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峰,熊 焰,王 平,陳笑然,張 冊
?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隊組織成員間的沖突及其處理方式
張寶峰1,熊 焰1,王 平1,陳笑然2,張 冊2
沖突的存在與處理方式影響著團隊成員的行為方式與行為過程,也影響著團隊文化建設,進而影響到團隊績效。采用文獻資料調(diào)研、觀察、問卷調(diào)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鐵人三項國家集訓隊團隊成員的沖突感知及其應對方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女運動員和教練員更容易感受到?jīng)_突;對沖突頻率的感知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集訓隊中任務沖突多于關系沖突,對沖突認知越客觀,任務沖突感受越多,且要多于關系沖突。受教育程度越高,關系沖突感知越低。教練員比其他成員的關系沖突感知要低。女性和教練員更傾向于采用合作性處理方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成員,更傾向于采用合作的處理方式。
體育組織行為;組織成員;沖突;處理方式;國家集訓隊
人際沖突是復雜、多元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是社會組織或團隊交互運行中的常態(tài)和重要變量?!安淮嬖跊]有沖突的團隊”這一觀點說明了沖突既是團隊動力機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體現(xiàn)了沖突的破壞性與建設性共存。多年以來,沖突一直為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和經(jīng)濟學等諸多學科所關注,并成為它們極其重要的研究對象[5]。其中,對沖突發(fā)生機制的研究,尤其是對如何面對和處置沖突的研究,是沖突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20 世紀60 年代,許多行為學家、社會學家和管理學家對組織沖突的研究表現(xiàn)出極其濃厚的興趣,沖突也成為組織行為與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隨后,相繼有許多成果面世,Mebber的《組織理論與管理》、Gary 的《組織和管理》等是主要代表。
Blake、Mouton(1964)、Hall(1969)提出了“因果模型”,根據(jù)“關系-目標”兩個維度間的不同組合將沖突處理模式分成5種類型:競爭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零和”,協(xié)作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雙贏”,順從模式意味著“自我犧牲”,回避模式意味著“冷淡對抗”,折中模式則是一種“讓步配合”。有研究表明,沖突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應對與團隊績效優(yōu)劣極其相關,并且“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沖突對個體和團隊的績效存在不同的影響”[11]。1967 年, Pondy 提出了沖突過程的5階段假說[13],并初步建立了組織沖突的理論。Thomas(1977)在5階段假說的基礎上發(fā)展性地提出了沖突的動態(tài)過程模型和結構模型[15]。關于沖突處置的研究,Putnam和Folger強調(diào)溝通對于沖突處置的重要性[14],Vande、Vliert則以沖突的預防和升級研究為主題[16]。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學者開始進行組織沖突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學者也開始關注沖突研究,這標志著我國組織沖突研究拉開了序幕。在Pondy提出的團隊沖突形成過程的“5段模式”中,“知覺”階段和“感受”階段位于“潛在的沖突”階段和“顯現(xiàn)的沖突”階段之間,是沖突形成的中間鏈接環(huán)節(jié),對團隊及其成員認知和應對組織內(nèi)部潛在的或已然發(fā)生的沖突意義重大。在日益激烈的高競爭性的工作活動中,團隊成員不僅需要主觀上能夠深刻感知到各種沖突(沖突存在的前提),還需要他們努力適應和化解沖突的不利影響,充分利用沖突的積極性效應。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人情主導下的面子對沖突感知有很大影響,并對沖突應對策略的選擇有一定的作用。趙卓嘉和寶貢敏(2011)的研究指出,對知識團隊內(nèi)部的任務沖突進行處理時,團隊成員“至少會感知到基于人際關系、能力要素和個人品德3種不同類型的面子威脅,他們將根據(jù)自己對沖突事件的理解作出相應的沖突處理選擇”[7]。
