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星,孫 山
(成都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成都 610081)
2011年至2013年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腫瘤藥物應用分析
樊新星,孫 山
(成都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成都 610081)
目的分析2011年至2013年成都地區(qū)11家醫(yī)院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為生產(chǎn)、營銷和使用提供參考。方法統(tǒng)計“醫(yī)院處方分析”課題中成都地區(qū)11家樣本醫(yī)院提供的2011年至2013年抗腫瘤藥物中各大類及品種金額、份額、增長率、復合年增長率、用藥頻度(DDDs)等,結(jié)合臨床應用進行分析。結(jié)果3年來抗腫瘤藥物需求量迅速增長,銷售金額、DDDs呈上升趨勢,抗代謝類藥物一直居銷售排行榜首,其中替吉奧近兩年來藥物單品種銷售金額及DDDs均居首位。結(jié)論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腫瘤藥物用量呈上升趨勢,開發(fā)高效、低毒、價廉的抗腫瘤藥物是當今迫切的任務。
抗腫瘤藥物;成都地區(qū)醫(yī)院;藥物利用
我國近20年來癌癥呈年輕化及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趨勢。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惡性腫瘤死亡人數(shù)為798萬,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13.33%,中國死亡人數(shù)為213萬,占全球惡性腫瘤總死亡的26.74%;2000年癌癥發(fā)病人數(shù)180萬~200萬,死亡140萬~150萬,癌癥已占城鎮(zhèn)居民死因的首位。隨著疾病發(fā)生率的增加,抗腫瘤藥物需求量迅速增長,目前其種類繁多,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因此選擇低毒、有效的抗腫瘤藥物更重要。筆者調(diào)研了2011年至2013年成都地區(qū)樣本醫(yī)院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為生產(chǎn)、營銷和使用提供參考。
從“醫(yī)院處方分析”課題成都地區(qū)11家醫(yī)院(其中含三甲醫(yī)院8家,二甲醫(yī)院3家)2011年至2013年門診及住院藥品數(shù)據(jù)中提取抗腫瘤藥物使用資料。文中抗腫瘤藥物不包括中藥抗腫瘤藥物及抗腫瘤輔助用藥。以該課題抽樣日期為準,每月隨機抽取3~4 d門診及住院處方,每年40 d,統(tǒng)計內(nèi)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藥品名稱、規(guī)格、用量、用藥金額。
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0及Visual Fox Pro 6.0軟件統(tǒng)計,對藥品銷售金額、份額、年增長率、銷售金額以及用藥頻度(DDDs)進行排序,并結(jié)合臨床應用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份額為銷售金額在總金額中所占比率;年增長率為與上年度同期相比的百分比;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2013年銷售金額/2011年銷售金額)1/2-1]×100%。藥物分類按照第17版《新編藥物學》[2]分類,DDD值是指為達主要治療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以2010年版《中國藥典》[3]及 2010年版《中國國家處方集》[4]為參考。DDDs=某藥的年消耗量/該藥的DDD值,同一藥物不同劑型因DDD值不同,需分別計算DDDs,所得DDDs之和即為該藥的總DDDs。DDDs越大,說明臨床對該藥的選擇傾向性越大。
2.1 統(tǒng)計結(jié)果
結(jié)果見表1至表3統(tǒng)計出的抗腫瘤藥物共8個類別,其中2011年76個品種,2012年和2013年均為75個品種。
表1 2011年至2013年成都地區(qū)11家醫(yī)院用藥與抗腫瘤用藥總體情況
2.2 分析
由表1可見,2011年至 2013年成都地區(qū)11家樣本醫(yī)院抗腫瘤藥物金額逐年上升,CAGR接近全部用藥,份額逐年增加,均超8%;全部用藥和抗腫瘤藥物的年增長率均呈上升趨勢。
由表2可見,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腫瘤藥物,除抗體類、抗生素類、鉑類,其余5類年銷售金額均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前5位的抗代謝類、其他類、植物來源類、抗體類、激素類藥物,是臨床選擇的主要品種。烷化劑銷售金額雖逐年上漲,但一直排名最后。
由表3可見,2013年成都地區(qū)11家樣本醫(yī)院抗腫瘤藥物品種銷售金額排名依次為替吉奧、伊馬替尼、多西他賽、吉非替尼、氟尿嘧啶,是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腫瘤主要用藥;2013年新進入前10位品種的有替莫唑胺;2011年第8位的卡培他濱銷售金額增長幅度小,2013年已是10名以外;2011年至2013年銷售金額明顯增長的還有索拉非尼、伊馬替尼、培美曲塞等。3年來,替吉奧增長迅速,2012年和2013年銷售金額及DDDs均排名第1。替吉奧含有替加氟(FT)、吉美嘧啶(CDHP)和奧替拉西(OXO)3種成分,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藥,用于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zhuǎn)移性胃癌。替加氟是5-氟尿嘧啶(5-FU)的前體藥物,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化療指數(shù)為5-FU的2倍,但毒性只有5-FU的1/7~1/4,口服經(jīng)肝微粒體的細胞色素 P450酶系轉(zhuǎn)化,5-FU經(jīng)過酶轉(zhuǎn)化為5-氟脫氧嘧啶核苷酸而具有抗腫瘤活性;所產(chǎn)生的5-FU在體內(nèi)極不穩(wěn)定,易被正常組織和腫瘤中的二氫嘧啶脫氫酶(DPD)快速降解,85%以上失活。吉美嘧啶能抑制FT轉(zhuǎn)化的5-FU在 DPD作用下分解代謝,有助于血中和腫瘤組織中5-FU長時間維持有效濃度,取得與持續(xù)靜脈輸注類似的療效;奧替拉西能夠阻斷5-FU的磷酸化,在胃腸道中具有很高的分布濃度,可降低5-FU全身性毒性。較5-FU替吉奧能維持較高的血藥濃度并提高抗癌活性,明顯減少不良反應,且給藥方便[5]。目前替吉奧在國內(nèi)僅有治療胃癌適應證,但臨床也逐步用于肺癌[6]、頭頸部腫瘤[7]、肝癌[8]等惡性腫瘤的治療,均有明確的臨床療效,市場潛力巨大。
表2 抗腫瘤藥物銷售金額、品種數(shù)、構(gòu)成比及排序
表3 2011年至2013年成都地區(qū)11家樣本醫(yī)院抗腫瘤藥物銷售排序前10名藥品及DDDs
