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田林縣教研室(533300) 肖 明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為基層教師所接受,但處在新舊兩種觀念碰撞的時期,教師在踐行新課程理念時,難免出現(xiàn)一些偏差,主他們觀上意識到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錯誤做法,但教學中,他們又身不由己地滑向回到這個原點,其中常見的問題就是過分關注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作為教研員,筆者經常深入到學校聽課,課后走進學生中,與學生交談,聽到了學生不少聲音,從學生的聲音里更看出這一現(xiàn)象的普遍性,很有感觸?,F(xiàn)截取幾種有代表性的現(xiàn)象加以剖析。
“老師喜歡提問學習好的同學”這種現(xiàn)象在許多課堂教學中都會看到。就這種現(xiàn)象,我曾經在村級小學一個班做了兩節(jié)課的提問統(tǒng)計。結果是,兩節(jié)課教師共提問了八十六人次。七名成績好的學生共被提問四十二人次,占48%,其中一名很優(yōu)秀的學生被提問了十一次;十三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僅被提問一十六人次,占18%;有三名學生一次也沒被提問,其中一個學生舉了九次手,教師一次也沒叫到他,后來他也就沒有再舉手了,成了“被遺忘的人”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這種現(xiàn)象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師為什么不樂意提問學困生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師擔心他們回答問題不流暢,不準確,會耽誤教學時間,影響課時計劃的完成;而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則能對教師的問題心領神會,很默契地回答出來,保證了課時計劃的按時完成。
課時計劃能順利完成的課就一定是好課嗎?在由教師和幾名優(yōu)秀學生對話的教學活動中,少數(shù)學生獨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而恰恰需要教師給予更多實踐機會的中等生和學困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一堂課,只要教師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而且讓他們學得主動,學得有實效,哪怕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也是一節(jié)實實在在的好課。
一位教師在上《圓明園的毀滅》第一課時,在學生自由初讀課文后,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認讀生字詞和課文初讀的情況,指名讓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很多學生都在那舉手要求讀書。教師分別點了5名學生讀課文的5個自然段,這五名學生讀得都很流利,生字的字音也讀正確了,長句子的停頓也恰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名男生每次都在舉手,但教師都沒叫他讀。當五個自然段都讀完時,我看到他一臉的失落。課后,我問那位上課的教師為什么不讓那位男孩子讀一段呢,他不好意思地說:“那個學生識字不多,普通話很差,讀書結結巴巴的?!?/p>
因為擔心學生讀不好就不叫他讀,這些需要教師幫助的學生長期在無師指導下讀課文,他們的朗讀能力又會有多少提高?讓每一位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天職??!那些識字少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讓他通過當眾讀課文,了解他的缺漏,不僅有利于填補學生的缺漏,更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讀課文時普通話差,字音讀不準,更是及時給他正音的好機會;書讀得不流利,只要多讀加上教師適當指導,時間長了就會有進步的。讀課文時,讓讀得好的學生帶其他學生讀,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但是如果都是讓幾名優(yōu)秀生讀,置中等生和學困生于不顧,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又從何談起。朗讀訓練讓優(yōu)秀生讀十次不如多給幾位中下生讀一次效果來得扎實?!盀榱艘磺袑W生”就是為了所有的學生,不能把學困生忘掉。
在一節(jié)閱讀教學公開課上,教師進行《鳥的天堂》的第二課時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品讀有關寫“鳥”的段落,讓學生各人先試著把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再與學習伙伴交流,然后請學生個人選擇一個自然段當眾展示讀,全班學生給予評議。評議的過程,有兩三名學生一直沒舉手發(fā)言,漠然地坐在座位上,對同學間的評議似乎也沒什么反應。教師的目光也始終沒有停在他們身上。課后,我問這幾個學生,為什么整堂課都不舉手發(fā)言?他們說,那些朗讀的同學,讀得都比自己好,自己比不上他們,老師不會讓他們評議學習好的同學的。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價”不能只是停留在優(yōu)秀生之間的互評,也不能只是優(yōu)秀生對一般學生或學困生的評價,應該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全班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這樣才能達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實現(xiàn)“面向全體”。作為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學習成績不夠好、語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到學生的相互評價過程中去,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最終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的教學手段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眼睛,要讓所有的學生感到老師的眼睛看到了我。如果教師眼中只有少數(shù)“愛徒”,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關注,輔導上缺乏耐心,動輒訓斥諷刺,要么長期不聞不問,就會嚴重挫傷學困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嚴重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在一所學校跟班聽課一周,這個班的一個男孩子在語文課堂上一直處在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下,整個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只有全班學生齊讀課文時,他才跟著張嘴,且聲音很小,讀得如何不得而知,還有抄寫生字時動一下筆,更多的時候是在那兒搞他的小動作,或是趴著桌子打瞌睡。