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論壇】
老年群體所需精神慰藉與家庭供給研究
賀志武
(西安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西安710065)
摘要: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人們經濟生活的改變,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分析“四二一”結構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現狀、社區(qū)給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及整個社會對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關注度,發(fā)現為老年群體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務不足。因此,可從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年輕人對“孝文化”意識的認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加大政府資金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支持對策來解決老年群體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問題。
關鍵詞:老齡化; 精神慰藉;“四二一”結構家庭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簡介:賀志武(1974—),男,寧夏吳忠人,西安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老年人及貧困群體健康養(yǎng)老研究。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章編號:1008-777X(2015)03-0065-04
文獻標志碼:A
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為:60歲及以上人口占 13.26%,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8.87%。按照我國及國際對老齡化界定的標準,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 老齡化現象突出表現在:一方面老年人口基數大,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億;[1]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低下,各個地方發(fā)展不平衡。因此,從以上兩個方面不難發(fā)現,這種老齡化趨勢發(fā)展迅速,老齡人口基數過大,老齡化嚴重的現象對我們這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在老年人養(yǎng)老問題方面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尤其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fā)展,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四二一”結構家庭的數量逐漸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使得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越來越嚴重,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诖?,本文提出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旨在通過分析“四二一”結構家庭形成的原因及在此家庭結構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現狀,來尋求并提出我國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方面的對策,以滿足老年人當前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盡快讓老年人過上愉快、安詳的晚年生活。
一、精神慰藉在老年人養(yǎng)老過程中的必要性
1.精神慰藉的含義
對于進入老年行列的人,養(yǎng)老不僅是簡單的物質上的養(yǎng)老,而且最重要還是精神上的“養(yǎng)心”。因此,老年人的養(yǎng)老應該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時具備,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老有所養(yǎng)。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要層次論”,從低級向高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宿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其中后三個需求屬于精神層面,可以統(tǒng)稱為精神慰藉的需求。
一般我們認為,精神需求是指由于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的影響, 人們對生活、安全、社會穩(wěn)定和其他影響人們切身利益方面的重大問題所產生的要求。[2]一些學者認為,退休的老年人所產生的精神需求主要是由于自身主觀心態(tài)失去平衡,這種心態(tài)失衡是自身身體衰弱和環(huán)境變化導致的。[3]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本文所指的精神慰藉也稱為精神贍養(yǎng),是指基于老年人的精神需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持,使老年人能夠產生精神上的愉悅,以達到滿足老年人渴望的親情關懷與情感交流的目的。主要包括關心體貼、尊重、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等內容。
2.精神慰藉在老年人養(yǎng)老過程中的必要性
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養(yǎng)老分別由經濟供養(yǎng)、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這三種支持力來支撐。但是,人們當前更多關注的是老年人的經濟供養(yǎng)和生活照料方面,卻很少關注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方面的問題。 老年人除了吃住外,他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卻是普遍和強烈的,而這種強烈的需求在“四二一”結構家庭中的老年人很難完全憑借自身的力量來滿足。這是因為老年人退出勞動力大軍之后,他們的人際交往、社會關系、經濟收入與社會中其他勞動力相比處于弱勢地位。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逐漸退化,表現出種種與社會不適應的狀態(tài),尤其在生理、心理方面。比如“孤獨、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癥狀,而且這種癥狀在“四二一”結構家庭中表現得尤其突出。據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老年人養(yǎng)老的三種支持力中,對精神慰藉的需求遠遠超過了經濟供養(yǎng)和家庭照料。[4]這種強烈的需求與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遵從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是有關系的。退休前他們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并受社會尊重的人,但是,一旦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就覺得沒有生活安全感、社會尊重感、自身行為成就感。因此,如果此時家庭成員或者社區(qū)服務不能夠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精神慰藉服務,那么這些老年人的健康養(yǎng)老將會成為社會問題。
