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強
(滁州市全椒縣二郎口小學 安徽滁州 239532)
學生的道德水準在品德課中升華
范強
(滁州市全椒縣二郎口小學 安徽滁州 239532)
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項網絡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來完成。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德育工作只能成為學校的"軟任務"。加上當前社會上獨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xiàn)象,仍不會做力所能極的事。導致學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在行動中卻言行不一的不良品德產生,完全背離了教育目標。學校應利用品德課對學生道德滲透、情感培養(yǎng)、文明禮儀教育和進行道德實踐,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他們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勞動者和建設者。
德育滲透 情感培養(yǎng) 文明禮儀 道德實踐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彼^“傳道”顧名思義,就是向學生傳授為人處事的道理,亦即德育教育。教育學生,首先應從德育教育開始。一名優(yōu)秀教師所教的學生不僅要在智育、體育上優(yōu)秀,還得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優(yōu)秀。能夠培養(yǎng)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的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情操、無私的奉獻精神。學校的德育主要途徑是品德課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fā)展性的綜合課程。教材從內容上選取了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貼進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學內容。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關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在三年級《在集體中成長》單元中,《我們是一個集體》一課,從了解集體的構成、集體的活動以及集體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三方面著手設計了“我們的班級體”“集體有紀律”“我為班級爭榮譽”三個主題活動。從學生最熟悉的班級,從學生最喜歡聽的故事《嚴守紀律的邱少云》,從學生自己為班級爭得的榮譽幾方面來說明集體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集體的責任感。
《快樂的集體生活》一課,是學生在認識了我們是一個集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為學生的生活增添情趣,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
品德課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對陶冶學生情感,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如重視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和理性的開發(fā),而忽視情感經驗的積累與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不能滿足人們的不同情感要求,難以激發(fā)和調節(jié)情緒機制,就會讓品德課教學出現(xiàn)片面追求學科化的傾向。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言辭、神態(tài)、動作、表情及教學方法,去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
如教學《同情和幫助殘疾人》,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為殘疾人想想,他們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他們內心會怎樣?學生體會到殘疾人的痛苦,同情、幫助的想法油然而生。教師又聲情并茂地講述全社會也關心殘疾人,政府制定了《殘疾人利益保障法》,譜寫了一曲《愛的奉獻》。接著,大家齊唱《愛的奉獻》,在激越的歌聲中,情感得到了升華,行為得到了指導,真正起到育人育己的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選取那些最容易引起認知興趣、易于調動情感的內容進行教學,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使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情緒化輕重。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認識教材中的每一個情感細節(jié)因素,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通過一些感人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有關社會生活準則、道德責任感、熱愛祖國忠于國家等方面的教育、借以灌輸各種道德價值觀念。
文明禮儀教育從性質上講,屬于道德教育的范疇,而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品德課,因此,品德課在學校禮儀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利用這個作用,對加強學校文明禮儀教育和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過教材《好鄰居》、《家里來了客人》等課的教學,學會一些對待鄰居和招待客人的基本禮節(jié),能與鄰居和鄉(xiāng)親和睦相處,做一個熱情的小主人,并在實踐中運用,培養(yǎng)交際能力,做到課內與課外的文明禮儀教育相結合。
課堂上的教育對學生文明禮儀酌養(yǎng)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一方面要注意情境陶冶發(fā)揮暗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率先垂范,發(fā)揮示范作用。
社會是萬花筒、赤、橙、黃、綠,五彩繽紛。社會是大舞臺,形形色色,包羅萬象。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少年兒童由于認識、知識、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對一些社會行為、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事物的認識往往出現(xiàn)片面、模糊甚至是錯誤的看法。如何在教學中既“真實反映社會”又能做到積極引導兒童生活呢?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過程。簡單說品德的形成過程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的過程,活動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內容。
如教《敬老院的笑聲》,組織學生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為老人表演文娛節(jié)目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尊敬老人、幫助老人的良好品德。
總之,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讓學生學習道德知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的學科,它作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道德觀念,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最根本的任務。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學生生活在學校、家庭之中,同時也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德育無處不在。愿我們廣大的德育工作者攜起手來,利用好各種德育教材,組織開展好各種德育實踐活動,為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勞動者和建設者而不懈努力吧!
[1]黃向陽 《德育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 珺 《德育教育之——思想品德課知與行的統(tǒng)一》
[3]劉桂蘭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