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李普慶 陳遠征 馮學文
摘要:我國是個農業(yè)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短缺而且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在農業(yè)生產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農業(yè)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基礎投入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離現代化農業(yè)水平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時至今日很多地方的農業(yè)生產還是靠天吃飯,一遇大旱之年,農業(yè)生產就難以保證。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對天氣的影響已成為現實,在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人工增雨,有效地調控了降水,對農業(yè)的生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人工增雨;天氣;災害;氣象
中圖分類號: P48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0
1人工影響天氣
人工增雨是人工影響天氣中的項目之一,在人工對天氣的影響中,有很多項目,如人工增雪、防雹、人工防霜、人工消霧等,這些項目都是人工對天氣的影響內容,主要是采用現代先進的科技手段,掌握好合適的時機,在地理環(huán)境和大氣環(huán)境都達到一段程度的時候,通過人工的技術手段,比如人工催化、擾動等技術,從而達到增加或減少氣象發(fā)生的程度,以達到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的目的。近年來,科技的進步為人工影響氣象的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使得人工對氣象的影響程度得以進一步加深,如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wèi)星、地理信息技術、中小尺度氣象監(jiān)測網、新型的催化劑和播撒工具等不斷提高和發(fā)展,都為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yè)水平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象條件復雜多變,這就造成了氣象災害發(fā)生相當頻繁,特別是近些年來,由于人為活動對自然界的嚴重影響,我國的氣候變化日益明顯,極端天氣時有發(fā)生,水資源匱乏情況日趨嚴重,氣象災害已經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如何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進行人工影響天氣,盡量控制氣象災害的發(fā)生或減輕災害的影響,是每個氣象工作者都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2人工增雨
2.1人工增雨的原理
人工增雨也稱人工降水,是人工影響天氣中常見的項目之一,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的特殊性,很多地方干旱少雨,有時即便具備一定的降水條件,但由于云層或水量等原因,只差一點點便可降下來,這時人工增雨就發(fā)揮了作用。人工增雨是在降水條件基本具備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手段,向降雨云中撒播降雨劑,促使云滴或冰晶聚集而增大,利于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常用的降雨劑有很多種,如干冰、鹽粉、碘化銀等,其中干冰用得最多,播撒的手段可以通過飛機運送到云層上面進行噴撒,也可以用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發(fā)射至云層中引爆。人工增雨得需要一定的降水條件支持,可以促使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層達到降水的效果,也可以提高能自然降水的云層的降水量和加速降水,但如果降水條件不具備,人工的影響程度就不太大,起不到降水作用。
2.2 人工增雨的方法
2.2.1冷云催化 降雨云層中,如果是溫度處于0℃的冷云,那么要想達到降水的條件,必須具備一定量的冰晶,據測算,只有冰晶濃度達到大于1個/升這個量級時,才能產生高效率的降水,如果冰晶濃度不夠,降水效率自然會降低。所以要想達到降水效果并且提高降水效率,可以在云層中的播撒結冰催化劑,促使云層中的冰晶濃度增大。通常采用干冰或碘化銀進行催化,據測算,1克干冰或碘化銀,能產生1000個以上的冰晶,幾百克催化劑就能使幾十立方公里云體的冰晶濃度達到 10個/升,從而促進降水過程,使降水量增加。
2.2.2暖云催化 如果云層中的溫度高于0℃,這時想達到降水的效果,必須使云層中的云滴足夠大,由于受氣流的影響,云滴會不斷流動,流動過程中會不斷產生碰撞,這樣云滴會逐漸增大,當云滴半徑大于0.04毫米時,就會迅速碰撞合并而形成大的雨滴而下落,形成降水。所以在暖云中可以通過播撒一些吸濕性物質顆?;蛘呷芤旱危@些吸濕性物質會在云層中吸收水分而快速長大而形成云滴,從而形成降水。
2.2.3動力催化 在對冷云進行催化的時候,在云中會形成大量的冰晶,水結成冰晶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熱量,這些熱量會對云層的流動產生一定的動力,從而增加降水。因為熱量釋放,整體云層內外會有一定的溫度差,這個溫差是會形成一定的浮力,促使積云有上升的趨勢而產生氣流。在發(fā)展旺盛的積云內,存在著大量過冷水滴,如果在這種云中播撒大量的催化劑,就會使這些過冷水滴凍結,從而釋放出熱量,這些熱量會云中溫差加大,從而加大浮力而使積云的上升氣流加大,使得云體膨脹,最后進入云體的水分增多,從而增加了降水量。
3 人工增雨對于抗旱減災的作用
現如今人工增雨操作技術相對成熟,在我國多地的抗旱過程中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順利進行。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吉林省當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通過人工增雨獲得了成功,確保了當年農業(yè)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外在1987年在撲滅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中,同樣也是利用人工降雨,使火勢得到有效控制,為國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人工降雨對滅火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鐵林,尹彬,郭獻林,邵振平.一次層狀云人工增雨催化條件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01).
[2]余興,戴進.層狀云中飛機人工增雨作業(yè)間距的研究[J].大氣科學,2005,(03).
[3]付丹紅,郭學良.積云并合在強對流系統(tǒng)形成中的作用[J].大氣科學,2007,(04).
[4]游積平,馮永基,楊今冬.廣東省2005年春季飛機增雨作業(yè)技術分析[J].廣東氣象,2005,(03).
[5]楊文霞,景華,任芝花.利用地基GPS觀測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氣水汽變化[J].氣象科技,2008,(02).
[6]洪延超,雷恒池.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響天氣研究進展和思考[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2,(06).
作者簡介:張楠,本科學歷,朝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人工影響天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