中國國家(集訓)隊是結合中國競技體育發(fā)展與振興的實際而形成的一種旨在最大限度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效益,提高國家競技體育水平與實力的專門競技組織。該組織由具有特定共同目標和專門高級水平技能的群體構成,具有目標與任務的高趨同性,組織成員的精英化與多樣化等特征。其組織目標是集中優(yōu)勢力量、整合優(yōu)勢資源,培養(yǎng)能夠代表國家在國際賽場上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精英運動員,其組織性質(zhì)屬于任務型團隊。該組織一般主要由運動員、教練員、項目管理中心人員、醫(yī)務科研人員等4類不同專業(yè)技能、不同知識文化背景的成員組成。中國國家集訓隊中存在的沖突發(fā)生、感知和處置與其他團隊有何區(qū)別?這一類團隊中,個人單項(諸如田徑、游泳、自行車等)與集體單項(諸如籃球、排球、足球等)的國家集訓隊的沖突、沖突感知及其處置模式或風格又是如何的?在國內(nèi)社會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和體育學等研究中鮮見相關成果報道。假設在競技體育領域,中國國家(集訓)隊這一專門團隊中,不同成員的沖突感知水平不同,不同的性別、成績資本、工作角色對沖突的感知程度不同,且沖突應對方式的選擇與其角色地位密切相關。
研究不同類型國家集訓隊成員的沖突感知水平和應對方式是為了促進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人員在組織中角色的合理定位,增進組織成員間的協(xié)作,達到運動員執(zhí)行力和教練員領導力共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目標。本研究是競技體育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一個初步嘗試,為了研究的方便,以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為對象,綜合利用問卷、觀察、訪談、文獻等方法來發(fā)現(xiàn)和討論一些可供未來多維度、多視角研究的線索與問題。
以2011年7月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的組織成員間的沖突為主要研究對象。 把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隊的成員作為調(diào)查對象,具體成員的基本情況如表1、表2所示。
3.1 文獻資料調(diào)研
查閱和整理國內(nèi)、外體育組織行為學方面的專著和文獻,收集與處理相關國家集訓隊的訓練、比賽及運動隊管理的資料與數(shù)據(jù),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3.2 觀察
為了研究需要,實地觀摩考察中國國家集訓隊組織成員的訓練、比賽活動,并進行現(xiàn)場記錄、整理,為問卷的制訂、測試的安排和研究分析提供支持。
3.3 問卷調(diào)查
3.3.1 問卷
以組織行為學研究中在西方國家應用最廣、最為流行的經(jīng)典人際沖突處理風格測量問卷ROCI-Ⅱ(Rahim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Inventory-Ⅱ,1983)為藍本編制問卷。ROCI-Ⅱ量表有整合、順從、回避、妥協(xié)、支配等5個維度合計28個問題。我國學者張勇、龍立榮、鞏天雷等人[8]針對“組織沖突處理模式測量ROCI-Ⅱ”研究認為,ROCI-II 的整合分量表信度在0.7以上。從測量維度來看,整合分量表信度較好,順從分量表信度次之,回避分量表信度一般,而妥協(xié)和支配分量表的信度較差。本研究主要采用量表中的整合分量表,并進行了適合競技體育和中國國家集訓隊組織特征和符合集訓隊成員認知水平的技術性修改,此外,還添加了沖突頻率、沖突方式以及沖突類型等因素。問卷中的問題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法設計。
表 1 本研究受試運動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表 2 本研究受試教練員及醫(yī)科管理(醫(yī)務、科研、管理人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3.3.2 信度和效度
采用折半信度法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將調(diào)查項目分為兩半,計算兩半得分的相關系數(shù),進而估計整個量表的信度。折半信度屬于內(nèi)在一致性系數(shù),測量的是兩半題項得分間的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Guttman Split-Half Coefficient)為 0.789,說明問卷題目有較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
研究中使用的量表都是被學者們廣泛采用并經(jīng)過大量測試的成熟量表,同時,在研究中也經(jīng)過預調(diào)研進行了完善,可以認為研究中使用的問卷已經(jīng)具有相當程度的內(nèi)容效度。
綜上所述,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是可信而且有效的。
3.3.3 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
問卷調(diào)查時間從2011年7月11日開始至7月17日結束,為期1周。其中,2011年7月l日~7月10日是跟隊調(diào)研期,熟悉成員情況,搞好人際關系,以期獲得集訓隊成員的配合,并且根據(jù)預調(diào)研的情況對問卷進一步完善形成正式研究問卷。
鑒于被試的實際情況,本研究中問卷的發(fā)放方法采用人員發(fā)放紙質(zhì)問卷以及網(wǎng)頁調(diào)查2種形式。紙質(zhì)問卷調(diào)查中,為了保護被試的隱私,每位被調(diào)查對象在完成問卷后,可以將問卷直接放入研究專門的信封內(nèi)封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調(diào)查的匿名性,減少了被調(diào)查對象的顧慮。針對部分顧慮比較大的被試,由測試人員通過網(wǎng)絡指導,被試在自己的房間通過網(wǎng)絡填寫完成問卷題目。
