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潔 俞 燕
改革開放30年農村婚戀電影意識的變遷
樊潔俞燕
俞燕,女,江蘇宜興人,新疆石河子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電影《暖》劇照
以農村為題材的電影,在電影發(fā)展史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改革開放30年拍攝的以農村婚戀為題材的電影,貫穿了整個中國農村的婚戀制度、婚戀意識等的時代特征及變遷,也反映著不同時期婚戀電影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連起來就是一部中國農民婚戀史,為我們認識整個中國農村農民的婚戀史提供了歷史性的視角。本文僅從婚戀意識的變遷這一角度,分析中國農民婚戀心態(tài)和意識的變化。
縱觀上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這30年所拍攝的農村婚戀題材的影片,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婚姻艱難的消退過程,以及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后,宗法意識自行瓦解的圖景。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電影來看,除了描寫到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是以政治題材為背景的,也就是說,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除了要戳穿歷史神秘的面紗并指出其罪惡外,還要揭發(fā)當時社會的病痛,既要注重歷史,又要注重當下,勢必要分散注意力,再加上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方面:傳統(tǒng)的文化制度開始瓦解,新的思想觀念也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與完善,所以對舊傳統(tǒng)與制度的批判已經沒有那么迫切和強烈了。而到了21世紀,新的生活方式產生新的矛盾,再加上作為控制電影生產市場的第五代、第六代電影導演,對傳統(tǒng)文化與制度的體驗與經歷也沒有第四代導演們那么強烈,同時電影觀眾都是隨著時代成長的,會更加注重對當下與未來的關注,因此對視聽有更加具有時代氣息的需求,所以無論是從社會本身、從電影制
作人、還是觀眾因素,新的主題勢必要替代舊主題,對舊制度和舊傳統(tǒng)的批判,終究都要退出電影舞臺。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以舊的婚戀為題材的作品寥寥無幾,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和觀念與時代的發(fā)展變遷漸行漸遠,家族的宗法意識自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具時代氣息的典型,以及新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的矛盾與問題。
之所以說是艱難消退,是因為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在中國延續(xù)千年,世代流傳,植根于人們的潛意識。這反映在影片中,除了整體趨勢上的體現外,也有部分影片直接以此為主題,比如《女大當婚》(1982)、《倒霉大叔的婚事》(1987)、《喊過嶺的故事》(2009)、《彩月和她的情人》(1992)等等?!杜螽敾椤分?,羅雪梅與羅二梅在婚嫁年齡逼近之際,為照顧年老體弱的寡母,姐姐羅雪梅決定招贅對象——獸醫(yī)苗生進門,卻在三叔夫婦及二叔公的干預下困難重重,三叔母還借瘟疫大肆散布封建迷信,阻礙招親,又在他們洞房花燭夜大搞破壞,在二叔等眾人的刁難與造謠中,苗生終于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決心移風易俗的二梅找對象小鐵,也希望他能入贅,結果怯弱的小鐵未敢接受,由此二梅由衷地感嘆道:“解放這么多年了,為什么山區(qū)的男女還不能真正平等?”不過,雖說艱難,但是影片的都是帶著革除的決心,此片后來二梅張貼招郎榜,則是與不合理的舊婚姻傳統(tǒng)作斗爭的例證,所以,盡管艱難,但還是在前行。而《倒霉大叔的婚事》所涉及到的兒女對父母婚姻的干涉等,也是封建意識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遺留的體現?!逗斑^嶺的故事》中所涉及到的關于當地的風俗、紅白喜事、抗靈頭幡與死雞事件、會計爹修補破廟祭拜廟神等,都體現出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合理,影片最后,悲傷的會計爹喊道:“求啥都沒用,這點道理咋用了一輩子才弄明白。”也算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反省。
30年的婚戀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與個人對婚戀意識的認識,一直都在隨著時間與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遷。由家庭結構及婚姻制度消解導致家族意識衰落,到思想啟蒙以后個人意識的覺醒,最后到新時期多元社會形態(tài)與多元婚戀心態(tài)下的完整家庭意識,是影片發(fā)展的整體取向。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要是家族意識失落與個人意識的覺醒的相互交織與推進,而90年代起尤其是21世紀,更加注重現代家庭的獨立完整性。
(一)強烈的家族意識
傳統(tǒng)的封建家族,都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組織,最高權力與經濟大權都掌握在家族長輩首領手里,只有具有強烈的家族意識,按家族祖宗的規(guī)矩小心翼翼行事,才有可能過上“幸福圓滿”的日子,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無關對錯無關出處只需遵守的規(guī)矩。當然,男性作為“男權統(tǒng)治”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其實本身算得上是受益者,一般不需要主動去反抗,而女性生來就社會地位低下,再加上傳統(tǒng)的“三從四德”、貞節(jié)名譽等重重壓制以及母輩們的言傳身教,都會“自覺地把社會與男性的標準內化為自身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使她們安于自己的奴隸地位,而且充當他們的壓迫同盟”[1]并代代相傳。因此,對封建意識的自覺遵守,必然要順從封建家族的意志。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湘女瀟瀟》《菊豆》《良家婦女》等影片都有涉及。但是,隨著封建婚姻制度的瓦解、思想的不斷發(fā)展,這種意識逐漸走向衰弱,并且這種多年如一日的由一人統(tǒng)治的大家庭,在所有家庭成員都有可能獲得人身自由與經濟獨立的時候,注定要瓦解。因此,大部分的影片已經不再將家族意識作為主要呈現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個人意識的逐漸覺醒。如《老井》《倒霉大叔的婚事》《菊豆》《男婚女嫁》《我的父親母親》《出嫁女》《杏花三月天》等等一系列影片。
