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嵐 劉玲輝 雷 蕾 龍 娟 姜 紅
作者單位: 445000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yī)院麻醉科
全程保溫策略在直腸癌開腹手術術中的應用價值
劉曉嵐劉玲輝雷蕾龍娟姜紅
作者單位: 445000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yī)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探討全程保溫策略對直腸癌開腹手術患者的影響。方法將92例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患者術前1 h、術中、術后1 h采取全程保溫護理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護理。結果術前1 h、術中、術后1h干預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與對照組術后寒顫發(fā)生率、拔管時間、清醒時間、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程保溫方案可以有效控制體溫的下降,既維持了體溫的穩(wěn)定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關鍵詞]開腹手術;體溫調節(jié);直腸癌;護理
低體溫是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手術低體溫不僅使患者容易發(fā)生寒顫、肢體發(fā)涼、發(fā)麻等不良癥狀[1],還會造成恢復時間延長、躁動不安,甚至導致機體發(fā)生多方面的嚴重危害。研究發(fā)現(xiàn),超過50%術中患者可發(fā)生低體溫[2]。本研究通過對照研究,探討全程保溫護理方案,對擇期直腸癌手術患者體溫變化、麻醉恢復期寒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收治直腸癌患者92例。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確診纖維結腸鏡診斷為直腸癌;②均為擇期開腹手術;③麻醉評分Ⅰ~Ⅱ分;④術前體溫正常;⑤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術前體溫過高或過低者;臨時改變手術方式者;術中發(fā)生大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者。運用計算機隨機數(shù)字法編號將92例符合納入標準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6例。干預組男性3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6.08±9.73)歲;手術方式:Miles 手術18例,Dixion 手術 21 例, 結腸造瘺術7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5.90±10.65)歲;手術方式:Miles 手術17例,Dixion 手術 23例, 結腸造瘺術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組采用全程保溫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包括:①環(huán)境溫度:手術室、恢復室內溫度22~24℃;②床墊溫度:于術前1 h至及術后1 h使用主動式加溫毯保溫毯,設置溫度為40℃;術中使用將保溫毯連接WT-8900型主機,設置高溫檔,以保持毯內送入氣體溫度為45~48℃,頸胸部采用自制保溫墊覆蓋;③皮膚消毒液:加溫至37℃;④輸液溫度:溶液經42℃加溫器維持液體溫度在37~38℃范圍,并根據血壓變化及失血量調節(jié)輸液速度;⑤沖洗液溫度:手術臺常規(guī)配備一只無菌保溫杯,術前將溫鹽水備好待用。根據手術需要洗手護士每次倒少量溫鹽水浸濕紗墊或沖洗即可。術畢腹腔沖洗,沖洗液在腹腔內停留120 s后再吸出,沖洗液量為1 000 mL,以保證熱量在腹腔臟器內充分傳遞。
1.2.2對照組輸入液體、沖洗液、消毒液均為常溫,術前、術中、術后未使用電熱毯,術中未用自制保溫墊包蓋。
1.3效果評價
1.3.1體溫采用PHILIPS-1205A型監(jiān)護儀,連接U1586B美國安捷倫溫度探頭,將探頭插入深度為鼻咽5 cm處,分別測量入室基礎體溫、麻醉后(30 min、60 min)、術后1 h監(jiān)測鼻咽溫度。
1.3.2寒顫程度采用Wrench分級[3]評估麻醉復蘇過程發(fā)生寒顫的情況:Ⅰ度:豎毛和(或)外周血管收縮和(或)外周青紫,無肌顫;Ⅱ度:1組肌群肌顫;Ⅲ度:>1組肌群肌顫;Ⅳ度:全身肌群肌顫。
1.3.3監(jiān)測指標記錄患者麻醉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及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體溫變化比較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及麻醉30 min時體溫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兩組患者體溫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對照組下降較明顯;在術中1 h、術終、術后1 h干預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s,℃)
注:*組間比較P<0.05
