢抓破,碰傷動脈瘤破裂大出血[2]。定點穿刺易造成血管壁多次受損,彈性減弱,管壁變硬,硬結瘢痕形成,定點穿刺處的皮膚容易變薄、松弛,透析時針眼容易滲血[3]。常規(guī)選用繩梯式穿刺,即新穿刺點距離上次進針點至少1cm。因該穿刺法的穿刺點均勻分布在血管上,使整個血管均輕度均勻擴張,不易造成過度擴張。
1.2.2.4 掌握護理技巧,防止損傷內瘺 假性動脈瘤多因反復穿刺血管壁損傷形成血腫或血液滲漏所致。內瘺穿刺時動作精準,避免穿刺失敗和血液滲漏,拔針后要徹底壓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腫。血液透析一般選用16號和17號內瘺針,管徑大,針刃鋒利,若用力按壓穿刺點快速拔針,對血管壁會造成損傷,拔針時動作慢且輕柔,應慢慢向外拔出,在拔出針尖的同時壓迫血管,這樣可減輕針斜面對血管造成的損傷和減少滲血,不能先壓迫血管再拔針?,F(xiàn)臨床常規(guī)用指壓止血法與彈力繃帶壓迫止血法相結合,指壓10分鐘左右,20~30分鐘后稍松解彈力繃帶,有效減少局部出血、血腫發(fā)生。一旦血管壁損傷產生血腫,內瘺易發(fā)生堵塞,應及時處理,24小時內冰敷或使用33%硫酸鎂濕敷血腫處,透析24小時后熱敷,情況較重時配合消炎止痛類藥物熱敷,如田七粉與2%利多卡因注射液調和外敷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促進血腫的吸收。
1.2.2.5 治療原發(fā)病 持續(xù)性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使血管彈性減弱,同時高血壓使透析后止血困難,壓迫止血時間長,靜脈壓高,加速動脈瘤形成,故應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原發(fā)病,遵醫(yī)囑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以減少血管膨出及動脈瘤的形成。
1.2.2.6 內瘺治療儀的使用 我血液凈化室使用寬譜內瘺治療儀,通過遠紅外線內瘺局部血管照射,每周3次,一般與血液透析次數(shù)同步,每次40分鐘,每月一療程,增加了內瘺血流量,改善內瘺血管彈性,預防管壁增厚狹窄,避免血栓的形成。因動脈瘤和血栓可互為因果,所以應用內瘺治療儀可避免和減少動脈瘤的形成。
1.2.2.7 加強健康教育 發(fā)放內瘺保養(yǎng)健康手冊,患者更衣間醒目處貼溫馨提示圖片,專人面對面交流,指導示范等措施教會患者掌握動靜脈內瘺的保養(yǎng)方法,如禁忌在內瘺側肢體上測血壓、抽血及輸液;衣袖寬松舒適、避免提重物、睡眠時內瘺側肢體不能受壓,并且不能過久地呈90°屈曲,防止瘺管扭曲影響血流造成阻塞。囑病患者透析前應沐浴更衣,清潔皮膚,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透析后穿刺部位當日避免接觸水、避免抓撓穿刺點及周圍皮膚,以免抓傷、感染等。喜遼妥常規(guī)保養(yǎng)內瘺,避開針眼部位0.5cm,擠出適量軟膏沿血管走向涂抹,邊涂抹邊按摩,面積約5cm×5cm,以利于藥物吸收,預防感染和血管硬化。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內瘺保養(yǎng)的依從性,學會自我檢測瘺管有無震顫或血管雜音,常規(guī)1日檢測3~4次,發(fā)現(xiàn)瘺管震顫或血管雜音消失及疼痛不適,應立即到醫(yī)院就診,避免延誤病情。同時定期開展公休座談會,集體講解,并建立督察機制,科室負責人隨機抽查健康宣教的落實情況,如患者的知曉率和滿意度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使用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和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觀察期局部滲血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觀察組動脈瘤新發(fā)生例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原有瘤體較對照組明顯減?。≒<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期局部滲血情況
表2 3個月前后動脈瘤瘤體大小變化以及新發(fā)生例數(shù)
動靜脈內瘺的通暢性是血液透析正常運行的前提和保證,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優(yōu)質的內瘺護理可延長內瘺的使用壽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從而延長患者生命。動靜脈內瘺不僅需要護理人員精心護理,還需要患者努力配合。因此護理人員務必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更多有關內瘺知識,充分從思想上意識到個人日常防護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從性,達到優(yōu)質護理的目的。護理要積極配合患者治療原發(fā)病,掌握穿刺技巧、拔針及包扎方法,防止血腫血栓形成和血管擴張硬化,從而預防動脈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觀察顯示,改良穿刺法和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的局部滲血率降低,多普勒彩超檢查動脈瘤瘤體大小變化明顯,觀察組5例動脈瘤原有瘤體直徑約在3~6cm,3個月后4例瘤體變小,平均減小2~3cm,并未新增動脈瘤例數(shù),干預有效,是臨床值得應用的維護動靜脈內瘺、預防和改善動脈瘤的護理方法。
1 蔣美珍,彭軍香,譚偉.改良穿刺方式對動靜脈內瘺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444~445.
2 黃金.血液凈化??谱o理[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2010:105~106.
3 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52~129.
Blood dialysis patient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Anqing,Anqing 246003,Anhui
CHENG Jin-juan
Objective:Arteriovenous fistula is the lifelin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foresee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eurysm,the syrinx lengthens life,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Methods:60 cases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30 cases:,improved pun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ntervention.3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raditional puncturing method and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number of new cases were observed for 3 months to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s,oozing of blood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aneurysm Doppler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changes in tumor size.Results:the group of aneurysm of the new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riginal tumo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pun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neurysm.
Nursing intervention;Arteriovenous fistula;Aneurysm /
R473.5
A
1671-8054(2015)02-0061-03
(編審:任春霞 施仲賦)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安徽 246003
2015-01-12收稿,2015-03-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