由表3可見,2011年至2013年抗腫瘤藥物DDDs與銷售金額排序并不同步。新型抗腫瘤抗體類較昂貴,銷售金額排名前10位,但DDDs卻排名靠后,如利妥昔單抗和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中的抗信號傳導類藥物DDDs逐年上升,其中伊馬替尼銷售金額與DDDs均增長明顯,說明近年來臨床更青睞生物靶向制劑。2013年銷售金額前10位藥物中生物靶向治療藥物的品種數(shù),由2011年和2012年的6種上升為2013年的8種。其中2012年和2013年單品種均排第2,分別為吉非替尼、伊馬替尼,均為酪氨酸激酶抑制藥。伊馬替尼是口服的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抑制劑,能競爭性地結(jié)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區(qū)的ATP結(jié)合位點,從而阻斷失控的信號傳導通路,目前已成為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標準藥物[9-10]。伊馬替尼用量的增加與白血病、胃腸道間質(zhì)瘤疾病發(fā)病率增加有關(guān)。生物靶向治療藥物作用機制獨特,具有非細胞毒性,因有效、低毒和耐受性好備受腫瘤患者的關(guān)注和青睞,是未來抗腫瘤治療的發(fā)展方向。但該類藥物的價格昂貴,對患者經(jīng)濟條件要求比較高,提示國內(nèi)生產(chǎn)企業(yè)應重視生物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發(fā),探尋降低生產(chǎn)成本、降低藥品價格的方法。
將來抗腫瘤藥物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多,未來市場潛力很大。由于抗腫瘤藥物本身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時必須熟悉藥物的性能,根據(jù)循證醫(yī)學,制訂方案,進行規(guī)范化、個體化合理用藥,以取得預期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目前,我國生產(chǎn)的抗腫瘤藥物大部分是已過專利保護期的仿制藥,而國外近年來上市的療效較明顯的新品種,因涉及專利保護,只能通過進口滿足國內(nèi)臨床需求,但這些藥通常價格非常昂貴,療效也有待確證。近年來,納米分子醫(y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動了腫瘤發(fā)生機制的探索,抗腫瘤靶點的尋找,新型抗腫瘤藥物的開發(fā),以及治療手段綜合運用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新的突破,為臨床提供高效、低毒、價廉的抗腫瘤藥物。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0[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
[2]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721.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72-965.
[4]中國處方集編委會.中國國家處方集[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553-619.
[5]林 萍,李 明.替吉奧在我國癌癥患者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13,16(10):1 586-1 588.
[6]王慧娟,張國偉,朱 輝,等.替吉奧單藥治療吉非替尼獲得性耐藥后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20):10-14.
[7]張俊新.順鉑和替吉奧治療晚期頭頸部腫瘤臨床療效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2,33(5):87-88.
[8]薛耀輝,付相建,楊光華.替吉奧持續(xù)口服治療轉(zhuǎn)移性肝癌的臨床觀察[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1,21(8):851-852.
[9]金阿榮.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66例[J].中國藥業(yè),2013,22(19):99-100.
[10]喻 瑋,裘云慶.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評價,2013,30(5):271-277.
Analysis of Change and Tendency of Anti-Tumor Agents in Hospitals of Chengdu from 2011 to 2013
Fan Xinxing,Sun Sh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61008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zation trend of anti-tumor agents in the 11 hospitals in Chengdu for reference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during 2011-2013.Methods Data for anti-tumor agents in 11 hospitals of Chengdu during 2011-2013 were used to count the sales,shares,growth rates,DDDs and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statistical categories and varieties,which were analyzed by combination with their application in clinic.Results The anti-tumor agents used in Chengdu hospitals continue to grow up during the 3 years.The anti-metabolism agents sales has been the first during 3 years,and the sales amount and DDDs of the maximum is TS-1.Conclusion The use of anti-tumor drugs assum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treatment.Development of high efficiency,low toxicity,low price of the anti-tumor agents is the urgent task.
anti-tumor agents;hospitals of Chengdu Area;medication tendency
R969.3;R979.1;F407.7
A
1006-4931(2015)19-0060-03
樊新星(1983-),女,碩士研究生,主管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學工作,(電子信箱)515702893@qq.com。
2015-03-30;
201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