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古代史學的豐富遺產(chǎn)

      2015-03-11 10:14:04周少川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年10期

      周少川

      摘要 中國古代史學由于悠久的史官制度和私人修史的自覺意識,積累了豐富的史學遺產(chǎn)。留存于今的浩瀚史籍不僅數(shù)量舉世無雙,而且具有多樣性體裁、連續(xù)性記載和不斷進步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特征。古代史家和思想家對歷史運動變化的形式、方向,歷史運動的動因,以及對歷史編纂工作、史學功用的認識等,有深刻、獨到的思想。古代史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直書實錄、以史為鑒、重視自身修養(yǎng)和著史敬業(yè)等優(yōu)良傳統(tǒng)。

      關(guān)鍵詞 史學遺產(chǎn),史籍,史學思想,史學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K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09)20—0005—06

      我國的史學源遠流長,經(jīng)過幾千年的積累和發(fā)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瑰麗的遺產(chǎn),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古代先民就有不少口耳相傳的神話和故事。利用文字記載歷史,始于古代的史家。《呂氏春秋·先識》說夏桀無道,太史令終古勸諫無效,棄而奔商。終古就是夏朝的史官。商代的史官,在甲骨文中稱為“史”、“作冊”、“尹”。周代的史官,沿用商的稱號,金文里也有“作冊”、“內(nèi)史”、“內(nèi)史尹”等稱呼。周代的史官人數(shù)大大增加,《周禮·春官·宗伯》記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等不同職掌的史官。春秋時期,不僅王室有史官,各諸侯國也有史官的設(shè)置?!蹲髠鳌防锞陀涊d了許多史官的活動和言論。魯國有太史固、太史克,晉國有史蘇、董狐、史龜,衛(wèi)國有華龍滑、禮孔,齊國有南史氏,楚國有倚相、史皇,趙國有史墨,就連小小的虢國也有史囂。

      夏、商、周三代的史官負有雙重使命,一方面掌管天文歷法、祭禱、貞卜等活動,另一方面負責記錄時事、起草文書、保管典籍等工作。西漢司馬遷撰寫《史記》以后,史學的地位得到提高,才逐步有了專任史學的別職。三國時曹魏開始設(shè)著作郎為撰史專職。南北朝時的北齊始置史館。到了唐代,史館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設(shè)史館于禁中,專修國史,由宰相任監(jiān)修,又以他官兼任纂修,下設(shè)修撰或直館等專職史官。唐以后史館的設(shè)置雖有變化,但國家設(shè)立史館的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明清。中國史學不僅有史官修史的古老傳統(tǒng),更有私人修史的傳統(tǒng)。自孔子修《春秋》以降,歷朝歷代都有一批自覺自愿肩負述史資鑒重任的史家。因此,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慨地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xù)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p>

      關(guān)于中國古代的史學遺產(chǎn),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就歷史觀點、歷史文獻學、歷史編纂學、歷史文學等幾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史學遺產(chǎn)的成就,并深入地分析了如何繼承史學遺產(chǎn)的若干問題。白先生的論述為這一問題的研究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chǔ)。本文擬在此基礎(chǔ)上,從更為概括的角度,將古代史學遺產(chǎn)歸納為史學典籍、史學思想、優(yōu)良傳統(tǒng)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有助于對我國史學遺產(chǎn)的了解和認識。

      一、浩瀚的史學典籍

      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記載,至少可以從距今3500多年的殷代甲骨文和殷、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算起。它們是當時王室和貴族占卜、慶賞活動的記錄。這些文獻,是中國歷史記載的萌芽形式。中國最早的史學典籍,有產(chǎn)生于商、周時期的《尚書》,產(chǎn)生于西周時期的《逸周書》,以及西周、東周時期王室與諸侯的國史,以及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等。其中尤其是《春秋》《左傳》,創(chuàng)立了史籍的編年體體裁??鬃右螋斒范鳌洞呵铩?,在內(nèi)容上參考了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國史。體裁上按年、月、日的時間順序編排,這是孔子在繼承國史形式上的發(fā)展?!蹲髠鳌吩诰幾问缴下酝凇洞呵铩?,但在內(nèi)容上卻更為豐富,描寫了具體生動的歷史人物,記述了歷史事件的始末,擴大了編年體史書記敘的容量,為后世大量編年體史書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

