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華 譚長強 何峰 申文輝 鄭威 潘光波
(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南寧,530002) (廣西那坡縣林業(yè)局)
責任編輯:王廣建。
森林的功能與空間位置有關。森林空間結構是森林的重要特征,反映了森林群落內物種之間的空間關系,決定樹木之間的競爭勢及其空間生態(tài)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分的穩(wěn)定性、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經營空間的大?。?-2]。對種群空間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對群落結構的認識、了解種群發(fā)展方向、調控森林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系[3-5]。因此,森林結構及空間格局一直是林學、生態(tài)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6-8]。森林的各種功能正是林分空間結構的具體表現。因此,獲取準確的林分空間結構信息是森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廣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為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是我國特有的熱帶珍貴用材樹種。其干直圓滿,木材堅硬紋理直。廣西青梅是調查時發(fā)現的新種,為青梅屬在廣西分布的唯一種類。目前,已發(fā)現的植株很少,在《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中,被定為瀕危種[9],屬石灰?guī)r季雨林珍稀瀕危植物區(qū)系[10],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1],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研究瀕危植物的種群結構及其分布格局,對于揭示種群的成因[12]、種群的動態(tài)變化[13]、種群衰退及致瀕危的外在因素具有重要意義[14]。為此,以廣西老虎跳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對象,分析廣西青梅種群結構、分布格局,以期為廣西青梅種群制定科學的保護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地位于廣西老虎跳自然保護區(qū)(東經105°31'~105°53',北緯22°56'~23°15'),該保護區(qū)地處廣西那坡縣境內的西南面,占地270.07 km2,最高峰海拔1 603 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8.8 ℃,年均降水量1 408.3 mm,蒸發(fā)量1 388.1 mm,無霜期324 d;6—9月多雨,12月至翌年3月干旱;11月至翌年1月,雖無降雨,但?;\罩著濃密大霧,僅3—4月份較干燥[15]。主體為典型的石灰?guī)r生境,山高陡峭、小生境多樣,地帶性植被型以溝谷雨林和石灰?guī)r山地季雨林為主,主要森林類型為天然常綠闊葉林,郁閉度0.85;坡向北向,坡度20°,為砂頁巖發(fā)育而成的黃紅壤,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有機質質量分數高。
對廣西青梅的種群進行全面調查,共設置12 塊10 m×10 m 樣方,對樣方內胸徑≥1 cm、樹高≥1.5 m的木本植物進行每木檢尺,記錄植物的種名、樹高、胸徑、冠幅和生長狀況等,以西南角為坐標原點測定每木在樣地中的坐標(X,Y),同時調查記錄胸徑<1 cm、樹高<1.5 m 的廣西青梅幼苗的地徑、高度和株數。在每個樣方內隨機設置1 個2 m×2 m 樣方調查灌木層物種組成、地徑、樹高、冠幅和調查草本層物種組成、株數。用GPS 定位樣方的海拔、經緯度、坡度等。
空間結構特征數量表達的參數采用惠剛盈等[3]的森林空間結構量化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混交度?;旖欢让枋鰳浞N空間隔離程度。公式為:
式中:vij取值1(當參照樹i 與第j 株相鄰木非同種時)或0(當參照樹i 與第j 株相鄰木同種時);Mi為樹種混交度,當Mi為0、0.25、0.50、0.75、1.00 時,對應混交度為零度、弱度、中度、強度、極強度混交;ˉM為林分平均混交度,N 為林分總株數。
角尺度。角尺度描述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公式為:
