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正
?
故國之思 鄉(xiāng)愁之情——《聽聽那冷雨》說課稿
◎方 正
尚永亮、楊建波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九單元“當代文學”專題選用了《余光中散文選集》第二輯《聽聽那冷雨》。該文以聽雨為主線,用如詩般的語言,將橫的地域與縱的情思交織,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形象豐盈、意境悠長、書寫瑰麗、情真意切的唯美境界。
我們學校的大學語文作為公選課是在大一非文科專業(yè)中開設的。這些理工科學生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積累上是不夠的,他們的文學理論修養(yǎng)是欠缺的,他們的知識儲備不足以完全讀懂這篇文章,而且這篇文章沒有選進人教版高中教材,只是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出現(xiàn)。因此,這篇文章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新內(nèi)容,學習的難度較大。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目標:了解余光中散文的藝術特點,把握表意散文的情趣與理趣,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與活潑的想象力。
(二)能力目標: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作者情感的脈絡,培養(yǎng)學生如何快速讀懂一篇文章的能力以及用形象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字、中國山水的獨特感悟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文化(地域文化)的炙熱情感與自信心。
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蔽也扇 耙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品讀探究為主線”的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具體而言就是誦讀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和小組合作法的使用。學生以自主合作為主,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散文的品讀能力和中國文化的感悟能力。
(一)情景式導入
由于是大一的新生,而且是理工科的學生,在中學他們又沒有學習過這篇文章,所以筆者首先讓學生品讀感悟一下與文章相關的詩歌,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板塊一“杏花春雨”:(宋)釋志南的《絕句》、(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唐)杜牧的《清明》、(宋)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
板塊二“山中意趣”:(唐)杜甫的《登高》、(宋)姜夔的《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唐)王維的《終南山》、(宋)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
(二)理清文章思路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边@就是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總是由內(nèi)而外,即先有客觀現(xiàn)實的感發(fā)再產(chǎn)生內(nèi)在的情思,而閱讀文章則是由外而內(nèi),這篇文章的結構是眼前的雨(1-4)——回憶聯(lián)想的雨(5-9)——眼前的雨(10-15)。
(三)合作探究
圍繞聽雨,作者寫了哪幾個地方的聽雨,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與情感?
【明確】第六自然段:
美國的丹佛他山:太干,沒有中國詩詞里的意趣;大陸聽雨:凄涼,凄清,凄楚,凄迷;日式的瓦屋聽雨:黃梅雨,臺風雨,雷雨,秋雨,是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回憶的音樂:江南,四川,嘉陵江;在臺北的寓所: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是雙重傷痛:前塵隔海,古物不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與纏繞的鄉(xiāng)愁之情。
【結語】余光中先生把散文分為五類:抒情,說理,表意,敘事,寫景。這是一篇表意為主的散文,既不刻意抒情,也不著力說理。所以,對于這篇散文,學生要把握情理之間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從中窺見作者敏銳的觀察與活潑的想象。
學界泰斗陳寅恪曾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說:“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經(jīng)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yōu)榈胤交凹议T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因此,黃岡的地域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將以地域文化為抓手、以文本深度拓展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特長為出發(fā)點、以小組合作學習為組織形式來設計研究性課題。
余光中先生在文中第8段寫到“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據(jù)說住在竹樓里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闭垖Ρ乳喿x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和《聽聽那冷雨》,結合兩人的時代遭際、人生經(jīng)歷、地域文化、個人性情、文學追求來談談他們在瓦下聽雨的同與異,寫一篇800字的小論文。
探究題
杜牧的《清明》是我國歌詠清明節(jié)令的佳作,而寫作地點眾說紛紜,主要有黃岡麻城歧亭鎮(zhèn)杏花村說、安徽貴池說、山西汾陽說,請不同學科的同學組織科研小組考證地點,提交一份考察報告。
(一)請比較米芾的山水畫與蘇軾的山水畫,寫一篇800字的評論。
(二)在杜牧、王禹偁、蘇軾來黃州(黃岡)之前,黃州是一個偏僻下州,自三公以后氣節(jié)文章照臨本邦,山川亦勃發(fā)其清淑之氣,篤生俊哲。自是以還,理學名儒,文采經(jīng)濟,史不絕書,文物聲明,遂為楚中之冠。請寫一篇1000字的論文論述杜牧、王禹偁和蘇東坡三位客籍名宦對黃州文化的貢獻。
(本文系黃岡師范學院大學語文教學團隊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14CT10)
(方正 湖北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