      西漢的司馬遷著《史記》,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創(chuàng)立了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結(jié)構(gòu)組合而成的紀傳體體裁,這種綜合性的史書體裁以多種結(jié)構(gòu)和體例囊括紛繁史事,覆蓋面廣,歷史內(nèi)容豐富,符合了封建帝王“大一統(tǒng)”的思想,因此得到提倡。以這種體裁記載歷代史事的“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在各類史籍中處于主導(dǎo)地位。

      此外,典志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也是數(shù)量眾多、自成體系的重要史籍。典志體史書專記一代或數(shù)代典章制度,創(chuàng)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此書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又分若干目,目下以朝代為序,依次記述上起黃帝、堯、舜,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興廢和歷代的評價。紀事本末史書以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為開端,《通鑒紀事本末》據(jù)《通鑒》而剪裁改編成書,將《通鑒》所記1000多年的歷史歸納為239個題目,每題一事,每事一篇,詳記始末,故稱為“紀事本末”。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將中國古代史書分為15類,除了上述編年、紀傳、典志、紀事本末等四種重要史籍外,還有傳記、載記、詔令奏議、史抄、時令、地理、目錄、史評等多種類型的史書。僅《四庫全書總目》記載的史書就有2126部,38293卷,而在它記載之外的史書數(shù)量則更有數(shù)倍之多。歷來稱中國古代史書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這是毫不夸張的。古代史書以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蘊含豐富的內(nèi)容,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因此,多樣性是中國史籍的一大特征。

      中國古代史籍還有連續(xù)性特征。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不曾中斷的國家。歷代史家自覺保持了總結(jié)前代歷史,察古知今的傳統(tǒng)和史學的創(chuàng)作熱情,因此自《春秋》以下,各類史籍往往連續(xù)性累積,形成了上下貫通的宏偉系列。以編年、紀傳、典志、紀事本末四類重要史書而言,編年體史書自《春秋》《左傳》以后,歷史上又有許多續(xù)寫之作,先后出現(xiàn)了兩次編纂高潮。一次是東漢末荀悅將《漢書》改寫為編年體《漢紀》,因其“辭約事詳”而大行于世,引起史家對編年史的興趣,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編年體史著。另一次是北宋司馬光編纂《通鑒》,記載由戰(zhàn)國時期的周威烈王至五代時周世宗前后一千年的歷史?!锻ㄨb》以編年為主,兼取紀傳體的本紀、列傳、書志諸體之長,發(fā)展了編年體裁,重新掀起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南宋時期就有大量編年史書問世。司馬光以后,著史者群起效法《通鑒》體例,補作續(xù)作,形成了“通鑒學”系列。直至清代夏燮的《明通鑒》為止,“通鑒學”著作接續(xù)地記載了由先秦至明代的中國歷史。紀傳體史書也是如此,一部“二十四史”再加《清史稿》,前后相續(xù)地記載了黃帝至清朝宣統(tǒng)年間的歷史。典志體史書在杜佑《通典》、南宋鄭樵《通志》、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等“三通”之后,又有“續(xù)三通”和“清三通”,再加上劉錦藻的《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典志體史書的“十通”連續(xù)記載了整個中國古代的制度史。紀事本末體史書也是如此,繼《通鑒紀事本末》之后出現(xiàn)的十幾部朝