在調(diào)查期間,一共發(fā)放正式研究問卷19份,回收19份,回收率100%,其中一份問卷,由于被試參加工作時間短,數(shù)據(jù)缺失嚴重,問卷無效,有效問卷是18份,有效率94.73%。
3.4 數(shù)理統(tǒng)計
將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錄入計算機,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Excel、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法、相關與方差分析法。
4.1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的沖突頻率、類型與性質(zhì)
4.1.1 沖突頻率
沖突頻率要求被調(diào)查對象根據(jù)訓練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對訓練、比賽過程中發(fā)生沖突的頻率進行評估(表3)。
表 3 本研究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間的沖突頻率一覽表
調(diào)查結果表明,1個月有幾次的累積百分數(shù)達到16.67%。幾個月1次的累積百分數(shù)達到44.44%。值得注意的是,“1年中難得發(fā)生1次”的選項如此之高有些令人不解。要么是他們對待沖突的理解局限于破壞性所致,要么是對本次測試的不理解,甚至有防御心理而沒有據(jù)實填寫。
4.1.2 沖突方式
為了掌握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間發(fā)生沖突的主要形式,研究者選擇了言語沖突、言語與無接觸肢體言語、消極抵觸和肢體沖突4種方式進行測試。被試主要對前3項進行了選擇(表4)。
表 4 本研究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間沖突方式一覽表
由表4可以看出,其在沖突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消極抵觸,占到了61.11%,言語沖突以及伴隨肢體語言的言語沖突總共占到了27.78%。消極抵觸本是一種不健康的交流溝通方式,這或許基于一定的文化慣性,或者基于成員的教育水平,還或者基于沖突雙方的角色地位??梢钥吹剑惺Х逗捅┝π再|(zhì)的肢體沖突并沒有發(fā)生。
4.1.3 沖突性質(zhì)
在調(diào)查測試問卷中,要求被調(diào)查對象回顧近來經(jīng)歷過的與同事之間發(fā)生的印象較深的沖突事件,并根據(jù)真實感受進行選擇(圖1)。
圖 1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關系沖突與任務沖突得分分布圖
從圖1可以看出,不管是對關系沖突,還是對任務沖突的得分都是偏低的(總分5分),這與前面得到的沖突頻率較低的結論一致,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中沖突在“幾個月1次”水平上的可靠性。由表5可以看出,關系沖突和任務沖突呈現(xiàn)高度正相關,并且在0.01水平上非常顯著。
表 5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關系沖突與任務沖突的相關性一覽表
注:**表示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由表6、表7可以看出,性別對于關系沖突(r=0.821>0.05)和任務沖突(r=0.868>0.05)的影響差別不大,而且這種差異都沒有顯著性。
表 6 本研究受試者不同性別沖突類型一覽表
表 7 本研究受試者不同性別兩種沖突類型的ANOVA一覽表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關系沖突成下降趨勢,任務沖突卻沒有這種趨勢,這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根據(jù)目標導向避免關系沖突。
圖 2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關系沖突、任務沖突與受教育程度關系直方圖
在對3種崗位的沖突類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教練員的任務沖突感知得分最高,關系沖突感知的得分最低,說明教練員的目標導向更明確。這與我國的競技體育體制下教練員的專業(yè)管理和行政管理并行模式有關。在目標導向上,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往往賦有強烈的由上而下的國家指向,形成教練員的行政權力地位遠在運動員之上。
表 8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關系沖突、任務沖突與受教育程度的關系一覽表
表 9 不同被調(diào)查對象角色崗位的關系沖突、任務沖突感知得分一覽表
4.2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間沖突形成的人口學特征