我和語文科任教師交流時談到了這個學生,他告訴我,這個學生是轉學來的,基礎太差了,連課文的一句話都讀不通,而且很淘氣,課堂上他不影響其他學生就不錯了。這些天是因為有我在跟班聽課,班主任又特別叮囑了,他才沒去招惹別的學生,這絕對不是個案?!盀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上述提到的這個學生,屬于一位有嚴重問題和缺陷的學生,但他還是一位學生,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班上其他學生的學習,采取冷落的辦法對待他,讓他感到了自己在這個班上是孤獨的、孤立的、另類的,他也就認為自己游離于語文學習之外的合理性,自覺地放棄。我們知道語文課堂教學的好壞,要看學生的參與度,而且要做到全員參與——少一個就不算全員。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那些基礎差、語文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語文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jù)他的實際能力給他一些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如讀準幾個字音、讀通順一段課文、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后再復述等。每一節(jié)課都給他一些機會,把他拉進語文學習中來,有一點進步就及時鼓勵,讓他有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他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喚起他的學習需求。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才會真正落實“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把贊許都給了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那些學困生卻很少鼓勵表揚。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幾名優(yōu)秀的學生在與教師對話,發(fā)言時口吐蓮花,朗讀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執(zhí)教教師大加贊賞,聽課教師掌聲不斷。而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學困生,舉了多少次手也不會被叫到。有的教師也意識到了要關注學困生,也給了他們少許的機會,但在評價他們的學習時,卻吝嗇自己的表揚鼓勵,一味地否定。如一位教師教學《古詩二首》,在組織學生展示背誦《詠柳》時,全班學生都在舉手爭著展示自己。教師指名讓幾個學生背誦,每個學生背誦后,教師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因為這幾位學生確實很棒。這時,一位多次舉手的學生被教師叫到了名字,他高興地站起來,大聲地背《詠柳》,背得像唱歌一樣,但還是背下來了。教師的笑臉不見了:“嗯,怎么像唱歌一樣啊,還有幾個字音也沒讀準,跟前邊幾個同學差遠了,坐下吧?!甭牭浇處煂ψ约旱脑u價,這位學生的小臉唰地紅到了耳根,悻悻地坐了下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蔽覀儾粌H要承認學生發(fā)展上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差異,采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如上述提到的那個背《詠柳》的學生,背誦古詩的節(jié)奏感不夠強,普通話也不準,但他有勇氣在全班同學面前背誦,而且也能背了下來。教師為什么不可以根據(jù)個體差異,先肯定他的學習精神和背誦任務的基本完成之后,再用指導性的評價語指出他的不足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眱和绕湎矚g鼓勵和贊美,激勵性的語言能使他們感受到被賞識的快樂,產生自信,獲得動力。而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希望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哪怕點滴的長處,得到教師的賞識。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我們關注賞識的天平仍然習慣性地傾向于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其實,相比之下,學困生是更需要關注的,因為他們承受著要比優(yōu)等生更重的壓力,如教師的冷遇、同學的嘲諷、家長的呵斥、內心的自卑……試想,一個學困生能在課堂上舉手請求發(fā)言,需要多大的勇氣,他是多么想通過自己的這一次表現(xiàn)得到教師對自己的夸獎,獲得動力。作為教師,應該倍加小心地保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我們的賞識與關注對優(yōu)等生來說如同錦上添花,而對學困生來說則無疑是雪中送炭。其實,教師是最清楚課堂上誰更需要關注和賞識的,但往往忽視了。我們忽視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他們那種積極追求上進的品質,而在我們忽視他們這種品質的時候,教師自己則丟失了更多更寶貴的東西。
從以上的幾種現(xiàn)象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習慣性地把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身上,過分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和密度,過分重視教師對教學內容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過分關注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表現(xiàn),以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少數(shù)學生發(fā)言,多數(shù)學生觀望;優(yōu)等生表演,中等生陪讀,學習特困生游離”的狀況。這樣的教學,嚴重背離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語文課程理念,阻礙了大多數(shù)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不是培養(yǎng)“早慧天才”的教育,語文課堂教學應讓每位學生真正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體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