式中:zij取值1(當第j 個角小于標準角)或0(當第j個α 角大于標準角α0);標準角α0為72°;Wi為角尺度,當Wi為0、0.25、0.50、0.75、1.00 時,對應參照樹為很均勻分布、均勻分布、隨機分布、不均勻分布、很不均勻分布;ˉW 為林分角尺度平均值。
大小比數。大小比數描述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公式為:
式中:kij取值1(當參照樹i 小于相鄰木j)或0(當參照樹i 大于相鄰木j);Ui為大小比數。當Ui為0、0.25、0.50、0.75、1.00 時,對應參照樹在4 個相鄰木中不同的優(yōu)勢度為優(yōu)勢、亞優(yōu)勢、中庸、劣態(tài)和絕對劣態(tài);ˉU 為不同樹種的大小比數平均值,l 為所觀察樹種的參照樹數量。
重要值。某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綜合數量指標[16]。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優(yōu)勢度+相對頻度)/3。
由表1可知,廣西青梅的群落中樹高≥1.5 m、胸徑≥1 cm 的木本植物45 種,隸屬于27 科38 屬,共計432 株,均為闊葉樹種,該林分為典型的闊葉混交異齡林;林木數量較多的6 個樹種占總林木數量的77.55%,其中最多的是香楠有231 株,占總林木數量的53.47%,其重要值也最大;其次為廣西青梅為41 株,占總林木數量的9.49%;有16 個種的林木數量只有1~2 株,為稀有種[17],占所有種群的35.56%。喬木大致可分為4 層,高度≥20m 為上層,有11 株,只占木本總株數的2.55%,以廣西青梅、橄欖占優(yōu)勢,另有薄片青岡、姜子柯、柄果木和潤楠;≥10~20 m 高度的為中上層,有44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10.19%,以飯甑青岡、姜葉柯、麻楝、橄欖、香楠、那坡紅豆占優(yōu);≥5~10 m 高度的為中層,以香楠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有廣西青梅和飯甑青岡,共138株,占木本總株數的31.94%;高度<5 m 以下的為下層,有239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55.32%,以香楠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有廣西青梅,再次為飯甑青岡、粗葉木。
由表2可知,喬木徑級分布,樣地林木胸徑分布范圍為1~69.1 cm,分布范圍較大,其中胸徑≥40 cm的有7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1.62%,廣西青梅2 株、橄欖4 株、薄片青岡1 株;胸徑在≥30~40 cm 的有7株,占木本總株數的1.62%,薄片青岡2 株,廣西青梅、飯甑青岡、姜子柯、柄果木、止瀉木各1 株;胸徑在≥20~30 cm 的有10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2.31%,姜子柯3 株,橄欖、麻楝各2 株,薄片青岡、小果山龍眼、潤楠各1 株;胸徑在≥10~20 cm 的有31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7.18%,以飯甑青岡、那坡紅豆占優(yōu);胸徑在≥5~10 cm 的有54 株,占木本總株數的12.50%,香楠為優(yōu)勢;胸徑<5 cm 的林木數量最多有323株,占木本總株數的74.77%,以香楠為主,其次為廣西青梅??梢?,該群落以中小徑級占絕對優(yōu)勢,中徑級和大徑級的很少,整體呈倒J 型分布,特征與天然闊葉林徑階分布一致,群落處于旺盛的成長期。
3.2.1 樹種混交度
有表3可知,群落林分中林木以強度以上混交為主,弱度以下混交為次之,中度混交較少。受林分中優(yōu)勢度、更新方式、繁殖策略、物種多度等的影響,各樹種的混交度存在差異(見表2~3)。香楠混交度最低,且有零度混交;香楠和粗葉木有弱度混交,那坡紅豆中度混交,其他樹種均呈強度混交或極強度混交。樹種很少呈現單種聚集,多為不同樹種混交,48.89%的樹種混交度達到了完全混交的水平。林分平均混交度為0.88,由于林分平均混交度受混交樹種所占比例的影響,林分中相同樹種聚集在一起的情況較少,整個林分處于強度混交水平,群落林分混交狀況良好,說明廣西青梅群落具有種類異常復雜的特點。
表2 群落樹種徑級及空間結構特征
3.2.2 樹種角尺度
