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趙甸小學(226364) 徐小紅
探討數(shù)學習題的二度開發(fā)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趙甸小學(226364) 徐小紅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數(shù)學習題的二度開發(fā)能有效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運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加強針對性習題的訓練、深化數(shù)學習題的知識連接以及拓展習題的思維優(yōu)化等方面對數(shù)學習題進行二度開發(fā)。
數(shù)學習題 二度開發(fā)
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開展習題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課堂知識的記憶,并合理應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shù)學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是由簡單的基礎知識上升到更深層次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練習,更好地鞏固課本的知識內容,將數(shù)學知識歸納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擴展學生思維,提高習題的有效性,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筆者在探討數(shù)學習題的二度開發(fā)中有以下幾點的體會。
教材中的習題主要是以固定的解題思路為主,教師應該靈活應用教材的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習題練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忽略教材中例題的作用,沒有對教材的習題進行二度開發(fā),缺乏對習題進行有效和有針對性的訓練,不利于學生開展系統(tǒng)性的習題訓練。
如,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中有“方程”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shù)乘法”“分數(shù)除法”“認識比”“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內容,重點在于分數(shù)的運算。教師應先教會學生找出習題解題的關鍵點,進行有效分析,再對題目二度開發(fā),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如“分數(shù)乘法”中有這樣一道習題:六(1)班一共有45位學生,其中男生占4/9,男生共各有多少人?教師首先教會學生對題目進行縮句,即45位學生的4/9是多少人?學生通過課堂上學到的分數(shù)乘法規(guī)則,很快得出答案;接著教師對題目進行二度開發(fā):一個班的學生中,女生占班級總人數(shù)的3/5,男生的人數(shù)為30人,請計算出班級的總人數(shù)。教師變換了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和問題的設定,學生需要多步計算才能得出答案。
數(shù)學知識是一個整體的結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忽視知識的連接性,如何有效將知識點連接起來,則需要教師注重將知識點化成線,讓學生在具有連續(xù)性的課堂學習中更加深化知識。如,從六年級上冊的課文內容來看,需要教師溝通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才能更好應用知識。第一單元中的“方程”教師給學生列出一道習題:工人A和工人B一起生產同一件產品,A生產了10個小時,B生產了8個小時,一共生產了330件產品,已知B生產6個小時的工作量是A生產4個小時的工作量,求出工人A、B各生產多少產品?針對問題的內容進行解答,需要求出兩個工人的工作量,則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進行計算,找出題干中具有相等關系的數(shù)量,并列出等式6x=4y,算出已知量后便能解答問題。對題目進行二度開發(fā):結合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列出另一道習題:工廠一天運來35噸煤,第一次用去5/7,第二次用去剩下的1/5,那么工廠里還剩多少噸煤?若是這些煤價值3500元,那剩下的煤還值多少錢?是總價值的幾分之幾?題目一設定,學生極可能對題干中出現(xiàn)的數(shù)量關系感到混亂,無從下手,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幫助學生找到習題解答的關鍵點(縮句后可以得到),學生通過課堂上學習的分數(shù)乘法知識解答即可。而二度開發(fā)習題中,需要把握的關鍵點比較多,但是解題思路和方法不變,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進行題干關鍵點的把握的重要性,教師應該著重把握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
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練習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并綜合應用知識解答問題,知識的結構不只是具備連接性,還要包含全面性,因此數(shù)學的習題要求學生首先要具備數(shù)學邏輯思維,再次是找出解答題目的關鍵點,進而應用連接性知識,全面看待該問題,進而綜合解答。如“認識百分數(shù)”習題中關于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主要要求學生明白比與比例的區(qū)別,同時結合圖形的計算,原題為: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88厘米,長∶寬是4∶7,求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為多少厘米,面積又是多少。首先按照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長方形長和寬的總長度為:88÷2=44(厘米),進而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為28厘米和16厘米,再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得到面積448平方厘米,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找出答案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再列式計算;經過二度開發(fā),給學生列出另一道題目:一個長方體的總棱長為80dm,其中長、寬、高的比是10∶7∶3,那么該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首先要知道長方體的棱長之和為(長+寬+高)乘以4,那么根據題意就能算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總和為80÷4=20(dm),利用例題中的方法依次求出長、寬、高的長度,即能根據公式求出長方體的體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知識全面性的重要性。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布置習題訓練,首先要學生掌握解題關鍵點、知識的連接性和全面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開發(fā),才能有效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運用的能力。
(責編 羅 艷)
G623.5
A
1007-9068(2015)1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