      代性紀事本末,從記載上古先秦史事的《繹史》,到《清史紀事本末》,也是上下連貫,自成一大流派。

      創(chuàng)新性特征在中國古代史籍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從形式上看,中國古代史書形式多樣的體裁,正是史家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重要的史書體裁除上述提到的編年、紀傳、典志、紀事本末之外,又有唐朝劉知幾撰寫的《史通》開史學評論專著之先河;晚唐蘇冕撰寫《會要》,專記唐朝典志沿革,創(chuàng)立斷代典志史體裁;南宋朱熹作《通鑒綱目》,以綱提要,以目紀事,使綱目體成為編年史的新形式;明清之際的黃宗羲作《明儒學案》,倡導(dǎo)了學術(shù)史的寫作。從內(nèi)容上看,相同體裁的史書不僅在史實的記敘上前后相續(xù),而且不斷拓展了記載范圍。比如,司馬遷創(chuàng)立紀傳體體裁之后,后代紀傳體史書在志書、列傳、史表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稘h書》就在《史記》書、表的基礎(chǔ)上增設(shè)了藝文志、地理志和古今人表。編年史也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東漢茍悅的《漢紀》已對編年史的紀事內(nèi)容有了拓寬。到了司馬光的《通鑒》,更是在編年之中融合各種史體,將記載人物、典制的內(nèi)容納入相應(yīng)之年,又充分運用追敘、插序、附敘、帶敘等方法交代事件之始末,使之成為一部體大思精、網(wǎng)羅宏富的名著。史書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還包括史學思想的不斷豐富。歷代史家根據(jù)自身所處時代的特點,在各自撰寫的史著中反映了對于歷史的分析評論、總結(jié)與思考。

      二、獨到的史學思想

      古代史學遺產(chǎn)還包含了史家、思想家對于歷史和史學的種種認識。外國學者常常服膺于中國古代浩瀚的史籍,而對中國古代有無深刻的史學思想?yún)s持懷疑態(tài)度。其實,隨著歷史的延伸,中國古代學者對歷史和史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古代學者的史學思想包括對歷史的認識和對史學工作的認識兩個方面,這些思想內(nèi)容不僅反映在史學著作中,也反映在史學家和思想家的各種著述之中。

      (一)對客觀歷史的認識

      在中國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史家對客觀歷史的認識,主要是考察歷史是怎樣變動的,歷史變動的動因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解答,表現(xiàn)出史學家、思想家不同的思想觀點。這里主要介紹古代學者有關(guān)歷史認識的若干重要命題。

      一是“天命”與“人事”的關(guān)系。這是關(guān)于社會歷史現(xiàn)象是由“天命”決定,還是由“人事”造成的思考。“天命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歷史觀念,人們認為社會治亂、王朝興衰甚至人的禍福吉兇都是“天命”決定的。比如《尚書》的《洛誥》《多士》等篇章在談到商朝滅亡時,就說是上天的決定,“天降喪于殷”;周朝滅商是“將天明威”,奉了上天的旨意。然而,早在西漢司馬遷作《史記》時,在許多篇章中便已認識到“人事”在歷史過程中的作用。他在《項羽本紀》中批評項羽所謂“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將失敗歸于天意的說法,認為項羽之敗,應(yīng)從他自身的所作所為去找原因,用“天之亡我”來解釋是十分荒謬的。司馬遷以后又有許多史學家、思想家批評了“天命”史觀,比如唐代劉知幾反對在史書的《五行志》中,以災(zāi)異祥瑞說明天道;柳宗元闡明“天命”的虛妄,指出所謂“天誅”、“天罰”的毫無根據(jù)。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古代學者在“天”“人”關(guān)系的探索上,不斷地從“天命論”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對于人事的歷史作用取得了豐富的認識。

      二是“人意”與“時勢”的關(guān)系。這是關(guān)于在社會歷史變動中,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情勢各有什么作用的認識。也就是說,人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是可以隨心所欲呢,還是要順應(yīng)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而動?這個問題與上述“天命”與“人事”關(guān)系的問題同屬于歷史變化動因的認識范疇。早在先秦時,思想家就討論過“時勢”的問題,《韓非子·難勢》說:“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指出有治國之法還要處勢、順勢,方能得治。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多處提到“勢”的作用。比如,他在談到周朝末年無可奈何的衰敗時,認為“非德不純,形勢弱也”。在分析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秦始皇和二世不明建國與守業(yè),“攻守之勢異”,只用嚴刑酷法而不施仁義所致。自司馬遷以下,不少史家和思想家都討論過“人事”與“時勢”的關(guān)系。但賦予“勢”以史學之明確含義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論》。他以歷史事實反復(fù)論證了殷周時的“封建制”、秦朝的郡縣制,都是社會發(fā)展趨勢所決定的,從而明確了“人事”要順應(yīng)“時勢”發(fā)展的思想。

