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散文教學的現(xiàn)狀要求教師要改變散文教學,回歸傳統(tǒng),首先這是課程標準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領悟散文內容,獲得審美的享受,必須在散文教學的時間、朗讀、解讀、拓展方面下功夫,讓散文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散文教學 回歸傳統(tǒng) 芻議
目前的散文閱讀教學我們常可以看到:在精心設計、反復排練的公開課上,教師運用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步驟詳細,問題很多,問題一經(jīng)拋出,學生侃侃而談,談必中的。在常態(tài)閱讀課上,問題剛一拋出,便讓學生回答,只見大部分學生臉上表現(xiàn)出迷惘不知從何作答之態(tài),不幸被點名的學生言語囁嚅,要么答非所問,要么只能說出干巴巴幾個詞。在高三的散文閱讀課上,教師注重讓學生做題,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導,輕視學生的閱讀,導致的結果是題目雖然做了不少,但能力并沒有提高。
散文教學要改變,要回歸傳統(tǒng)。一是課程標準的需要。課程標準對散文教學要求:閱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課程標準的要求告訴我們,教師必須關注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認真研讀,從而得出自己的體悟。二是高考改革的需要。駱冬青教授說:2017年,中國高考將迎來新一輪大的變革,高考中不要求考生太多關注作者背景、時代,只剩下文本,然后真正考學生的感悟鑒賞的文學能力。以文本為最重要的考核點,讓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審美感悟力直接面對文本,考查學生真正的能力,讓語文考試真正回歸到語文上來。高考改革的方向告訴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對文本感悟鑒賞。
散文教學要改變,回歸傳統(tǒng)的散文教學,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領悟散文內容,獲得審美的享受。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郁達夫說:“現(xiàn)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xiàn)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要能感受散文的個性,必須給學生親身感知文本的時間。教師不要為了炫示能力、為了教學進度,或為了其它的目的剝奪了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我們要追求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課前給足時間,讓學生先好好讀課文,標好自然段序號,圈出生字新詞,翻閱工具書,正音釋詞,疑難處做好標記。
二、指導學生朗讀
散文篇幅短小,題材多樣,形式自由,情文并茂且富有意境。在朗讀散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在表達上要有變化。如在教學《想北平》時,朗讀時要充分把握“想念”濃郁的感情基調。敘述性語言,朗讀時語氣舒展,聲音明朗輕柔,娓娓動聽;描寫性語言,朗讀時生動、形象、自然、貼切;抒情性語言,朗讀時自然親切、由衷而發(fā);議論性語言,朗讀時深沉含蓄、力透紙背。如讀到“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一般的/美麗?!睌⑹雒鑼懻Z段時,要注意停頓,讀出輕柔歡快、美好之感。讀到結尾段“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抒情性語段時,注意讀出輕重,讀出低沉傷感。
三、引導學生解讀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課要講得透。什么叫講得透呢?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fā)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眲⑹亓⑾壬f:“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p>
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可以從這幾點入手:①抓住文題。文題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文題一般有這樣幾個作用:點明寫作對象,如《故鄉(xiāng)的山梨》;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表明作者主觀的感情和態(tài)度,如《想北平》。②抓住內容。一般來說,寫人散文,要先把握寫了什么人,這人做了什么事,這些事有什么共同點和意義,如《金岳霖先生》。記事散文,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是怎樣的,這件事情蘊含的深層意義是什么,如《往事》。寫景狀物散文,要理清作者寫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這個情是怎么抒發(fā)出來的,如《荷塘月色》。注意文章(包括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這兩部分往往起引入、總領或總結作用。注意文中過渡和照應。準確捕捉文中的連接性詞語或標志性語句:關聯(lián)詞;指示語、概括語;總領、總結性的語句或語段。概括段意,關注標點符號(分號、句號),把握文章的內容。③理清內容間的關系。教師認真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而觸類旁通。如《故鄉(xiāng)的山梨》,可設計一個問題:第3—7段寫故鄉(xiāng)的山梨,最后一段寫了故鄉(xiāng)的人,第1、2段和最后一段與3—7段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抓住內容,可以理清1、2段是引出話題,為寫故鄉(xiāng)的山梨作鋪墊。最后一段是由物及人,寫了與山梨相關的“我”和“鄉(xiāng)親”,深化主題。④品味情感。抓住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關注結尾,每個段落的起始句、結尾句,確定情感態(tài)度。如《想北平》結尾“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抓住對人、景的描寫語句,如《想北平》中“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從作者對景物、對人的描寫中品讀愉悅、懷念之情。抓住用詞選句,如《聽聽那冷雨》中疊詞的選用,“淋淋瀝瀝”“淅淅瀝瀝”“料料峭峭”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春雨的纏綿細密,讓讀者不僅感受綿長的雨絲,也感受到綿長的情絲,這些詞的選用彌漫著濃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⑤分析寫法。郁達夫說過:“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xiàn)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這也道出了散文常見寫法,小中見大。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些常見的散文寫作技巧,如以小見大,對比,襯托,選取生活中平凡事物和畫面等。如《故鄉(xiāng)的山梨》通過對故鄉(xiāng)山梨的具體描繪,從而表達對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以小見大。
四、引導學生拓展,延伸
散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本中的那篇作品、課堂上的那點時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延伸到對課外眾多散文的自讀理解,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獲得個體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練筆,表達真情實感。如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獲得知識,提升分析文本的能力。要鞏固課上所得,可以尋找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學習了《想北平》,可以印發(fā)給學生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食物》、葉圣陶《藕與莼菜》,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分析這些文章,再進行交流。學習了《聽聽那冷雨》,教師引導學生寫作拓展,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xiāng)之情。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冷雨,借鑒本文表達技巧,寫寫你心中的冷雨。
散文教學回歸傳統(tǒng),需要教師扎實內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有些教師內蘊不夠,辦法不多,對文本不能透徹理解,或請一位高明的老師分析,或集體備課,這些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是扎實自身的底蘊。教師要多讀書,暫時忘記教師身份和教學任務,以一個普通讀者的放松心態(tài)和非功利性來閱讀散文,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體驗。教師廣泛地學習并不斷拓寬知識領域,提高自身散文的理論修養(yǎng),才能承擔散文教學回歸傳統(tǒng)的重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海容.反思現(xiàn)當代散文教學中的問題,摭談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EB/OL].http://www.docin.com/p-575411929.html,2012.
[3]駱冬青.從以知識過渡到以能力為導向[EB/OL].高考學科網(wǎng)http://gaokao.zxxk.com/a364054-p1.html,2014.
(胡彩亞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高級中學 2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