2.2兩組寒顫程度比較干預組術后發(fā)生寒顫4例,發(fā)生率為8.70%,其中Ⅰ度寒顫3例,Ⅱ度1例,寒顫發(fā)生率與程度較對照組低(32.6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709,P=0.007),見表2。
表2 兩組寒顫程度比較[n(%)]
2.3兩組綜合指標比較干預組與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18.35±5.44vs27.48±8.25)、清醒時間(30.67±5.58vs41.92±6.90)、切口感染發(fā)生率(15.22%vs28.2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χ2=7.153、6.489、6.646,P<0.05),見表3。
表3 兩組綜合指標比較
3討論
3.1全程保溫策略促進機體達到最佳手術狀態(tài)超過50%直腸開腹手術患者術中處于低體溫狀態(tài),約30%患者體溫低于35℃[4]。研究證實,全麻過程中機體溫度變化可下降0.2℃~4℃[5]。由于手術過程中引發(fā)患者低體溫的因素較多,包括環(huán)境、輸液、失血量、麻醉等[6]。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種措施全程控制體溫,調高病室、手術室溫度,且在保證安全條件下,采用加溫毯形成稍高于體溫的溫暖環(huán)境并保持持續(xù)恒定,阻斷人體與外界冷空氣的直接接觸,最大程度減少與外周的對流散熱。本研究中,手術開始30 min后,兩組體溫均降至各組最低點,但對照組下降更明顯,電熱毯的覆蓋、自制棉墊包裹身體外露部分加強反向輻射、傳導對流,使熱量向皮膚方向流動,從而使熱量逐步回升。提高皮膚消毒液、沖洗液、使用溫濕紗布可減少蒸發(fā)、體腔開放、內臟暴露帶走體表熱量,防止體溫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手術過程中,術中1 h、術終、術后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圍術期通過控制環(huán)境溫度、全程保溫、加溫消毒液、輸注液體等全面保溫措施,可以有效維持患者體溫穩(wěn)定。
3.2全程保溫護理策略對麻醉恢復期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拔管時間與清醒時間也較對照組短。有研究[5]指出,術中保持正常體溫患者術后麻醉清醒時間比術中低體溫者要短、并發(fā)癥要少。分析原因在于,采用全程保溫護理能夠更好維持正常體溫,機體氧傳送能力穩(wěn)定,使組織在麻醉狀態(tài)下獲氧情況較好,而且適宜的體溫可維護溫度依賴性酶促反應的正常運行,縮短溫度依賴麻醉藥物代謝酶代謝,使患者蘇醒、拔管時間縮短。干預組術后寒顫發(fā)生率及程度較對照組低,此結果與溫濟金[6]研究中正常體溫者術后寒顫發(fā)生率為9.0%相近。由于脊髓低級中樞較高級中樞恢復更早,以致出現(xiàn)僵直性或陣發(fā)性肌肉自發(fā)顫抖。因此,麻醉清醒時間越短,寒顫發(fā)生率較小。
目前,很多醫(yī)院都采取積極的術中保溫措施以減少低體溫的術后危害,但僅采用單一的保溫措施,患者低體溫的發(fā)生率仍較高,低體溫的預防或正常體溫的恢復效果不理想[7]。防止患者低體溫的保溫措施,不應僅依靠一種方法,而應采用全方位系統(tǒng)的保溫方法來阻止患者體溫下降??傊?,采用全程保溫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溫度的流失,既維持了體溫的穩(wěn)定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了麻醉恢復時間。
參考文獻
[1]鄭嬌.加強保溫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5):31-32.
[2]馮艷青,杜合英,譚靜濤,等.綜合保溫措施預防老年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3,(9):825-825,826.
[3]謝小玲,黃小紅,祝妍華,等.圍術期保溫預防結直腸手術部位感染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24(4):15-16.
[4]蘭曉娥,程偉琴,王巧玲,等.綜合保溫預防腹腔鏡術中患者低體溫的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12):1982-1983.
[5]彭建英,彭友青,胡為巖,等.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的手術室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3,(1):237.
[6]魏娜,畢建軍,趙克聰,等.術前營養(yǎng)風險評估對老年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18):2165-2167.
[6]溫濟金.開胸手術病人術中低體溫對病人麻醉恢復期的影響[D].中山大學,2006.
[7]吳忠亮,姚南,移康,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直腸癌患者術后性功能及膀胱功能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2):364-367.
(2014-11-09 收稿2015-01-20 修回)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5.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