如前所述,成員的性別、教育、文化和成績資本水平的差異,使得他們對沖突的感知亦不同。人際沖突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行為,性別、年齡、人格特質(zhì)、文化傳統(tǒng)和情境等都可能影響人際沖突的來源、處理策略和沖突行為[1]。按照性別、教育程度、角色對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國家集訓隊成員的沖突頻率進行單一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顯著性水平均取0.05。顯著性小于0.05時說明,該因素對相應沖突頻率存在差別;當顯著性大于0.05時,說明該因素對相應沖突頻率不存在差別。
對于某一國家集訓隊而言,運動員、教練員的總體專業(yè)技能水平基本相近,所以,沒有將運動水平或執(zhí)教水平作為一個專門指標進行考察。另外,國家集訓隊是一個相對松散、動態(tài)的群體,尤其是對于運動員而言,其整體競技實力水平是其是能否成為集訓隊一員的前提條件。甚至有運動員還會出現(xiàn)“3進3出”的現(xiàn)象,所以,也沒有將進入集訓隊的時間早晚和長短作為一個影響因素進行考察。
4.2.1 性別與沖突頻率
圖3所示,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所有成員中,女性感知到的頻率明顯高于男性,說明女性成員更容易感受到?jīng)_突,這也許與女性細膩情感有關。如果僅對“運動員”進行比較(圖4)會發(fā)現(xiàn)女性感知到的頻率比男性更高了,并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F值的顯著性sig.=0.01<0.05(給定的顯著性水平),各個組間的均值存在差異。由此說明不同性別運動員對沖突感知有顯著差別。一般而言,女運動員比男運動更容易感受到?jīng)_突。
4.2.2 角色地位與沖突頻率
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的3種主要不同身份中,教練員感知到的頻率最高,醫(yī)科管感知到的最低,運動員相對較低。這應該與教練員所承擔的責任有著很大的關系。教練員不僅要承擔基本的執(zhí)教責任,還要承擔項目中心聘期最高目標任務完成的責任,也要承擔諸如訓練比賽風險、上級與同行認可等責任。
圖 3 本研究不同性別集訓隊成員的沖突頻率均值及標準差直方圖
圖 4 本研究不同性別運動員感知到的沖突頻率得分均值及標準差直方圖
平方和df均方F顯著性組間2.56112.56110.6360.010組內(nèi)2.16790.241總數(shù)4.72710
表 11 本研究不同角色集訓隊成員感受到的沖突頻率一覽表
4.2.3 教育程度與沖突頻率
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的居多,占50%。受教育程度與國家隊成員間沖突頻率感知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剔除在受試成員中人數(shù)極少的博士再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感受到的沖突頻率越高。這一現(xiàn)象說明,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的教育水平高不僅有利于其對沖突的認知,同時,也使他們會有更多的視角觀察發(fā)生的沖突,甚至他們會更理性地分析沖突存在的風險。
表 12 本研究受試者不同受教育程度感受到的沖突頻率一覽表
表 13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應受教育程度與沖突頻率的相關性一覽表
4.3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沖突處理方式的合作性傾向
“合作”方式是當前高績效團隊面對沖突時普遍采用的處理方式,“合作”方式下沖突各方都會試圖與其他各方合作,找到共同的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高武斷、高合作的方式。運用這種方式的個體認為沖突的解決應是雙贏,使共同的利益最大化?,F(xiàn)代沖突理論認為,沖突有其價值所在,并主張采用公開面對的方式對沖突進行有效管理。但是,Hofstede(1993)認為,公開面對沖突的方式并不適合于像中國這樣的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傾向的社會[10]。
4.3.1 性別對沖突處理方式的影響
有研究認為,性別因素是影響人際沖突處理策略和沖突行為的重要因素。他們解釋男性和女性在認知和處理問題上有差異。在應對沖突時男性會較多的采用負面的沖突處理策略[12],還有研究認為,女性在沖突過程中會采取較佳溝通技巧[9]。
由表14可見,在合作性傾向得分上,女性運動員比男性運動員高,由此說明,女性比男性更希望,也更容易采取合作性的沖突處理方式。
表 14 本研究受試者不同性別合作性傾向評測得分比較一覽表
4.3.2 角色崗位對沖突處理方式的影響
組織角色是由組織分工和社會地位決定的,符合一定的社會期望的行為模式,是人的多種社會屬性或社會關系的反映,是構成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社會細胞。當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由于不能勝任或者不合適便會發(fā)生矛盾和沖突。
由表15可見,教練員和醫(yī)、科、管選擇采用合作性方式處理沖突的得分更高,這說明遇到?jīng)_突時,教練員和醫(yī)、科、管相比于運動員,更傾向于采用合作性處理方式解決沖突。
表 15 本研究受試者不同身份崗位合作性傾向評測得分一覽表
4.3.3 受教育程度對沖突處理方式的影響