      三是“時勢”與“事理”的關(guān)系。這是關(guān)于社會歷史變動的外在表現(xiàn)是否存在“理”的內(nèi)在支配的討論。中國古代史家很早就注意探究歷史變化中“事理”。司馬遷作《史記》時就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偉目標。到了宋元時期,由于理學的發(fā)展,思想家和史學家注意對歷史過程作理性的思辨,論史而求理。比如,元代學者許衡就探討過事物的“所以然”和“所當然”的關(guān)系。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作《讀通鑒論》注重“求順于理”,他還探討“勢”與“理”的關(guān)系,認為“只在勢之必然處見理”,“勢”之所以成為必然的歷史現(xiàn)象,是“理”在起作用;作為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勢”是“理”的外在形式,而歷史發(fā)展內(nèi)在法則的“理”則是“勢”的本質(zhì)。

      四是歷史的進化與退化問題。這是關(guān)于歷史運動方向的討論。中國古代對于歷史運動究竟是向前、倒退,還是循環(huán)往復(fù),有不同的認識?!吨芤住は缔o下》說遠古先民“穴居而野處”,“結(jié)繩而治”,而到了黃帝、堯、舜時代,開始制作衣裳、舟車,“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說明社會歷史是進步的。這種歷史進化的思想,在《韓非子·五蠹》《禮記·禮運》等篇章中都有所反映。后來,柳宗元的《貞符》《封建論》,以及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對典章制度沿革發(fā)展的記敘,也都體現(xiàn)了歷史進化的觀念。古代也有認為歷史在倒退的觀點,比如《老子》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把智慧技巧的出現(xiàn)看作禍害和退步的現(xiàn)象。也有人對歷史運動看做一種循環(huán)往復(fù)的現(xiàn)象,比如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論夏商周三代治國之道說:“三王之道若循環(huán),終而復(fù)始”,認為三王治道應(yīng)在后代循環(huán)往復(fù)。

      五是通變思想與歷史盛衰論。這是關(guān)于強調(diào)歷史過程運動變化的觀點。通變思想首先體現(xiàn)在《周易》之中?!吨芤住は缔o下》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認為事物發(fā)展到盡頭就要進行變革,變革之后才會暢通無阻,才會有長久的發(fā)展。歷代史學家如司馬遷、司馬光、王夫之、章學誠在分析歷史盛衰過程時,都自覺運用和發(fā)展了這種歷史通變思想,提出要注意歷史的盛衰之變,見盛觀衰,及時變革。

      (二)對史學工作的認識

      史家對史學工作的認識,包括誠信著史、史學功用論、歷史編纂論、史家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史學思想。這些思想許多已積淀成為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里主要談?wù)劰糯芳以跉v史編纂學方面的思想認識。

      一是重視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考訂。文獻資料是歷史研究和編纂史書的基礎(chǔ)??鬃诱碇v授“六經(jīng)”時,就很注意文獻資料的作用。他在講授

      古禮時,曾慨嘆“文獻不足”,認為只有文獻充足才能表述。司馬遷作《史記》,利用多種途徑搜集史料,“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他還注意對史料的鑒別和考訂,如“考信于六藝”,“擇其言尤雅者”,等等。梁朝時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唐朝劉知幾《史通·采撰》篇都涉及對史料的選擇處理問題。司馬光修《通鑒》時廣稽文獻,專做《通鑒考異》,以考辨史料。到了清代,對文獻資料的考證、辨?zhèn)?,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錢大昕等學者提出了著史考史要“廣收博采”、“言之有據(jù)”的文獻征實思想。

      二是重視史書義例。史家著史多注意體例,《春秋》一書記事雖簡,但在敘述時講究“屬辭比事”,記載不同的人物行事有不同的說法。如記攻戰(zhàn),有稱“伐”、稱“侵”、稱“襲”等,這些就是體例,后世將此稱為“春秋筆法”?!妒酚洝贰稘h書》的體例也很嚴謹,如傳記就有專傳、合傳、類傳等多種寫法。劉知幾作《史通·序例》,專門討論史書的體例,他說:“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边@充分強調(diào)了體例的重要性。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也有大量討論史書體例的內(nèi)容。古代史書體例的思想包括記載史學的起訖、內(nèi)容編次、詳記或略記、寓論于史,以及如何記時、記地、記人。比如,使用哪個王朝的年號紀年,往往表達對王朝正統(tǒng)地位的看法;把人物放在哪種傳記中記載,也表達了史家的褒貶態(tài)度。這些都屬于史書體例的重要觀點。