二、“四二一”結構家庭給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現狀分析
1. 老齡化背景下“四二一”結構家庭形成的原因
“四二一”結構家庭是指獨生子女之間結婚后夫妻雙方贍養(yǎng)四個老人,撫養(yǎng)一個小孩,一共有七個人組成的家庭結構。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而到了1980年國家正式提出了“在城鎮(zhèn)推行一胎制,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嚴禁第二胎、杜絕第三胎”的計劃生育政策。隨著這種政策的宣傳和執(zhí)行,人們的經濟條件及生活水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數越來越多。根據我國一些學者預測,到2030年獨生子女數量達到最大值,其比例將達到58%,農村獨生子女比例達到27%。因此,到了21世紀,大量的獨生子女逐漸到了婚育年齡,組成了新的家庭,這樣兩方都是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就形成了所謂的“四二一”結構家庭。
因此,鑒于這種情況,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與普及,社會中的“四二一”結構家庭越來越多。具有這種家庭結構的人群,獨生子女將來要贍養(yǎng)六位老人,在養(yǎng)老方面他們的負擔會越來越沉重。[5]而且中國是在社會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基礎上迎來了老齡化發(fā)展,在這種“未富先老”的情況下,中國的養(yǎng)老問題可謂是雪上加霜。
2.“四二一”結構家庭中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現狀分析
首先,從家庭結構方面來分析。老年人養(yǎng)老模式一般分為家庭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其中家庭養(yǎng)老是中國養(yǎng)老的主要模式,其情感慰藉功能得到社會的肯定。但在家庭中能提供給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務是有限的,根本滿足不了老年人現代化的需求。社會中大多數人認為,與老年人一同居住就能夠充分提供情感慰藉,事實并非如此。在“四二一”結構家庭中,一對夫婦迫于社會經濟、工作壓力,不得不早出晚歸,父母與子女之間接觸的時間很短,形成“日空巢”或“夜空巢”的現象,這樣給老年人提供的情感慰藉行為也難以發(fā)生。另外,父母與子女長期相處容易形成代溝,矛盾較多,沒有共同語言,工作了一天的年輕人希望回家有一個安靜而又輕松的環(huán)境,但是在家呆了一天的老年人,希望子女回家能與他們聊聊天,得到一些情感和心理的慰藉。這種情況長此以往發(fā)展下去,使得年輕人和老年人越來越沒話可說,容易發(fā)生矛盾。再加上老年人在家為子女做了大量的家務,使得同住的老年人不但沒有得到希望中的家庭溫暖,反而倍感身心疲憊,精神上受到傷害。因此,老年人越來越想離開子女,獨自居住,希望享受與小區(qū)老年人在一起的自由生活。
據統(tǒng)計,美國只有5%的子女愿意選擇與老年父母同住。中國正經歷家庭結構的急劇轉變,“四二一”結構家庭是現代家庭結構的特點,在這種家庭中,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年家庭比重正在不斷上升。而且“四二一”結構家庭能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務也是有限的,這種有限且簡單的精神慰藉完全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追求獨立生活和自身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家庭養(yǎng)老的精神慰藉優(yōu)勢正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依賴家庭和個人已無法充分保護老年人個體的權益。[6]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微觀家庭層面上的“四二一”結構對老年人的養(yǎng)老及照顧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供給。
其次,從社區(qū)給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方面來分析。作為一個具有友鄰相助、感情交流以及組織協調的功能單位——社區(qū),在對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方面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良好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很多社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跟不上,表現在健身器材、老年人活動中心、娛樂設施等出現不足和不完善。由于相關的配套設施和活動場地跟不上老年人的需求,使得老年人想在一起組織活動、聊天、交流的空間有限,甚至沒有。另外,很多社區(qū)由于沒有得到外部資金的支持,在開展活動的資金投入方面比較匱乏,所以很多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由于對于老年人進行的精神慰藉活動方面可用的資金非常有限甚至沒有,導致一些基本的活動都無法正常開展,有些時候涉及少量的費用都是由部分老年人自己墊支。一些社區(qū)內雖有活動場所,但沒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輔導站和專業(yè)的護理人員; 再加上社區(qū)的管理不是很到位,導致一些服務人員缺乏責任心,沒有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因此,這些設施上的不完善以及人員的專業(yè)性不強、缺乏責任心和服務意識,使得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出現了情緒低落、孤獨、寂寞等問題。
最后,從整個社會對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關注程度來分析。目前社會中大多數人認為老年人的養(yǎng)老只供老年人吃好和穿好就已經盡到了養(yǎng)老義務,至于老年人精神方面的享受則可有可無,有時因為工作原因和其他事情,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都被忽略了。而且社會中的一些重要組織、機構沒有成為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現在:(1)社會相關機構、組織沒有為老年人養(yǎng)老提供多種形式的養(yǎng)老服務,尤其是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例如老年大學的設置數量不多、課程內容不豐富,沒有針對老年人的愛好興趣設置相應的課程,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方式;對老年人的團體外出旅游,一些部門考慮到資金以及老年人的安全問題,很少安排老年人的團體旅游,這對于體力尚充沛的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是一大缺失。(2)整個社會輿論和相關媒體對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宣傳不到位。對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和服務方面,在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方面社會媒介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宣傳和引導作用,不能及時報道一些地方對老年人精神、關愛的優(yōu)秀經驗和做法,不能營造一個關心和支持老年人精神關愛工作的良好氛圍。