由表16相關性可以看出,合作性傾向調(diào)查得分與受教育程度高低成正相關(r=0.625),并且非常顯著(P=0.006<0.01)。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采取合作性的處理方式,更容易化解消極沖突,并使沖突向著有利于團隊績效提高的方向發(fā)展。
表 16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合作性傾向評測得分與受教育程度的相關性一覽表
注:** 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4.3.4 沖突頻率的感知與沖突處理方式
由表17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團隊成員關系沖突的感知與沖突處理的合作性傾向成負相關(r=-0.604),且非常顯著(P=0.008<0.01),說明越容易感知到關系沖突的集訓隊成員,其合作性傾向越不明顯,即對關系沖突越敏感的成員越不傾向于采取合作的沖突處理方式。任務沖突的感知與合作性傾向也呈現(xiàn)負相關(r=-0.485,P=0.041<0.05),但其系數(shù)卻低于關系沖突。在沖突頻率的感知上r=-0.165,P=0.512>0.05,說明沖突頻率的感知與處理方式關系不大。關系沖突屬于個人情緒導向,這種個人情緒如果帶入沖突的處理上,很顯然會影響到組織成員對處理方式的選擇。如何避免把個人情緒帶到訓練和比賽中來,一直是實踐中努力解決的問題。個人情緒層面的關系沖突對沖突處理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影響團隊的沖突處理結果。
表 17 本研究被調(diào)查對象合作性傾向評測得分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一覽表
注:** 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在 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5.1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角色及其地位與沖突產(chǎn)生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大多數(shù)成員能夠觀察或者涉及到?jīng)_突。這些沖突的產(chǎn)生與訓練或比賽活動中團隊成員的隊內(nèi)角色位置、目標的確定與任務的完成、教練員指導方式等緊密聯(lián)系。
競技團隊的基本角色是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服務人員。運動項目、運動員、教練員等各類因素是共同體,卻又“同體不同質(zhì)”?,F(xiàn)行的國家集訓隊組織成員主要包括運動員、教練員、科研醫(yī)療服務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等。各個角色的活動方式因為團隊性質(zhì)顯著區(qū)別于其他絕大多數(shù)團隊工作方式。競技團隊本不應該存在科層關系,但是因為運動員、教練員的成績資本往往是決定其團隊地位的重要標桿。當前成績狀況、主力與替補,老運動員與年輕運動員、運動員與教練員、管理服務人員的關系會有反射性的協(xié)調(diào)與不協(xié)調(diào)的關系沖突產(chǎn)生。相應地,緊張、不滿、惱怒、妒忌、敵對等關系沖突就會產(chǎn)生。
運動隊中的角色地位是指個人在隊中所處的位置,角色目標與任務決定了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人員在集訓隊中的主體地位,醫(yī)療、科研服務人員的角色地位盡管正在逐步提高,但仍然處于從屬地位。一般情況下,作為管理者的教練員或者領隊處于控制地位[4]。沖突主體之間的差異性是沖突形成的直接原因[6]。盡管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人員有極其明確的組織總目標,但是其主、客體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分目標與任務,以及對問題的認識和獲取的信息還存在著一定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使各沖突主體間在對信息溝通、資源分配、獎勵制度、競爭機制、外部環(huán)境變化和突發(fā)事件等問題的處理上難以達成一致,最終導致沖突的發(fā)生。
5.2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的團隊目標與任務和沖突產(chǎn)生
競技訓練和競賽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不同對象的訓練目標、內(nèi)容、方法和負荷都有所區(qū)別,每次、每周或每年的訓練任務,因為角色地位和參賽需要而各有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層面上的運動員團隊任務的實現(xiàn)過程中,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執(zhí)行理念和方式也不統(tǒng)一,諸如比賽戰(zhàn)術實施等行為中極易產(chǎn)生各種歧義,于是成員之間關于正在執(zhí)行的任務內(nèi)容就會不統(tǒng)一、不一致,于是產(chǎn)生任務沖突。關系沖突和任務沖突不僅發(fā)生在不同成績資本的運動員之間,也可以發(fā)生在成績資本基本相近的運動員之間。同時,這種沖突還發(fā)生在運動員與教練員之間,也存在于主教練和助理教練員、教練員與行政管理人員之間。競技團隊成員間的沖突方式既表現(xiàn)出一般群體成員沖突的基本形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其專項特征的沖突方式。
