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藝霏
摘 要: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到來之際,深刻認識到了機械復制所導致的環(huán)繞傳統(tǒng)藝術的“光韻”的消散。本文就機械復制時代到來對傳統(tǒng)藝術核心價值即“光韻”的消逝進行闡釋。
關鍵詞:機械復制時代;光韻的消逝
縱觀人類的歷史,要說究竟是什么解放了人們的雙手?18世紀中后期西方的工業(yè)革命,無疑是最好的回答。工業(yè)革命后,機械工具開始取代手工工具;19世紀初,平板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機械復制技術進入新階段,“使得書寫和繪畫藝術第一次以巨大的數(shù)量和日新月異的形態(tài)被銷入市場”。不斷加快的圖像復制工序給予人們極大的沖擊,照相、攝影、電影等新形式給予人們極大的震撼,這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
一、本雅明機械復制理論中的“光韻”
(一)何為“光韻”
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曾指出,由于機械復制在現(xiàn)代藝術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藝術品原有的某些特點和屬性便會消失,其中最重要的是“光韻”。
“在對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時代凋謝的東西就是藝術品的光韻?!痹跈C械復制理論中,光韻作為對藝術核心價值的修飾而存在。所謂“光韻”即“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xiàn)”。在對本雅明整體思想的認識過程中,光韻的影子頻繁的穿梭其中,它是一把理解本雅明的鑰匙。
(二)對“光韻”的否定
對“光韻”否定的過程即是對傳統(tǒng)藝術替代的過程。伴隨著復制手段的不斷進步,機械復制循序漸進的逼近著藝術的“光韻”。在機械介入復制技術之前,復制手段對原作的呈現(xiàn)只是簡單的復述,并沒有威脅到原作的“光韻”,原作的復制品無法擺脫原作而獨立存在,而在機械作為復制手段后,所獲得的復制品與原作便有了本質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建立在機械對藝術本身光韻的否定。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攻破了傳統(tǒng)的“光韻”藝術堡壘,導致了傳統(tǒng)“光韻”藝術的消逝,迎來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非光韻”藝術。
(三)“光韻”消失的表現(xiàn)
機械復制時代導致傳統(tǒng)藝術核心價值“光韻”的消失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表現(xiàn)在藝術品原真性的消失。任何一個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以及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機械復制品也無法擁有藝術作品在誕生那一刻的獨一無二性,更別提擁有創(chuàng)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了。藝術品復制類型的改造雖不會威脅到藝術品的組成部分,但這種復制的藝術品完完全全的使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喪失了。
其次,表現(xiàn)在藝術與大眾的關系上。藝術最早起源于巫術,當時的人們常常將早期的藝術作品雕刻在隱秘的巖石上或者是掛在教堂的墻壁上,用來取悅于神。擁有這種“光韻”的藝術作品對于大眾產生禮儀化的凝視膜拜功能。但是,“藝術作品的可機械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品從它對禮儀的依附中解放了出來?!边@便擴大了藝術品原作本身的實用性,使藝術可以被大眾所欣賞。
同時,由于機械復制藝術,大眾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購買藝術品的復制品。“光韻的衰竭來自兩種情形,它們都與大眾運動日益增長的展開和緊張強度有最密切的關聯(lián),即現(xiàn)代大眾具有著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強烈愿望,就像他們具有著通過對每件實物的復制以克服原物的距離感?!庇谑牵囆g與大眾之間的關系由凝視的崇拜轉化為娛樂的“消遣”。
二、中國的“機械復制時代”
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樣,復制的歷史也同樣悠久。最初的復制,僅僅出于對珍貴的書畫真跡的保護和欣賞,人們通過臨摹等方式對原作品進行保存與傳播。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唐代用雙鉤填墨的方式摹下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宋代所臨摹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等等。不可否認,這些都是精美的復制品,而且通過臨摹的方式,原作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復制技術越發(fā)精湛。本雅明挖掘到的機械復制時代大眾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商品性”在中國的藝術舞臺上也激烈地上演著。各類作品不斷更新翻拍,大量書籍被改編登上大屏幕舞臺,一部青春小說《何以笙簫默》竟被電影和電視劇同時“看中”,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神雕俠侶》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員重復上演。改編的劇情、無厘頭不符合原著的臺詞,已經遠遠脫離了原著所帶給我們的真實感受。人們在茶余飯后更多關注的,是吐槽改編的狗血劇情、演員的毛躁演技,垃圾文學的抄襲橋段。卻很少人真真正正的去關注這些“復制品” 究竟還保留了多少原始作品的真諦,還是僅僅占著原作的噱頭增加關注度而已。
當今的大眾解讀藝術作品,不再拘泥于其所蘊含的宗教神學元素,而是更多將關注點集中到藝術品本身,體味其傳達的藝術家思想。本雅明通過剖析藝術品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所經歷的變化,得出了“光韻”的改變是大眾與藝術品的關系發(fā)生變化的關鍵。這也正是本雅明機械復制理論中的最有價值之處。
參考文獻:
[1]周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
[2]瓦爾特·本雅明.攝影小史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江蘇人民出版社.
[3]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4]本雅明.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