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福祥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微
■文/張福祥
藝術類大學生作為我國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專業(yè)大學生相比,個性張揚、追求自由是其鮮明特征。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如何準確把握藝術類大學生的心態(tài)、行為規(guī)律、認知、情感及思維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具有鮮明特點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具有新時期大學生的諸多共性,同時也頗具個性。
一是重視個性,輕視管理。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強調獨特發(fā)展,行為上往往表現(xiàn)出較強的個性,“自我中心主義”較為明顯。具體表現(xiàn)如下:首先其專業(yè)課的學習始于幼年,教學方式更以“一對一”師徒模式居多,這無形中促使學生過度重視自身個性與特色;其次藝術類學生思維普遍追求創(chuàng)新,喜歡張揚,但與此同時往往導致個性極度膨脹,漠視紀律約束,忽視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綜合來看,由于藝術類學生過于強調個性忽視共性,一般集體觀念相對薄弱,紀律意識不強,以自我為中心意識較為嚴重。藝術類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偏重個人的專業(yè)學習和發(fā)展,大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和其他文化課程不夠重視,導致藝術類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則表現(xiàn)為,不愿聽從管理,不愿服從任課教師指導,上課經常遲到或曠課,深夜回宿就寢等等。
二是重視創(chuàng)新,輕視甄別。藝術,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需要靈感激情的迸發(fā)。藝術類大學生多數思維活躍,思想前衛(wèi),富有創(chuàng)新力。藝術類專業(yè)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類專業(yè)不同,其專業(yè)特點往往以個體為本體,從個人的實際出發(fā),進而擴散。所以,藝術類大學生因其專業(yè)的特殊性驅使需要不斷接觸日新月異的新鮮事物,同時會不斷更新自身思想觀念。如同一種良性循環(huán),越是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思維越活躍。然而,受限于自身甄別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磨礪的同時,也接受了新鮮事物負面的習染。
三是重視感情,輕視規(guī)矩。藝術類大學生普遍拒絕庸俗,欣賞標新立異,所以他們的個性大多鮮明。在判斷事物時,藝術類大學生常常擁有自己獨特的坐標系,思維模式上表現(xiàn)得比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一旦認定一個事物,外界很難改變其判斷。這種個性外化后的呈現(xiàn)就是重感情、喜交友、輕法規(guī)。藝術類大學生因其有自己特有的判斷事物標準,結果往往表現(xiàn)為忽視學校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
基于以上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特點的分析,結合自身多年一線工作實踐,筆者認為,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認為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整體偏低。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知識視野不夠廣泛、課外輔助活動感化不夠深刻等等。換個角度說,正是長期以來偏頗嚴重的專業(yè)教育,導致了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發(fā)展不均衡。
二是藝術類大學生紀律教育缺失。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藝術類大學生管理較為松散。部分院校更是“因人而異”,對待藝術類大學生主動降低門檻,設置較低的管理標準。一般來說,學生紀律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自身可能表現(xiàn)為工作重心失衡、校風校紀缺失、缺乏監(jiān)管部門等。
三是社會教育環(huán)境日益復雜。高校與社會緊密相連。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社會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新媒體媒介的興起等新情況的出現(xiàn)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局面更加復雜。藝術類大學生受網絡、新媒體、錢權交易和享樂主義的影響,難免會出現(xiàn)思想的多元化。對于學校來說,這些都是難以掌控的客觀環(huán)境。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陳舊。一般來說,高校的團學管理人員、輔導員和藝術類教師是開展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力量。但是,實踐中許多教師和輔導員因為忙于專業(yè)教學和行政事務,而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開展學生具體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部分高校受人力、物力限制,其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只能通過簡單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很好地滿足藝術類大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
面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來做好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把握時代內涵,提升人格魅力。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要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通過自身的模范言行去影響感化學生。尤其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講,他們的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養(yǎng)較低,知識儲量有限,關懷精神匱乏。古人云:“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必須做到在政治上是學生的旗幟,情感上是學生的朋友,品行上是學生的典范。教師通過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和個人魅力來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和完善進行影響,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二是完善規(guī)章制度,法治德治并行。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們也要順勢而動,順勢而為。在管理層面,要不斷堅持制定和完善校規(guī)校紀,執(zhí)行時人人平等,處罰時對事不對人。制定規(guī)章制度,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最終的目的都是教化育人?!秾O子兵法》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做好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一在制度,二在情感。藝術類學生情感豐富,如果教師在管理方面賦予情感,常換位思考,多俯下身子聆聽學生之言,多放慢腳步思考學生所想,或許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時對藝術類學生的教育,還需家庭以及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互動。只有多管齊下建立相應完善的管理系統(tǒng),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是強化心理教育,堅持疏堵并舉。社會教育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們強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輔助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心理輔導部門如果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將會起到疏堵并舉的良好效果。要做好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求高校心理輔導人員更新思想教育觀念,主動到學生中去,搜集藝術類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匯總研究;其次在日常心理教育工作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還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記錄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最后根據不同階段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健康系列講座,利用校園網絡、廣播、心理沙龍、素質拓展和心理信箱等形式,加強與藝術類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促使其人格和諧發(fā)展。
四是拓寬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面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高校傳統(tǒng)管理方法顯得尤為陳舊、滯后,難以應對。為更好地做好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是提高政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大學生是社會的知識性精英人才,對于他們的思想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主動“靠”上去,將黨的思想、政策及時向他們灌輸、普及,堅定學生的思想政治信念。其次是提倡服務管理,避免行政強制。學校倡導民主自由,學生追求公平正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人員應與時俱進轉換思維,及時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變傳統(tǒng)行政命令式管理為服務性管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做到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主動為學生排憂解難,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切實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優(yōu)質服務。再次是堅持情感管理,感化“特殊”典型。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把握學生心態(tài),注重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同時關注一些特殊個體,如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注重未雨綢繆,盡早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于萌芽狀態(tài)。最后是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提供展示個性的舞臺。多數藝術類大學生有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興趣愛好,有施展才華、彰顯個性的強烈愿望,這是我們互動的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員應注重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興建社團平臺,大力支持學生社團活動,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舞臺,讓他們在施展才華的同時,培育自身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