本文采用惠剛盈[3-4]等對大量不同分布狀況林分的模擬研究結論:當ˉW<0.475 時為均勻分布,當0.475≤ˉW≤0.517 時為隨機分布,當ˉW>0.517 時為團狀分布為判斷標準分析群落林分的分布狀態(tài)。由表2可知,群落ˉW=0.69,群落林分的空間分布格局為團狀分布,但林木聚集程度和聚集規(guī)模較低。從表3也可證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為團狀分布,很均勻和均勻分布的結構單元很少,只占0.93%和3.93%,隨機分布占32.41%,不均勻分布以上占62.73%。從表2可見在所有樹種中,Wi達到0.475~0.517 的所有樹種占總數的26.67%,也就是說,有26.67%的樹種為隨機分布;Wi在0.50~0.75 的高達62.22%,說明62.22%的樹種基本上介于隨機分布和不均勻分布;Wi=0 的沒有,而Wi=1 的只占13.33%,也就是林分中沒有很均勻分布的樹種,很不均勻分布的只有13.33%。結合和不同樹種的Wi的取值,可以認為該林分的分布格局多數是介于隨機分布和不均勻分布之間,這符合正常天然林林分中個體的分布格局。
3.2.3 樹種大小比數
從表2、表3可知,樹種的大小比數值在0~1 范圍均有,不同等級林木分布頻率相差不大,反映在空間結構單元內林木分化程度較高,不同等級的林木在空間結構單元內分布較均勻。群落中木本植物林木較多的幾個樹種中,橄欖、飯甑青岡和麻楝在各自種群結構中以優(yōu)勢、亞優(yōu)勢木為主,分別占各自種群林木的58.3%、56.0%和50.0%,特別是橄欖優(yōu)勢木占種群林木的50.0%;廣西青梅種群的結構單元中呈明顯的兩極分化,以劣態(tài)和絕對劣態(tài)木為主,占種群林木的58.6%,優(yōu)勢、亞優(yōu)勢木占種群林木的31.8%,在上層喬木中相對占優(yōu)勢,說明廣西青梅是該群落林分的原生樹種,樹齡最長,但在自然演替過程中失去優(yōu)勢,中庸林木較少;香楠種群在結構單元中以劣態(tài)和絕對劣態(tài)木為主,分化程度差異較大;另有14 個株數較少的稀有種群處于優(yōu)勢(Ui<0.25),占群落種群的31.11%;處于亞優(yōu)勢(0.25≤Ui<0.5)的有15 個樹種,占群落種群的33.33%,絕對劣態(tài)的樹種只有1 個;群落林分ˉU=0.36,介于中庸木與亞優(yōu)勢木之間,表明參照樹周圍的4 株最近相鄰木,平均有1.44 株的林木比參照樹大。
表3 群落林分及其數量較多樹種在混交度、大小比數和角尺度分布的比例 %
廣西青梅群落林分為典型的闊葉混交異齡林,樹種組成豐富,樹高≥1.5 m、胸徑≥1 cm 的木本植物45 種,隸屬于27 科38 屬。群落中林木數量較多的有6 個樹種,其中:最多的是香楠,其重要值也最大,但其徑級較小,主要分布在林下層,為林冠下層的優(yōu)勢種;其次為廣西青梅(41 株)和16 個稀有樹種。根據樹種結構分析,從樹高分布看,樹高20 m 以上的上層喬木數量很少,只占木本總株數的2.55%,廣西青梅、橄欖占優(yōu)勢,廣西青梅最高為37 m;樹高5 m 以下的樹種占木本總株數的55.32%。從徑級分布看,胸徑≥30 cm 以上的喬木占木本總株數的3.24%,以廣西青梅、橄欖、薄片青岡為優(yōu)勢樹種,其中橄欖和廣西青梅胸徑較大,分別為69.1、62.6 cm;胸徑小于5 cm 的林木數量占木本總株數的74.77%,以香楠為主,其次為廣西青梅。群落以中小徑級占絕對優(yōu)勢,大徑級樹木很少,整體呈倒J 型分布,具有天然闊葉林徑階分布一致的特征,群落處于旺盛的成長期。
林木空間結構為樹種個體在水平空間的配置狀況,反映了樹種個體在水平空間上的相互關系,是物種與生境條件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18-20]。混交度、大小比度及角尺度是描述林分空間結構的重要參數[3],分別描述了林分空間結構中的種間關系、林木的空間格局和樹木圍繞參照樹的分布,以單木為考察對象,在結構單元的基礎上,分析林分以及林木的結構狀態(tài)。調查表明:群落中雖然樹種眾多,但86.67%的樹種數量較少,甚至有57.78%的樹種數量只有1~2 株,這種稀有種同種聚集的機會較少,所以群落中大部分樹種以強度混交和極強度混交為主,整個林分混交度均值為0.88,同種隔離程度高。林分中大部分林木介于隨機分布和不均勻分布,均勻分布比例較少,林分角尺度均值為0.69,群落林分的空間分布格局為輕度團狀分布。群落林分在空間結構單元內不同等級林木分布頻率相差不大,反映在空間結構單元內林木分化程度較高,不同等級的林木在空間結構單元內分布較均勻,且優(yōu)勢木以上的林木稍多于劣態(tài)以下的林木,林分大小比數均值為0.36;群落中木本植物株數較多的幾個樹種中,橄欖、麻楝和飯甑青岡種群在空間結構單元中的樹種優(yōu)勢度較大,其它種群的樹種優(yōu)勢度不明顯。
目前,對廣西青梅的群落加以保護,人為干擾較少,在群落發(fā)育的過程中,經自然選擇、自然演替,林木之間的空間關系復雜、多樣、高度協調發(fā)展。因此,廣西青梅的群落是一個由不同樹種呈高度混交結構狀態(tài)組成的復雜群落,這種結構使不同的樹種占據各自有利的生態(tài)位,形成種間的協調互利關系,維持群落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狀態(tài)。