      三是重視史書的文采。史書記事,不僅要求材料真實可靠,而且要求敘述生動,文辭優(yōu)美。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評論《史記》,就推崇司馬遷“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劉知幾在《史通·敘事》篇中,深入分析了史書文采的重要性,強調(diào)“史之為務(wù),必借于文”,“史之不文,行之不遠”;“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他把文字表述的優(yōu)劣作為評價史書高下的一項重要標準。章學誠繼承發(fā)揮了劉知幾關(guān)于史書文采的觀點,在《文史通義》中有多處的論述。比如他說:“夫史所以載者事也,事必借文而傳,故良史莫不工文?!闭J為歷史記載必須依靠有文采的敘述才能廣泛傳播。中國史書的文學性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如《左傳》記語言、《史記》寫人物、《通鑒》述戰(zhàn)爭尤其精彩。歷代史家對這些史書文采的評論,留下了豐富的思想。

      此外,史家的歷史編纂學思想還有關(guān)于各種史書體裁優(yōu)劣的評論,以及史書體裁如何創(chuàng)新的討論;關(guān)于著史是貫通歷代,還是斷代為史的討論;關(guān)于在史書中如何寫好史學評論的討論,等等??傊?,關(guān)于歷史編纂工作的史學思想是古代史家對史學認識的重要內(nèi)容。

      三、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tǒng)

      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tǒng)也是史學遺產(chǎn)的一部分,是史學家精神品質(zhì)和學風素養(yǎng)的集中表現(xiàn),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忠于史實,直書實錄

      將真實的歷史傳之后世,是古代史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先秦時期,晉太史董狐就開創(chuàng)了“書法不隱”的傳統(tǒng),不畏權(quán)貴,直書“趙盾弒其君”公;齊太史兄弟三人前赴后繼,冒死記載“崔杼弒其君”,這種秉筆直書的精神被世人廣為傳頌。

      司馬遷的《史記》索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而著稱《史記》不因劉邦是開國之君而不書其無賴行徑;也不因呂后“女主稱制”而諱言當時“天下晏然”,“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的繁榮;不因“文景之治”而不言其內(nèi)亂;也不因武帝好大喜功、封禪迷信而不記其文治武功。范嘩的《后漢書》貝Ⅱ大膽揭露豪強掠奪財富,奢侈享樂的行為,批評東漢的專制政治,對太學生領(lǐng)袖李膺、陳蕃寄予同情。東晉孫盛寫《晉陽秋》,冒著百口之家受株連的風險,將東晉大將桓溫敗于后燕慕容垂的真相記于史書。

      到了唐朝,劉知幾作《史通》,在《直書》《曲筆》兩篇中指出了史學上“直書”與“曲筆”的對立,認為“直書”、“直詞”是實錄的前提,而“曲筆”、“誣書”則會造成真相難求,從而集中闡述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求實精神。此后,司馬光的《通鑒》以“資治”為目的,直書西漢靈帝的貪婪、東晉元帝偏安自娛、劉宋孝武帝的荒淫、五代石敬瑭的賣國。明朝談遷著《國榷》,也記錄了《明實錄》避而不談的史事,如朱元璋誅殺功臣、建文帝一朝的變故。古代史家直書實錄的傳統(tǒng)為后世留下了信史,他們“仗氣直書,不避強御”,“無所阿容”的氣概激發(fā)了史學的良知。

      (二)以史為鑒

      研究、總結(jié)歷史上的得失成敗,以為做人、處事、治國的借鑒,這是古老的史學傳統(tǒng)。早在商周二代,就有從前代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的傳統(tǒng)。商初以夏朝興亡作為鏡子,《詩經(jīng)·大雅·蕩》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周朝也從殷商的成敗中吸取教訓(xùn),《尚書·大誥》說“不可不鑒于有殷”?!吨芤住ご笮蟆分幸舱f:“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指出從歷史中借鑒,也是個^修養(yǎng)的要務(wù)。

