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平,亢連茹,王艷,裴飛
腦梗死患者長期臥床常伴有耐力差及心肺功能下降[1],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整體康復效果。目前對于腦梗死早期患者,尤其是發(fā)病20d內,Brunnstrom分級在Ⅰ~Ⅱ期的患者很少有關于給予有氧訓練提高患者心血管及運動功能的報道,本研究主要應用踏車有氧訓練觀察患者心血管及運動功能的改變。
1.1 一般資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腦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2組各30例,①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59.27±0.43)歲;病程(15.17±0.35)d。 ②對照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60.53±0.52)歲;病程(14.50±0.40)d。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均給予對癥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床上翻身、站立位平衡等康復訓練,每次45min,每日1次,每周6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坐位下MOTOmed viva2踏車有氧訓練,有氧訓練前先給予患者雙下肢牽伸以及被動活動髖、膝、踝關節(jié),訓練阻力以患者能蹬動,但很費力為度,訓練時間20min,有氧訓練后在無阻力的條件下踏車3min,然后給予下肢推拿5min,每日1次,每周6次。
1.3 評定標準 ①檢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2]。②患者訓練阻力大小及主觀疲勞感。③檢測患側股四頭肌肌力,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腘繩肌肌張力。④檢測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 進行運動功能評定[5],分值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治療4周后,2組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及患側下肢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腘繩肌肌張力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踏車阻力、股四頭肌肌力及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P<0.05);2組主觀疲勞感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6。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氧飽和度、心率比較
表3 2組治療前后患側下肢肌張力比較 級,例
表4 2組治療前后阻力大小以及主觀疲勞感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5 2組治療前后患側股四頭肌肌力比較 級,例
2組分別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2組間比較,P<0.05
表6 2組治療前后患側下肢FMA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腦卒中患者發(fā)病以后,一側或雙側肢體完全癱瘓或是不完全癱瘓,運動受限,健側與患側肢體都伴有肌肉耐力與心肺耐力下降,考慮為發(fā)病早期機體修復,長期臥床等導致[3],因此筆者認為腦卒中早期治療不僅給予基本治療,同時也要給予有氧訓練,改善心血管功能,減少肌肉萎縮,有研究表明任何減少運動以及臥床休息超過2~4周以上,均不可避免的出現心血管系統的失健現象,具體表現在安靜心率增快,每搏量減少,心肌收縮做功效率降低[4]。長期臥床健側與患側活動減少,力量的喪失在第一周之內就會有3%~6%力量的損傷,在行動受限的前10d,一個健康個體產生的起始一次性最大力量 (Repetition Maximum,1RM)強度就會有40%的損失[5],并且有文獻報道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氧耐力訓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6-8]。但是由于腦卒中患者年齡較大,心血管條件欠佳,以及在發(fā)病早期,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于肌肉耐力的改善,采用負荷量相對較小,重復次數多,訓練時間較長,安全性高的有氧踏車訓練,并且心率在基礎心率,主要觀察肌力、下肢運動功能的改變以及主觀疲勞感。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給予踏車有氧訓練后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以及肌張力未見明顯變化,比較平穩(wěn),給予一定程度的阻力訓練后,患者肌力增加,下肢FMA運動功能評分提高,主觀疲勞感比治療前降低,且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并且也有報道稱給予一定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沒有誘發(fā)或加重偏癱側肢體痙攣,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2,9-10],因此,腦梗死患者早期給予踏車有氧訓練安全可靠,可以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
[1] 王淑和,林梅清,膝范文,等.臥床對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3):301-303.
[2] 王尊,范宏娟,陸曉,等. 病程6周內腦卒中患者有氧耐力訓練可行性的初步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1):1047-1050.
[3]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16-417.
[4] 周士枋,丁伯坦.運動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74-75.
[5] Donald A.Neumann,林居正譯.肌肉骨骼系統肌動學復健醫(yī)學基礎[M]. 第2版.臺北:愛思唯爾有限公司, 2013,70-71.
[6] Rimmer JH,Rauworth AE,Wang EC,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erobic and therapeutic (nonaerobic) exercise 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coronary risk reduction in stroke survivors[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9,90(3):407-412.
[7] Rimmer JH,Wang E.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stroke sur-vivors[J]. Top Stroke Rehabil,2005,12(1):17-30.
[8] Wang X,Zhang M,Feng R,et al. Physiclal exercise training and neurovascular unit in ischemic stroke[J]. Neuroscience,2014,7(271):99-107.
[9] Diserens K,Perret N,Chatelain S,et al. The effect of repeti-tive arm cycling on post stroke spasticity and motor control:repetitive arm cycling and spasticity[J]. J Neurol Sci,2007,253(1-2):18-24.
[10] 王紅星,王彤,陳旗,等.三級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肌張力影響的動態(tài)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9):80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