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林縣白圩鎮(zhèn)石塘小學(530507) 周玉海
中國畫特別講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絕,留下空白,讓人浮想,叫人回味。藝術間的規(guī)律是可以相融貫通的。雖然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繪畫,但語文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所講究的“藝術空白”,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留白的繪畫是精彩的,留白的課堂也是精彩的。
在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里,有“蛙聲十里出山泉”,“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傳說。中國畫的留白藝術手法營造了畫中有畫,畫外有畫的藝術效果,賦予作品無窮的魅力,給鑒賞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藍天。
《詩繹》中曾記載:“無字處皆其意也?!笔聦嵈_實如此,不管是繪畫中的“留白”,還是書法中的“飛白”;不管是文學中的“空白”,還是經(jīng)典樂曲中的“余白”,都堪稱是藝術中的最高意境。這種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體現(xiàn)了作者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當您聆聽虞舞時的《韻》時,您一定會有幾月不知肉味,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衰的感觸;當您欣賞王羲之的《喪亂帖》時,你定會被那黑與白、靈與動的線條以及迅疾明快的節(jié)奏所陶醉、所折服;當您拜讀完沈從文的《邊城》,您一定會為作者雖未道明主人公小翠的命運的留白而浮想翩翩。是的,藝術作品的留白“虛實相生”,正所謂“疏”“密”有致。音樂中有休止符延音伸意的妙用;文學作品中有有意留白的結(jié)構。正是這些巧妙的留白賦予作品美輪美奐的生命力,也正是這些精妙的留白給欣賞者帶去了藝術乃至生命的享受與感動。因此,作為育人藝術門類的課堂教學藝術更需要用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來烘托和處理,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同樣也是發(fā)展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課堂留白不僅在教學中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切合了新課標提倡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它填補了對話教學留下的真空地帶,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引領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咬文嚼字、領略文意,在吸與收、學與用之間搭起了一座座智慧的階梯;在理解與體驗之間也搭起了一座座心靈的橋梁。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這種留白藝術,往往能留出精彩。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化、多元化、藝術化相結(jié)合的多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必須要循循善誘,而不能全盤授予。這就要求教師要懂得在課堂中恰當“留白”,教師在拋出一個問題后,要兼顧到大部分學生,給予一定安靜的思考空間,然后再進行交流,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熱情,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課堂中,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用心去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這樣的期待下,學生的思維自由了,心靈自由了,表達也自由了。于是他們的個性得到尊重,得到了張揚,心門洞開,情動而辭發(fā)。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精彩留白下,終于呈現(xiàn)出:百鳥歸林,各鳴佳音的佳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師生間的平等對話的過程,而閱讀教學更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的“對話”是以教材為依托,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間的心靈對話,是師生精神共同成長的過程。而留白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智得到啟迪、心靈得到感動、靈魂得到塑造。它體現(xiàn)的正是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彌補了對話教學的空白。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和獨特的體驗去“補白”,去演繹,去創(chuàng)思;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精彩的留白里得到發(fā)揮,從而啟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效率。
如教學《麻雀》一課時,在分析老麻雀舍身救子的英勇行為時,我沒有過多的講解和分析,而是給學生更多的與文本對話的時間。我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描寫老麻雀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從而去感受“母愛”的強大力量。當學生在與文本進行零距離的交流時,當老麻雀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時。學生被老麻雀的舐犢之情深深地震撼了!于是我只是輕輕地問道:“面對如此龐大的獵狗,老麻雀不害怕嗎?可它為什么還要那樣做?”在片刻的安靜后,課堂上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有的學生說“可惡的獵狗,你想傷害我的孩子得先過我這一關”;有的學生說“為了我的孩子我豁出去了”;有的學生說“獵狗啊,在你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我也知道和你斗那是雞蛋碰石頭,可是為了我的孩子我愿付出我的一切,乃至我的生命”……課上到這應該可以結(jié)束了,可是我并沒有就此收場,而是反復多次念著:“是的,請不要見笑。對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鳥,對它的愛的激情,我是懷著虔誠之情的。我想愛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強大。只有她,只有愛,才維系生命,并使它充滿活力?!碑斶@一句話一次又一次在學生的耳邊響起,他們也和我一起念了起來,這時學生的生命又一次得到了點燃,在那一雙雙含淚的眼睛中,在那一個個起伏的胸脯上。這是一個充滿“空白”之美的精彩片段,學生的發(fā)言精彩而深刻,這是無意中的一段“留白”,它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提供了契機,學生在個性化解讀所留下的“空白”中,進行言語實踐,從而迸發(fā)靈性,妙語連珠,情真意切。
教學《三袋麥子》時,我就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一年后土地爺爺再來看望小豬、小牛、小猴他們各是什么反應呢?文本只有“哈哈大笑”“點點頭”“撫摸”等幾個動作詞,我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從小豬、小牛、小猴對一袋麥子不同的做法,深入思考土地爺爺會做出怎樣評價?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來體會土地爺爺當時欣慰的心情,在相互討論與交流中,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課堂出現(xiàn)了高潮。學生紛紛表達出土地爺爺?shù)脑u價。土地爺爺哈哈大笑地對小豬說:“瞧,這可是上等的麥子,做出來的食物一定很香很好吃!”土地爺爺點點頭欣慰地對小牛說:“你勤儉生活,值得大家學習!”土地爺爺撫摸著小猴的腦袋樂滋滋地說:“你真聰明能干,我的一袋麥子到你這兒居然變成一囤麥子,你真了不起!”正因為我這一巧妙的安排,讓我們看到了學生與文本的精心對話,看到他們成長的足跡。同時也使我看到了留白讓他們的語言個性得到了張揚,同時也使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夯實。
總之,教師在課堂留白過程中要設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畫留空白,課留“思地”,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教師要有“留”的藝術,“留”的技巧,在課堂的留白中體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使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達到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讓我們的課堂留白,留出感動、留出美麗、留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