三、 對策建議
1.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家庭中年輕人對“孝文化”意識的認識
長時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獨生子女家庭數量增多,家庭規(guī)模變小,家庭結構單一化。長時期子女與老人的分居,導致了家庭在養(yǎng)老方面功能弱化,從而讓老人的精神慰藉處于邊緣化狀況,年輕人尊老、愛老、助老意識逐漸淡薄。因此,可通過媒體、報紙、榜樣帶動等方式宣傳、鼓勵年輕人愛老、尊老、助老,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孟子提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暮光宗為首的一些學者認為“精神贍養(yǎng)”包含了孝道的理念,即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理解老人必須建立在相互的基礎上,子女和父母之間必須要建立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這樣老年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精神慰藉的需求。另外在加強宣傳教育方面,用人單位可把是否孝敬老人作為對員工是否有責任心的一種考核方式。在社區(qū)內部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如現場說教、視頻播放、發(fā)放宣傳冊等方式對“孝文化”進行宣傳。[1]
2.在社區(qū)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部門應該通過與社會慈善機構、慈善人士及企業(yè)、婦聯、老齡委和老干部工作部門相聯系,開展多種多樣的老年人活動,如老年人獻愛心活動、老年人科技文化競賽活動、為基層或農村提供科學技術志愿服務活動、也可開展醫(yī)療基本知識宣講及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滿足老年人娛樂和人際社交需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盡快解決老年人開展活動需要的費用。這樣能夠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
3. 加大政府的資金支持,對老年人生活的社區(qū)的基礎設施進行必要的修善和增加,保證老年人在社區(qū)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服務
第一,為了能夠讓老年人在業(yè)余時間有地方打牌、下象棋、讀書、看報,可開展多種文化娛樂活動,積極建設和完善老年人活動中心,給老年人提供一個精神享受的地方。社區(qū)可組織各種文體競賽活動,比如:可以組織老年人舞蹈、唱歌、趣味游藝比賽等,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增加生活樂趣。
第二,在社區(qū)建立老年人心理輔導站,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困擾和困惑。聘請高校具有心理學專業(yè)的專家教授為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指導,舉辦心理講座和健康知識講座。
第三,在社區(qū)內建立“愛心社”,專門為社區(qū)內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及孤寡老人提供服務。“愛心社”成員由老年人家庭成員或者社會愛心人士及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成。主要工作是一方面摸清社區(qū)內的孤寡老人情況,并對他們登記造冊;另一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家政服務,比如對生病老人進行陪護、與孤獨老人聊天等。愛心社的建立主要是針對有需要的老年人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服務,并對他們提供能夠滿足其精神方面需求的工作。另外,還可以通過不斷完善社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保證社區(qū)應急救助設備的完備,在社區(qū)內開通24小時幫助電話,保證老年人的及時所需。
[參考文獻]
[1]劉桂莉.養(yǎng)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贍養(yǎng)”問題——試以“空巢家庭”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13, (1) :26-31.
[2]張艷國.論精神需求[J].天津社會科學,2005,(5):36-40.
[3]劉頌.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8-13.
[4]胡宏偉.社會保障與居家養(yǎng)老精神慰藉需求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91-98.
[5]宋健.“四二一”結構:形成及其發(fā)展趨勢[J].中國人口科學,2000,(2):41-45.
[6]徐林玲.城市老人精神慰藉問題分析——以南京市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19.
[責任編輯朱小琴]
The Study on Spiritual Consolation Required by the Elderly People
HE Zhi-wu
(Institut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leads to a change in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 The elderly people receive less spiritual consolation than needed both in family and in commun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measures ranging from strengthening public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young people’s “filial piety” consciousness. The increasing government funding to support the elderly spiritual consolation strategies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aging society; spiritual consolation; “421” famil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