5.3 教練員的執(zhí)教風格與成員間沖突的產(chǎn)生
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的訓練活動中,教練員的執(zhí)教風格主要有權威型和家長型兩類,且大多傾向于權威型。教練員言語方式也大多是居高臨下的訓斥和訓導,而非平等的溝通和幫助。因為耽于教練員的威嚴和組織內(nèi)成員角色地位的維護,運動員往往會采用消極抵觸的方式,例如,故意拖延每組或每次練習的開始時間,或者“自言自語”,“嘀嘀咕咕”中開始一組或一次練習,或者伴隨無奈、無辜、不解、憤懣、痛苦的面部表情,也會出現(xiàn)嘆氣、深呼吸、頓腳、腳踹地、腳踢踹器械物品、手與手臂在空中揮擊等肢體語言。
5.4 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間沖突的性質(zhì)
根據(jù)沖突的性質(zhì)或內(nèi)容,沖突可以分為強調(diào)任務內(nèi)容的沖突和強調(diào)人物關系的沖突,即關系沖突(relationship conflict)和任務沖突(task conflict)2種,其中,任務沖突是指團隊成員對于任務的目標、決策或解決方案等有不同的觀點、構想判斷所產(chǎn)生的沖突,屬于工作導向。關系沖突則指團隊成員感覺到彼此之間的不一致或不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緊張、憤怒、敵意或其他負面的情緒,屬于個人情緒導向[14]。
由此可以認為,關系沖突和任務沖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組織氛圍下不會產(chǎn)生激烈的任務沖突。運動隊中發(fā)生的任務沖突隱含著成員對任務的不明確,更重要的是相互間關系的不融洽。
在我們的訓練和比賽實際觀察和相關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集訓隊成員對不同類型的沖突感知也是有差異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成員關系沖突的感知低于任務沖突的感知,由此說明其成員沖突更多集中在訓練和比賽組織實施過程,有利于集訓隊目標的達成。
5.5 運動項目特征與集訓隊成員間的沖突
因為鐵人三項運動員的訓練是在一個開放的場所進行,且教練員并不能夠完全保證對運動員訓練的實時全程監(jiān)控,尤其是長距離游、騎、跑的訓練課中,運動員自我減量時有發(fā)生。國家集訓隊成員來源不一,地方文化差異,地方利益追求都能夠產(chǎn)生不同形式的沖突,且教練員、運動員注冊地或地域差異也極易產(chǎn)生不同形式的有關教練員訓練、比賽的安排,技、戰(zhàn)術指導內(nèi)容與方式等方面的沖突。
競賽方式?jīng)Q定了不同集訓隊團隊的工作性質(zhì),也決定了沖突管理的模式。個人項目的競賽是個體間的競爭,集體項目則是團隊間的競爭。兩者的競賽平臺和成績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在個體項目的訓練和參賽活動中,群體的活動是為個體的發(fā)展和需要而存在的,每個成員相對獨立。集體項目則不然,他們是以個體成績目標為基礎,最終只能夠通過團隊協(xié)作來實現(xiàn)成績目標。
組織成員間的沖突是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組織活動中的一種常態(tài),其主要表現(xiàn)為消極抵觸和言語沖突。在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的團隊中,女運動員比男運動更容易感受到?jīng)_突;教練員感知到的頻率最高,醫(yī)、科、管人員感知水平最低,運動員相對較低。對沖突的感知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一般而言,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集訓隊內(nèi)部的沖突中,任務沖突要多于關系沖突,但是兩者相關性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感受到的關系沖突越少,教練員比其他成員感受到的關系沖突更少。
在成員間沖突的處理傾向性上,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采用合作性處理方式,教練員比運動員更傾向于采用合作的處理方式。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傾向于采用合作的應對方式。對沖突的頻率感知越高的人,越容易采取合作的處理方式。
為了避免關系沖突,應該加強目標教育,明確目標,統(tǒng)一認識,尤其是針對男運動員。在訓練、比賽活動中,教練員要理性面對沖突,正確面對沖突。如何加強教練員、運動員文化知識、職業(yè)素養(yǎng)的教育,以使他們能更好地積極地感受沖突,進而面對、化解、利用沖突是競技體育組織行為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值得項目運動管理中心、教練員、運動員和競技體育組織行為學研究者們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
[1]樊富珉,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82-91.
