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幸福感是一件相對而言的事情。我們曾經(jīng)盼望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時代到來,可是這個時代真的來了,就算有水晶吊燈、智能手機,也覺得不過如此。1993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說,美國公民獲得的生活舒適程度甚至是100年前皇室貴族所無緣享受的,但又有幾個美國人的幸福度超過了百年前的皇室貴族?
神經(jīng)學專家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感受快樂和幸福的潛能是有限的。假如只要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快樂,那么我們恐怕早就洪福齊天了——很顯然,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可能正坐在私家車里,望著被堵得一動不動的車流罵罵咧咧,對著平板電腦里老板傳來的工作郵件悶悶不樂。
人類是一群靠比較存在的家伙,當鄰居新買了路虎,你開著寶來的愉悅度就會陡然下降;同事買了別墅,你會頓時覺得自己原本還寬敞的公寓變得非常狹小。20世紀美國自由思想家門肯說:富人是一個比他的親戚多賺100美元的人。門肯還說過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一個人對自己的工資是否滿意,取決于他是否比他老婆妹妹的老公掙得多。
1975年到1995年,美國人均收入實際增長了近40%,但美國人在這一時期并沒有感到更幸福。盡管擁有了等離子電視機、游戲機和第三輛小汽車,但是人們對生活并沒有感到比20年前多一絲半點的滿足。
美國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早在1974年就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就財富和幸福的關系而言,只有在貧窮國家,總體生活滿意度才與平均收入呈線性增長關系。只要最低生存標準達到了,這種相關性很快就會瓦解。
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絕對收入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小,大多數(shù)人主要關心的是他們相對于其他人的境遇差異。比如你是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相比于得到的第一份薪酬的具體數(shù)字,你更在意的可能是這個收入在班上排到什么樣的位置??茖W家莎拉·索爾尼克等人曾做過一個廣為人知的實驗:他們調(diào)查學生更愿意生活在哪一個世界里,一個是他們有5萬美元收入,而其他人都只有他們一半的收入;另一個是他們有10萬美元的收入,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們的兩倍。結(jié)果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前者,盡管選擇后者其收入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聯(lián)邦證券委員會強制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酬。當時高管們的薪酬已經(jīng)是工人薪酬的131倍。委員會的意思就是讓大伙看看,你們好意思拿這么多錢嗎?
薪酬公開后不久,媒體就按高管們的收入高低開始排名,可是大眾低估了高管們臉皮的厚度,這樣做不但沒有降低薪酬,反而使得各路高管互相攀比,結(jié)果,他們的薪酬像火箭一樣往上躥,和普通工人的收入比達到了369比1。要知道,高管們的比較對象是別家公司的高管。
事實上幸福感存在著一種重啟機制,只要別人過得比你好,這個重啟鍵便會無情地被按下。經(jīng)濟學家在觀察這類攀比現(xiàn)象時,用了一個有趣的術語,叫作“趕上瓊斯家”。
(劉 振摘自《深圳商報》2014年12月24日,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