(二)女性婚戀意識的覺醒
關于個人意識的覺醒,主要指女性在婚戀意識上的覺醒。從傳統(tǒng)的封建男權統(tǒng)治到后來的政治破壞,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在苦難中艱難生存。有壓迫就會有反抗,思想的啟蒙與改革的新風,為女性的覺醒打了一劑催化劑,如果第四代電影導演還在努力構筑善良溫順、勤勞堅韌、恭儉溫良、三從四德、自我犧牲等完美的富有傳統(tǒng)氣息的家庭婦女形象,如謝晉《芙蓉鎮(zhèn)》,那么,第五代電影導演則更注重女性性格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女性逐漸擺脫了傳統(tǒng)婦女形
象的約束以及厚重的社會寄予,敢于追求人情人性,更具生活氣息與時代氣息。如招娣(《我的父親母親》)、滿枝(《漂亮的女鄰居》)、陳丹桂(《娶你好福氣》)、劉翠巧(《媳婦你當家》)等,女性在愛情方面的態(tài)度、對待愛情的行為,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都顯得更加完整而鮮活。如張藝謀尤其注重女性形象的復雜性,拿菊豆、秋菊等深入人心的形象來說,對她們的性格與品質的評判,已經不是用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有著更深的生活印記與時代意義。他鏡頭下的女性,意圖掙脫社會的沉重壓抑和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束縛,追求個人的幸福和尊嚴,雖然有些以失敗告終,如菊豆等,但女性個人意識的覺醒還是在影片中有所體現。
(三)維護完整家庭的意識
家庭是國家政體的基礎單元,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保障,單個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才能構建整個社會的完整和幸福。從90年代起,到21世紀不斷強化,《女皇陵下的風流娘們》(1992)、《丑漢和他的俊媳婦》(1998)、《家有賢妻》(1999)、《巧鳳》(2001)、《荷香》(2003)、《暖》(2003)等影片,導演們則有了明顯的完整家庭意識,會有意無意地去維護一個家庭的完整。如《女皇陵下的風流娘們》,村民孫長庚偷偷與自己老婆的好友偷情十幾年,發(fā)財后又因喜新厭舊而冷落妻子,并結識新情人,道德的缺失連村民都指責唾棄,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價值才能提升自己家庭地位的妻子月兒,靠自身的努力在縣里辦起了旅游工藝品廠,生意紅火并得到電視的采訪,成為村里的女強人,這樣兩個道德與能力完全脫節(jié)的人物,最終為維護家庭的完整而重新走在了一起,這些電影都體現了女性的包容與對完整獨立家庭的渴求?!肚渗P》中女過強男過弱,構建了一種微妙的家庭關系,女主外、男主內,完全顛覆了一般的家庭模式,而這種女強男弱的家庭關系,又產生了異于普通常規(guī)家庭所具有的矛盾,這樣的家庭在今天的農村看來也是搖搖欲墜的,而影片并沒有過多的社會文化方面的解讀與闡釋,也沒有更深層次地挖掘這種家庭關系的維系法則,而是通過構造一些事件來維系家庭的完整,看上去雖不是很突兀但也很令人費解。而《暖》也是選擇用女性寬容的心懷,包容所有的過錯,隱忍地維系現有的家庭。
對于這種追求家庭完整的意識,可能是個人意識覺醒甚至膨脹又逐步冷靜后的一種理性的回歸,是一種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客觀上也是經濟大發(fā)展時期,呼喚婚姻家庭中的個人抵制各種社會誘惑,是對責任感的追尋與感召。影片“一方面需要以其對社會、家庭、婚姻等問題的直接關注及其切近的情感煽動,向傳統(tǒng)的類型形態(tài)靠攏,另一方面還不僅僅滿足于此,而是需要將社會、家庭、婚姻、愛情、性別甚至文化和人性本身的各種問題鍛造在一起,以一種深沉的情感體悟或冷靜的批判意識,融合在彌散于整個社會和時代的文化批判與人性反思熱潮之中”。[2]
從傳統(tǒng)的婚姻意識的艱難消退與宗法觀念的逐漸瓦解,看到了時代的變化與發(fā)展,人們婚戀意識的重大歷史性變化。而從宗族家族意識失落到個人意識覺醒再到完整家庭意識確立,看到了改革開放之后,個人意識的覺醒,對民主獨立家庭幸福的追求。當代社會正一步步走向正軌,多元化、民主化的婚戀追求、女性在婚姻家庭地位的提升和逐步要求平等的愿望逐步實現,因此,梳理30年農村題材婚戀意識的變遷,可以看到中國幾十年來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農民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傊母镩_放30年創(chuàng)作的以農村婚戀為題材的電影,貫穿了整個中國農村的婚戀制度、婚戀意識等時代特征的變遷,也反映著不同時期電影不同的文化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連起來就是一部中國農民的婚戀史,這種梳理為我們認識整個中國農村農民的婚戀史提供了獨特的歷史性視角。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愛的變奏曲——析十七年農村小說婚戀觀[J].安徽文學,2009:59.
[2]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綠色家園與黃土桎梏的糾纏——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研究”(課題編號:11YJC75111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樊潔,女,四川蒼溪人,新疆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女性文學作品,寫作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