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宛彤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透過《憩園》淺析巴金寫作風格的轉變
曹宛彤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而《憩園》中的楊老三雖然是同樣的脾氣秉性,卻通過對他"一雙眼睛眼淚汪汪的"等細節(jié)特征一系列的描寫,讓人恨不起來他,反而可憐他,讓人不禁為他留下淚水,為他的悲慘結局唏噓不已。他對這樣悲劇式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批判,更多的是同情。巴老先生把自己對這樣人物的情感慢慢沉淀了下來,從而完成了作品風格的轉變。
長宜子孫的啟示意義 楊和與覺慧的對比 真正的教育
憩園整篇讀下來,兩個家庭的故事互相交叉:一個是祖上只留下了財產,沒有德行的楊老三染指惡習,逐漸走向滅亡;一個正順風順水的地主階級,忽視對后代的教育而漸漸萌生悲劇的萌芽——姚家。
故事脈絡很清晰地可以看出楊老三在人性的泥沼下越陷越深,這其實正是小虎未來的模樣“三少爺小的時候,老太爺頂喜歡他,事事將就他。后來三少爺長大了,接了三太太,又給朋友帶壞了,把家產敗得精光,連三太太的陪奩也花光了。”文中早已這樣暗示到同樣是被父親寵壞了的小虎如果死性不改將會面臨的未來。曾先生作為一個旁觀者,手握兩條線,一邊是小虎,一邊是小虎精準的預言命運。他看到了朋友孩子的未來,卻說不動朋友,沒有能力挽救他,只得看著小虎在深淵里一步一步下滑。
楊老三的設置是對小虎的救贖,文中處處出現(xiàn)楊老三的各種悲慘遭遇,“我”看在眼里,不斷警示朋友姚國棟,把小虎從放縱的邊緣救回,小虎偏得外老太的溺愛,辱罵下人,欺負后母,只對生父留有一絲畏懼,國棟是唯一可以救小虎的人,姚國棟是那樣一個精明的生意人,卻偏偏在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被遮蔽了眼。小虎雖尚未涉及人世險惡,卻清楚地明白錢的重要性,他的這種有奶便是娘的極端利己主義是巴老先生所不恥的。巴老先生對于金錢的態(tài)度是厭惡的,也可以說是憎恨的。他厭惡依附于封建地主階級剩余財富的寄生蟲們。他們沒有生存能力卻又狂妄自大。
普遍學者認為:《憩園》標志著巴金以往那種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開始朝冷靜嚴肅,深蘊細膩的方向轉變。其實這種轉變單從一個人物性格的設定即可看出。巴金塑造《家》中的高克定,小說里的他無惡不作,作者對他的腐化墮落厭惡至極。而《憩園》中的楊老三雖然是同樣的脾氣秉性,卻通過對他“一雙眼睛眼淚汪汪的”等細節(jié)特征一系列的描寫,讓人恨不起來他,反而可憐他,讓人不禁為他留下淚水,為他的悲慘結局唏噓不已。他對這樣悲劇式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批判,更多的是同情。巴老先生把自己對這樣人物的情感慢慢沉淀了下來,從而完成了作品風格的轉變。
《憩園》中楊和,也就是楊老三的大兒子與《家》中的覺慧,他們都接受了當時的新式教育,都具有封建舊家庭剛剛覺醒的青年特有的兩面性:
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xié)”;
覺慧是受“五四”思想沖擊產生的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是死氣沉沉的高家冉冉升起的一顆活種,他對封建勢力的反抗毫不顧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協(xié)。他積極參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反對封建家長壓制青年,主張年青人應該主宰自己的命運;直到他最后離家出走。都揭示了他反抗的堅定性。
而楊和,他向來是不怕父親,不受尊卑長幼的約束的。他看不慣父親嫖賭成性的生活方式,為母親發(fā)聲,尤其是自己具備了生活能力之后更加強勢地向父親宣戰(zhàn),在家里形成一種“有你沒我”的緊張態(tài)勢。
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簡單,行動或魯莽或猶豫。
覺慧表現(xiàn)在他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xiàn)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太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
楊和的幼稚表現(xiàn)在他對父親的不肯原諒上,可以說父親的死和他有著很大的關系,他把楊老三一步一步往絕路上逼。在家庭遭受的冷眼與排擠使得他想在外尋回一種愛的慰藉。小五給父親寄錢,他卻在家里處處給父親臉色看,咄咄話語趕他走。以至于楊老三在收到小五的錢之后發(fā)出“倒是‘阿姨’這樣的人有良心……”這樣的感慨。其實父親的每次走投無路的歸來正是對他勸降的一個絕佳機會,他的身心在經歷了強風暴雨人情冷暖的洗禮之后正苦苦渴望著一個家庭的溫暖,只需要一個讓步,圓滿的家庭就可以在家人各自的努力之下重新振作,可是,并沒有,韶華在文中也發(fā)出了“哥哥也不像是厲害的人,怎么會對他父親那樣兇!簡直想不到!”這樣的不解,所以,楊和他雖受到了國外先進的教育,卻也是幼稚的,魯莽的。
他們之間又是不同的,在高老太爺臨終的那一剎那,覺慧寬恕了他,可楊和卻是從燒掉信以后倔強地對楊老三閉口不提,連自己結婚也當做這個人不復存在。所以巴金對他們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他寫高覺慧就像是在寫自己,哪怕覺慧也有缺點,可至少他了解他,他仍舊是這部小說里的主干,是那個青年一代的覺醒者??蓪τ跅詈?,同樣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卻篇幅很小,他對楊和是不理解的,態(tài)度也是令人迷惑的。
書中的第三十二章,一切都開始了好的走向,姚家愿意出錢把楊老三從監(jiān)獄里救出送進醫(yī)院改造,再幫他找個事做;姚國棟也愿意聽取韶華的意見好好管教小虎,一切就要走向光明,巴老先生就像是書中被韶華觸動的曾先生一樣,愿意用自己的筆給人們寫一些幸福的故事。雖然他們二人:楊老三和小虎(也可以說是一人)最后還是走向了早已設定好的悲慘結局。但是最后的最后,楊家的大少爺已娶妻,小少爺生活在大家編織的美好謊言當中,韶華也即將為姚家誕生新的孩子,這孩子就是這么一大家子新的希望。這應該就是故事的最好結局了,巴老先生也完成了像文中那樣對自己“給人家多添一些溫暖,揩干每只流淚的眼睛,讓每個人歡笑”的囑托。
長宜子孫,作者很著重描寫一進憩園大門,見到這四個字的感受。憩園里不同的兩戶人家,驚人相似的命運,非同巧合??淘趬ι系拈L宜子孫四個字變得極為諷刺。這是忽視對后代子孫教育的必然結果,我們留給子孫的不應該是豐厚的財產,沒有好的德行,不事生產的子孫總是會變賣家財,讓家庭分崩離析。究竟我們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長宜子孫,作者借這篇小說發(fā)出了長長的追問與嘆息。
巴金老人以其睿智的哲理性的思想認識,對我們,特別是對指導今天的年輕家長們如何教誨子女,不無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