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圍產期的飼養(yǎng)管理
王會恩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畜牧獸醫(yī)局166200)
1圍產前期
圍產前期主要是做好奶牛臨產前的準備工作,并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和隨時注意觀察奶牛的臨產癥狀。奶牛分娩前15天左右,用2%苛性鈉溶液對產房進行消毒,鋪好干燥清潔的墊草,確保產房環(huán)境衛(wèi)生良好。用2%~3%來蘇爾溶液清洗奶牛外陰部和后部,然后消過毒的毛巾擦干,然后將奶牛轉入產房,是其對產房環(huán)境有所適應。每天打掃產房2次,勤換墊草,保持牛床清潔、干燥,減少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產房門口單獨設置放有來蘇爾、生石灰等消毒藥物的消毒池,工作人員進出產房要更換專用的工作服。安排專業(yè)人員晝夜對奶牛進行飼養(yǎng)和觀察,當奶牛表現(xiàn)不安,腹痛,時起時臥,說明即將分娩,此時對生殖道外部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擦洗,等待奶牛生產。
圍產前期奶牛的飼養(yǎng)以優(yōu)質干草搭配適量精飼料進行,但要注意不喂或少喂苜蓿干草。飼喂大量的優(yōu)質干草,能夠促進瘤胃及其微生物區(qū)系功能的發(fā)揮, 防止皺胃移位, 進而提高干物質采食量。提高日糧能量濃度和蛋白質含量,可以防止發(fā)生能力負平衡,并降低產后胎衣不下和酮病的發(fā)生。精料的飼喂量要逐漸增加,一般每星期增加1.5~2.5kg,增加到每天飼喂5.5~6.5kg即可,這樣能夠對奶牛瘤胃內的微生物系統(tǒng)進行有效地調整,使其逐漸適應產后高精料的飼喂方式。對于產前乳房水腫嚴重的奶牛,應該控制精料喂量,不宜多喂;對于食欲較好、體形偏瘦、乳房變化較小的奶??蛇m當多喂一些精料,但要確保不能造成催奶過急,防止發(fā)生產前產奶的情況。隨著胎兒逐漸增大,會壓迫奶牛消化道而影響其正常蠕動,容易導致便秘,為此要減少日糧中大容積的多汁飼料。適當增加日糧中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E的含量,能夠使初生牛犢的成活率提高,也會使奶牛產后胎衣不下和產后癱瘓的發(fā)生率降低,還有利于動物免疫性能的提高,降低乳腺炎的發(fā)病率。
母牛臨產前3天內,還要注意在精飼料中適當提高麩皮的寒冷,因其含鎂多,具有輕瀉作用和易消化的特點,能夠防止奶牛產前發(fā)生便秘。奶牛轉入產房后,要實行低鈣日糧飼養(yǎng),即將日糧含鈣量由平時占干物質0.6%降低到0.2%的低水平,這樣能夠加速骨骼中的鈣質轉移到血液,可有效地防止發(fā)生產后癱瘓。食鹽的飼喂量也要由原來的1.5%降低至0.5%以下,以利于奶牛產后恢復食欲。
2圍產后期
母牛分娩后,要細心觀察奶牛產后的健康情況以及子宮排出物的氣味與物理狀態(tài),如發(fā)現(xiàn)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觀察奶牛胎衣是否排出及其完整程度,以便及時進行治療和處置。如果奶牛出現(xiàn)胎衣不下,可結合奶牛全身治療對子宮進行處理,以防發(fā)生并發(fā)癥。做好綜合防治,使奶牛少生病、多產奶, 為產后60天進行配種做好充足的準備。盡早驅趕奶牛使其站起,乳房及后軀用溫水清洗,清除被污染的墊草和糞便,更換潔凈的墊草。做到畜舍、用具、飼料、水、牛體干凈,給奶牛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奶牛擠奶前要先熱敷和輕度按摩5~10min乳房,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產奶量和牛奶質量。對產后乳房水腫的奶牛,前2天不應該大量擠奶,第一天擠奶量足夠犢牛飲用2~3次即可(2kg/次) , 第二天擠出泌乳量的1/3,第三天擠出泌乳量的1/2, 第四天可以完全擠凈;對產后未出現(xiàn)乳房水腫的奶牛,第一天即可將奶擠凈。
奶牛分娩時消耗大量體力,產后體質虛弱。產后2~3天內,奶牛以飼喂優(yōu)質干草為主,補喂少量易于消化的精料,使精、粗飼料干物質比例逐漸提高到55∶45~60∶40,并喂給添加適量磷酸氫鈣、益母草和白酒的熬皮鹽鈣湯。一般將麩皮500g、碳酸鈣50g、食鹽50g加入10~20kg溫水中。開始每天可飼喂3kg的玉米和麩皮,2~3 天后開始逐漸用配合精飼料進行替換,進而使日糧中鈣和食鹽的含量逐漸增加,由圍產前期的2%提高到6%,保證每頭奶牛每天攝取的鈣含量達到150g。替換時要逐漸進行,一般產后第三天替換1/3,第四天替換1/2,第五天替換2/3,第六天全部用配合精飼料飼喂。如果奶牛分娩7天后食欲良好,乳房水腫消失,糞便正常,則開始喂給青貯飼料和補喂精料。補喂精料也要逐漸增加,可每天增加0.5~1.0kg。奶牛分娩后的前 7 天不宜飲用冷水,要供給37℃的清潔溫水,以免引起胃腸炎,7天后飲水溫度可降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