致謝:本研究得到王磊、林建勇及那坡縣林業(yè)局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
[1] 夏富才,趙秀海,潘春芳,等.長白山白樺林空間結構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1,31(2):407-412.
[2] 岳永杰,余新曉,李鋼鐵,等.北京松山自然保護區(qū)蒙古櫟林的空間結構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9,20(8):1811-1816.
[3] 惠剛盈,克勞斯·馮佳多.森林空間結構量化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 惠剛盈,李麗,趙中華,等.林木空間分布格局分析方法[J].生態(tài)學報,2007,27(11):4717-4728.
[5] 陶冶,張元明,吳小波.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白莖絹蒿和準噶爾沙蒿種群多尺度多參數空間分布格局[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11):3019-3026.
[6] 侯紅亞,王立海.小興安嶺闊葉紅松林物種組成及主要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11):3043-3049.
[7] 王鵬,陳麗華,卞西陳,等.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群落結構與種群分布格局[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7):1668-1674.
[8] 夏富才,姚大地,趙秀海,等.長白山北坡闊葉紅松林空間結構[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37(10):5-7.
[9] 傅立國.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1 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10] 丘小軍,梁建平.桂西南珍稀瀕危植物區(qū)系的研究[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1,30(3):109-112.
[11] 黃仕訓,王才明,王燕.瀕危樹種廣西青梅保護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2001,21(2):317-320.
[12] 王才明,黃仕訓,王燕.廣西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研究[J].廣西植物,1994,14(3):277-288.
[13] 廣西林業(yè)廳.廣西自然保護區(qū)[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
[14] 朱華.西雙版納青梅林的群落學研究[J].廣西植物,1993,13(1):48-59.
[15] 廣西林業(yè)勘測設計院.廣西老虎跳自然保護區(qū)資源考察報告[R].那坡縣:廣西老虎跳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2003.
[16]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等.桂北喀斯特峰叢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土壤的耦合關系[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37(3):197-208.
[17] 霍萌萌,郭東罡,張婕,等.靈空山油松-遼東櫟林喬木樹種群落學特征及空間分布格局[J].生態(tài)學報,2014,34(20):5925-5935.
[18] Füldner K.Strukturbeschreibung von Buchen-Edellaubholz-Mischw?ldern[M].Goettingen:Cuvillier Verlag Goettingen,1995.
[19] 李辛雷,孫振元,李紀元,等.廣東鵝凰嶂自然保護區(qū)杜鵑紅山茶種群結構與空間分布格局[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8):2115-2121.
[20] 宋萍,洪偉,吳承禎,等.珍稀瀕危植物桫欏種群結構與動態(tài)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5,16(3):41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