[2]潘曉云.基于個體、團隊視角沖突與情緒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3]邱益中.企業(yè)組織沖突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8.
[4]王凱珍,雷厲,潘志琛,等.國家隊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297-1300.
[5]王琦,杜永怡,席酉民.組織沖突研究回顧與展望[J].預測,2004,(3):77-80.
[6]薛明陸,高健,李新紅,等.優(yōu)秀運動隊管理中的內(nèi)部沖突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4,20(2):20-23.
[7]趙卓嘉,寶貢敏.知識團隊內(nèi)部任務沖突的處理:感知面子威脅的中介作用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1):187-200.
[8]張勇,龍立榮,鞏天雷.沖突處理風格量表ROCI-Ⅱ在中國背景下的有效性研究[J].管理評論,2012,24(1):108-115.
[9]BLACK K 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 friend[J].Adolescence,2000,35(139):499-512.
[10]HOFSTEDE G.Cultural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J].Academy Manage Exe,1993,(7):81-94.
[11]JEHN K A.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intra-group conflict[J].Administrative Sci Q,1995,40(2):256- 282.
[12]MEURLING R,LOBELLO.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n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Int J Conflict Manage,1999,10(3):32-41.
[13]PONDY L R.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J].Administrative Sci Q,1967,(12):296-320.
[14]PUTNAM L L,FOLGER J P.Communication,conflict and dispute resolution[J].Communication Res,1988,15:349- 359.
[15]THOMAS K W.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US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6:889- 935.
[16]VAN D V E.Conflict Prevention and Escalation.Handbook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USA:New York Press,1984:521-551.
The Perception and Handling of Conflict among Members of National Triathlon Team
ZHANG Bao-feng1,XIONG Yan1,WANG Ping1,CHEN Xiao-ran2,ZHANG Ce2
The perception level and handling strategy to conflict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ompetition behavior fashion and process.It also affects the team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observation,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ception level and handling strategy to conflict among its members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one national sport team.There are five related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the first of which is that female athletes and coach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perceive conflict,the second of which i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to conflict and education level,the third one is the task conflict is more obvious than relation conflict,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level and conception to task conflict is relatively obvious;the fourth of which is that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level and conception to relation conflict is less obvious,the last of which is that female athletes and coaches are likely to adopt the cooperative modes to handle conflicts,and there is also an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handling mode.
sportsorganizationbehavior;members;conflict;handlingstrategy;nationalteam
1002-9826(2015)03-0106-08
10.16470/j.csst.201503015
2014-07-29;
2015-01-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0BTY042);江蘇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CXZZ11_0071)。
張寶峰(1978-),男,山東泰安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田徑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競技體育學,E-mail:zhangbaofeng@suda.edu.cn;熊焰(1963-),男,湖北荊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競技體育學,Tel:(0512)67160269,E-mail:xiongyan@suda.edu.cn;王平(1962-),男,山西洪洞人,副教授,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練員理論與方法、田徑教學與訓練理論,E-mail:wangping_szdx@163.com;陳笑然(1972-),男,河南柘城人,高級教練,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競技體育理論、專項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Tel:(010)88981075, E-mail:olddonkeycxr@vip.sina.com;張冊(1976-),男,山東威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E-mail:427706004@qq.com。
1.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國家體育總局 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北京 100049 1.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2.Bicycle and Fencing Center of GASC,Beijing 100049,China.
G88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