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震,呂曉嵐,羅曉玲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評價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思想認識活動,比如我們經常遇到這樣認識問題:這個人的能力怎么樣?這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怎么樣?同樣,在地質調查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判斷問題:這項地質調查工作開展的好不好。
當面對諸多相似的事物時,評價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排序,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在排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1]。比如,對眾多學生進行學習能力比較時,往往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對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進行比較時,往往以GDP總量來評價。當面對單獨的一個事物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對它自身某些方面取得客觀認識,以改進不足、完善自我,比如要判斷一個礦山開發(fā)項目是否值得投資,就得從它的現(xiàn)有儲量、開采條件、基礎設施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需求往往對于同一客觀事物會采取不同的評價思路,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比如以往人們采用GDP衡量一個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但是隨著資源環(huán)境約束顯現(xiàn),人們逐漸改變唯GDP是從的思路,轉而采用生態(tài)建設、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等綜合指標來評價一個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梢?,評價思路是趕牛的“牛鼻子”、是前進的旗幟,采用不同的評價思路會引導事物朝著不同方向發(fā)展。
地質調查領域同樣存在不同的成果評價思路。多年來,地質調查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先行性和基礎性作用逐漸凸顯,在基礎調查研究、海洋地質調查、地質環(huán)境調查和保護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與積極進展。與此同時,人們往往主要采用發(fā)表論文的情況以及科研項目獲獎情況來衡量地質調查成果的水平,由此導致諸多弊端,諸如不管是區(qū)域地質填圖工作還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管是地質調查應用技術開發(fā)還是地質調查政策理論研究,各領域大都盲目熱衷于發(fā)表科研論文、獲得各領域科技獎,要以評獎、造成了主要以發(fā)表論文、評獎情況論英雄的怪象。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經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這個經濟新常態(tài)為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新形勢:一是我國能源資源需求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量居高不下和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將成為新常態(tài),要求地質調查工作進行戰(zhàn)略性結構調整;二是全球能源資源供需格局調整,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參與全球治理,迫切需要增強地質調查先行能力;三是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加劇,生態(tài)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要求地質調查工作更好地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四是國土資源管理內涵和方式發(fā)生新變化,要求地質調查工作拓展領域、提升能力;五是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要求地質科技創(chuàng)新與地質調查實現(xiàn)深度整合,切實發(fā)揮好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在這種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明確地質調查工作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和國土資源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和方向,那就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同志所說的:“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睘榇耍刭|調查成果評價思路必然要從傳統(tǒng)的以論文、獲獎論英雄轉變到以解決重大資源環(huán)境問題論英雄上來,轉變了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思路,就能夠牽住牽好地質調查工作健康發(fā)展的“牛鼻子”,引導地質調查工作朝著“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正確方向發(fā)展。
地質調查領域不同,工作方法與工作過程不同,成果類型自然也不同,為了科學地、準確地評價地質調查成果,首先需要對地質調查成果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根據成果的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評價指標,最后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
就轉變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思路來說,科學劃分成果類型是第一步,恰當設置評價指標是第二步。第一步成果分類是基礎,只有對諸多地質調查領域成果進行科學分類,才能分門別類的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
不論是成果的分類還是評價指標的設置,都是一個復雜的研究過程,從一般的研究方法來講,需要從文獻上、理論上、專家調研等角度進行研究,本文限于對此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先期主要從文獻上和理論上進行探討。文獻的選取要有一定的原則,需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有代表性,但是目前對地質調查成果分類和評價指標設置的專門著作或者學術論文幾乎空白,經研究認為選取部委相關文件作為主要參考文獻可以滿足上述原則,主要是《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科技部,2009年10月)、《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國土資廳發(fā)〔2009〕68號)、《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勵辦法(試行)》(中地調發(fā)〔2012〕126號)三個文件。
2009年,科技部發(fā)布了《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此辦法對科技成果類型進行了劃分,并對評價指標進行了設置,如表1所示[2]。
2009年,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發(fā)布了《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國土資廳發(fā)〔2009〕68號),此辦法對地質調查領域的成果分類、評價要點與評價指標進行了設定,如表2所示[3]。
201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布了《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勵辦法(試行)》(中地調發(fā)〔2012〕126號),此辦法對地質調查成果進行了分類并設置了相應的評價要點,具體如表3所示[4]。
在上述《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科技部,2009年10月)、《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國土資廳發(fā)〔2009〕68號)、《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勵辦法(試行)》(中地調發(fā)〔2012〕126號)三個文件關于成果類型劃分結果的基礎上,結合地質調查行業(yè)自然特點與專業(yè)性質,將地質調查成果類型化為為7個大類32個小類,具體如表4所示。
表1 《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關于科技成果分類及指標設置
鑒于地質調查周期長、效益后續(xù)等自然特點,我們將地質調查成果評價對象確定為一個事物兩個階段,即評價對象是地質調查成果,兩個階段分別是對地質調查產出的直接評價和地質調查產出的后續(xù)效益評價,前一個評價階段目的是評價地質調查過程的規(guī)范性與成果的質量,后一個評價階段目的是評價地質調查產出在時間上的延續(xù)性影響與空間上伸展性影響,這一點算是關于地質調查成果評價的一個創(chuàng)新,具體評價指標研究結果如表5所示。
經濟新常態(tài)為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新形勢,新形勢要求地質調查工作必須“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為此,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思路必然要從傳統(tǒng)的以論文、獲獎論英雄轉變到以解決重大資源環(huán)境問題論英雄上來,轉變了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思路,才能夠牽住牽好地質調查工作健康發(fā)展的“牛鼻子”,引導地質調查工作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
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加上作者的理論思考,對地質調查的各種成果進行了排列組合,形成了新的地質調查成果類型劃分結果。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成果類型的特點,研究制定了相應的直接產出與后續(xù)效益兩個階段的評價指標。
對地質調查成果開展評價工作歷史不長,現(xiàn)在要轉變評價思路更是一個新事物新思路。相關研究文獻較少,本文所做的只是在部委相關文件基礎上進行思考,嘗試了成果類型劃分的新標準,構建了新的評價指標;而且指標只是針對7大類成果類型進行構建,是否需要針對32個小類成果類型分別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另外,成果的分類與指標的設置是否科學,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總之本文只是從一個角度進行的探索。
表2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關于地質調查成果分類及評價要點
表3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勵辦法(試行)》關于地質調查成果分類及評價要點
表4 地質調查成果類型劃分表
表5 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指標研究結果
[1]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xiàn)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 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R].2009.
[3]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國土資廳發(fā)〔2009〕68號)[R].2009.
[4]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勵辦法(試行)(中地調發(fā)〔2012〕126號)[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