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剛 (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255000)
中國畫歷史悠久,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匯聚了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審美、思維意識、藝術涵養(yǎng)和美學思想的文化體系。用手中的筆墨點染出層層疊疊的山川河流,自然風光。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將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融入筆下的世界,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規(guī)范的教學手段,按照學生的學習心理,設計教學內容,傳神的表達教學思想,使學生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和繪畫技巧。
中國畫有著很高的審美藝術,用筆自然生動,筆墨渲染之間可謂是妙趣橫生,傳神生動。中國畫包含很多種類,各有特色。無論是令人神往的水墨畫,還是栩栩如生的工筆畫,或者是生動形象的花鳥畫等都是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藝。在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中,中國寫意繪畫大都追求傳神達意,筆墨簡練。在細節(jié)上不強調富麗堂皇,要極致地將筆墨及表現(xiàn)手法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在中國畫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傳世精品,我們在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汲取其中的精華,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
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在水墨畫的教學中,強調充分發(fā)揮墨色的效果,通過墨色點染的深深淺淺營造出一幅幅湖光山色和山川自然,在繪畫的技法上不過分強調精雕細琢,而是強調整幅畫的表現(xiàn)力。在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中,畫出了一個開闊渾溶的雪后山林,畫面的布局層次分明,在用色上也很注意,通過用色的深淺很好的表現(xiàn)出山石的林立,樹木的立體感??梢哉f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去分析他的用色上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受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早期提倡“畫從譜出”講究一舉一動的描摹,雖然可以很好的表現(xiàn)出物體的具體形象,卻缺少了事物的靈性。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領悟。在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里,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點:則是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不足,忽視對興趣的培養(yǎng),這很難使學生今后有發(fā)展空間,這會使學生不好理解“畫從譜出”的含義,容易陷入“刻畫”的怪圈,使作品缺少生機。第二點: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歷史悠久,和現(xiàn)代教學是有差異的,這使得在落實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時候如何更好地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結合,對于現(xiàn)下的教育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三點:由于在中國畫的傳統(tǒng)教學中對于理論的教學和規(guī)律容易忽視,這就使得初學者無法更好地運用繪畫技法,造成概念模糊,對教學規(guī)律的教法和學法都少了整體性。
中國畫有著濃郁的中國風,是中國藝術魅力上的集中體現(xiàn),充分展示了藝術審美和民族藝術的魅力。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傳達中國畫的藝術魅力是值得思考的事情,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藝術作品的美,需要畫家通過筆下的世界和高超的技藝來傳達,而教學工作者需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作品的藝術美,培養(yǎng)審美趣味,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態(tài)度和藝術修養(yǎng)。中國畫博大精深,有著悠久歷史,例如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常以小橋、古道、流水、山石、墨竹作為繪畫體裁,例如在郭熙畫的《早春圖》中,整個畫面自然清新,遠山上浮動著茫茫霧靄,山間小道曲折蜿蜒,山間的古樹也發(fā)出點點新枝,整個畫面里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很好的將生活認識帶到了繪畫中。這里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充分教會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學會情景交融的繪畫手法。
再用“墨竹”為例,在教學方法中可以運用新的教學手段進行嘗試和創(chuàng)新。第一點就需要將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結合。在這個過程活動中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教學群體的不同,教學的難度也相對增大,為了讓學生更好領會竹子的風貌,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對“墨竹”的實際投影或者是教學錄像來展示不同地區(qū)的“墨竹”風貌,這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很好地掌握不同的事物風貌。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體會,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強調知人論世,同樣在繪畫中也講究知人論世。通過對事物的客觀展示讓學生有個全面的了解,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第二點則是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設計,這對于學生能否很好地掌握理解教學內容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很精心的安排教學內容,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對于“墨竹”是否可以畫的生動,主要是葉子的組合和布局,這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如果粗略的瀏覽“墨竹”,會發(fā)現(xiàn)每位畫家手筆下的竹子都是姿態(tài)各異,各具神態(tài)的。如果我們不深入的去觀察“墨竹”,便無法很好地去分解每個細節(jié),無法讓初學者很好掌握,我們必須去講究每片葉子的布局,鄭板橋說過“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很好的教學方法,這要求學生要學會先觀察,在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給每棵“墨竹”注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再通過精巧高超的技藝表現(xiàn)出來。第三點則是要學會布局,畫面的好壞可以從墨色深淺,葉片疏密,光影的虛實充分產(chǎn)生畫面效果,讓學生充分體會美學的理論和繪畫的技巧。
在繪畫的題材上,在傳統(tǒng)的題材上過去常以山水,花鳥入畫,在現(xiàn)下教學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創(chuàng)新,將心理的情感盡情的宣泄在紙上,水墨畫中強調“氣韻生動”的審美標準,強調“以形寫神”這些概念理論是抽象的,那么教學工作者則需要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和繪畫理論。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注意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積極主動的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讓他們自由的表達內心情感,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的作品,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如今中國畫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于如何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畫是當下教育工作者值得商榷的問題,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也不斷出現(xiàn)新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想使教學工作更好的落實,就必須順應時代的洪流,打破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用新的課程標準來要求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在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同時,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去進行努力探索、研究,再結合時下人們的審美藝術,發(fā)展中國畫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審美意識。
[1]許嘉馳.《淺談中國畫教學》[J].山東:濟寧師專學報,2008.
[2]白雪石.《中國山水畫技法》[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08.
[3]范瑞華.《中畫話向何處去》[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2.
[4]陳書敏.《淺談兩宋山水畫構圖的審美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