      自司馬遷《史記》之后,史學的資鑒傳統(tǒng)日益突出。司馬遷把“通古今之變”,“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作為撰寫《史記》的中心任務(wù),意在總結(jié)先秦至漢興亡更替的歷史經(jīng)驗。從貫穿《史記》的“太史公曰”中,不難看出司馬遷對世人及來者的忠告與啟示。唐朝李淵登基不久便詔修前代各史,希望由此“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北宋司馬光修《通鑒》,明確提出修史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無非”,探索修身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明清之際,社會動蕩與鼎革,史家的憂國憂民,使史學的“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得以進一步的推揚。顧炎武作《天下郡國利病書》,是為解決社會矛盾尋找出路;王夫之作《讀通鑒論》《宋論》,也是讀古人之史,有鑒于今的代表作。

      (三)史家重視自身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

      我國古代優(yōu)秀史家,一般都有多方面的素養(yǎng)。從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范嘩的《后漢書·班固傳》及《獄中與諸甥侄書》中,可以看到他們對史家修養(yǎng)這個問題的重視,以及司馬遷、班固、范曄等良史之才在史家修養(yǎng)上所達到的高度。首先對良史標準提出明確要求的是劉知幾,他將才、學、識定為史家三長。所謂史才,是指文才,史家對史文的表達能力;史學是指史家要有淵博的知識,掌握豐富的資料;史識是對歷史過程的分析判斷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此后,有不少史學家對良史之才作過補充,元代揭奚斯就提出史家要以公心著史,認為還要從“心術(shù)”上品評良史的修養(yǎng)。到了清代,章學誠將此歸納為“史德”的標準。他說:“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shù)也?!奔匆笫芳页?、學、識外,還要有正直的立場、高尚的品格。良史的傳統(tǒng)成為歷代史家為之奮斗的規(guī)范,這對于促進史學研究,提高史著質(zhì)量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對史學充滿敬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中國古代史家歷來有對史學充滿敬意,把修史著史作為不朽事業(yè)的寶貴傳統(tǒng)。許多史家為完成一部史書,往往傾其畢生精力,歷經(jīng)坎坷而不悔轉(zhuǎn)。宋末元初的史家胡三省作《通鑒音注》,不料在兵荒馬亂的逃難路途中將書稿遺失,悲痛之余,他發(fā)奮重著,前后歷經(jīng)30年毫無悔意,自言“吾成此書,死而無憾”,直到去世前還在修訂書稿。明末清初的談遷寫作《國榷》,用時二十多年,六易其稿,書成卻被盜賊竊走,他也不甘作罷,重新撰著,直到病逝前還在為初稿補充材料。還有許多史家著史經(jīng)父子相繼而成的,如司馬談、司馬遷父子之完成《史記》;班彪、班固父子及班固之妹班昭之完成《漢書》;姚察、姚思廉父子之作《梁書》《陳書》。古代史家以著史為不朽事業(yè)的精神來自于史家崇高的社會責任感??鬃幼鳌洞呵铩罚谟浭轮邪H善惡,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彼抉R談臨終時依依不舍的只是他的著史事業(yè),《史記·太史公自序》記司馬談臨終的托付和司馬遷對父親遺言的保證,父子二人對史學的忠誠,動人心魄。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中也希望人君能以他的史書“鑒前世之至治,考當今之得失”,自謂倘能如此,“雖委骨九泉,志愿永畢矣”。拳拳之心,躍然紙上。正是由于歷代史家對史學的敬意和著史的崇高志向,才為后世留下了如此豐厚的遺產(chǎn)。因此,在我們繼承弘揚這些寶貴的史學遺產(chǎn)時,中國古代史家的高尚品德和敬業(yè)精神,也是不能忘懷的。

      責任編輯:柳文全

      古丈县| 北流市| 灌云县| 新昌县| 阿瓦提县| 西乌珠穆沁旗| 自治县| 县级市| 万州区| 雷山县| 双桥区| 桑日县| 嘉义市| 讷河市| 阿尔山市| 江西省| 蓝山县| 门头沟区| 阿拉善右旗| 宣城市| 九台市| 五寨县| 奇台县| 白朗县| 毕节市| 嘉鱼县| 盘锦市| 读书| 沙雅县| 阳朔县| 德保县| 白沙| 蕉岭县| 泰宁县| 搜索| 罗定市| 上高县| 财经| 郸城县| 奉化市|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