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陽
(盤錦市大洼縣西安學校遼寧盤錦124206)
淺談初中歷史學科教學
劉曉陽
(盤錦市大洼縣西安學校遼寧盤錦124206)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與英語、數(shù)學等學科不同的難題:輕視歷史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方方面面,如教材和課時安排的頻繁改動,選修課的如同虛設,歷史學而無用等等。如果不在認識上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很難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筆者在多年的歷史學科教學中,探究出一點膚淺經(jīng)驗。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nèi)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tài)和事件的發(fā)展。因此,它是有情節(jié)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jié)和過程,那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jù)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jié)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筆者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臥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筆者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nèi)容。
戲劇界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同樣適合教育界。要想獲得教學的成功,就必須在臺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源頭活水,豐富教學內(nèi)容,提高理論水平。
初中歷史學科創(chuàng)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上的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對知識認知和掌握的思維方法和能力上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在創(chuàng)新性意識和創(chuàng)新性精神上。教師通過歷史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能有意識地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經(jīng)常有意識地具有獨立思考歷史問題或歷史現(xiàn)象的意識,敢于發(fā)表有一定創(chuàng)見的言詞并把這種言行經(jīng)常表現(xiàn)在課堂內(nèi)外的學習中,形成一種習慣;在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能力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維、舉一反三的發(fā)散性思維等等,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認識、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歸納和綜合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夠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材料運用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點評歷史人物和事件,勇于發(fā)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觀點、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一、系統(tǒng)學習史學名著,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從事中學歷史教育,僅靠大學時代的專業(yè)修養(yǎng)遠遠不夠,還必須系統(tǒng)地學習史學名著。涉及歷史學科中的史學理論,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專史、文明史、宗教史等類的名著很多,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司馬遷的《史記》,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爾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價值很高的史學名著。通過研讀史學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態(tài)度,既能受到嚴謹學術規(guī)范的熏陶,又能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學者型的歷史教師。
二、及時了解歷史學的新信息、新成果。信息和成果來源很多,報紙、電視、上網(wǎng)都可以獲取。但中學教師主要是從各種期刊雜志上獲取信息,如《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歷史學習》、《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一般而言,學校和教研室會訂閱部分期刊,但這遠遠不夠,自己應該再補充訂閱相關的專業(yè)期刊,仔細閱讀,及時補充教學內(nèi)容,使教學具有新穎性。
三、向優(yōu)秀歷史老師學習。歷史學界的前輩們,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把畢生的心血結集成收。這是他們賦予我們這些后來者的恩惠,讓我們年輕教師站在他們的肩頭,有一個更高更新的起點。前輩的教學經(jīng)驗,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對于指導歷史教學實踐意義重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出版的有北京歷史特級教師陳毓秀的《怎樣教好歷史》、《名師授課錄》(中學歷史卷)、《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上海著名歷史教師教學思想錄》。
時代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對于教育教學也有著新的需求。過去的教學理念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未來的建設者,如果學生不能受到科學的教育,就難以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難以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身力量。響應時代的召喚,歷史教學也應當有所變革,積極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歷史教材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精心組織歷史教學,以靈活有趣的方式引領學生去了解歷史人物及事件,使學生受到知識和觀念上的雙重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尷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