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華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實驗小學)
試論"預學"的方法與策略
曾玉華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實驗小學)
該文針對目前小學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依賴,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從"預學"的意義、推行"預學法"的方法與策略兩方面論述"預學"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預學"小學 方法 策略
不知為什么,到了高年級,很多孩子在課外閱讀題上錯誤百出。于是,我翻看了大量的書籍,尋找解決的良方。在一次次的學習中,我明白了,原來孩子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與他們的獨立預習的能力息息相關。課前認真預習,勢在必行!
1.有效預習,提高課堂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善于在讀書時思考,在思考時讀書。做一個知識的探索者和孜孜不倦的求職者吧,思維是最復雜的勞動”[1]通過預習,學生認真思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了內化;也有了對新知識的困惑和疑問,這樣帶著問題走入課堂,效果明顯會增加。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fā),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2.有效預習,提高學生能力
課前預習是讓學生自己去根據教師提供的“導學案”進行自學,通過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舞臺。預習時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知識來自學生字、走進作者、品讀課文、領悟情感,這個過程正是在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研讀文本的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能力將逐步提高。
3.有效預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
預習是學習的個體一種獨立的探索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道德發(fā)展和審美發(fā)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2]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預習,讓學生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識,這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孩子們在課前作了充分的預習,才能讓課堂呈現滿園春色!預習刻不容緩!
(一)讀文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流利。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狈磸痛舐曊b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白x”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首要環(huán)節(jié)。應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從讀中悟理、悟情、悟法,并發(fā)現疑難??梢宰寣W生用多種方法讀,如高聲朗讀,輕聲讀,默讀等等。
(二)解詞
參照拼音,讀準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于讀不準或不認識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么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并用,將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碰到一些歷史名詞、科學術語,可讓學生到網上、圖書室翻閱有關資料或者請教老師。
(三)查找
收集資料是課前預習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收集資料,學生可以對文章的內容作更深入的了解,在學習毛澤東、魯訊的單元課文時,通過課前走進偉人,學生們對他們的豐功偉績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來感受毛主席的偉大胸襟,魯訊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情懷就水到渠成了。查的過程,便是學生動手動腦理解的過程。勤查閱工具書能促進學生自能讀書能力的提高,為進一步學文打下基礎。
(四)賞析
教師可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賞析文本:遇到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 ”畫出,并反復朗讀,還可以做學習筆記;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查找、搜集有關資料、圖片,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課文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培養(yǎng)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yǎng)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五)質疑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在對課文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把疑難問題在書上標識出來,看誰提的問題最多。孩子們?yōu)榱税l(fā)現問題,會紛紛開動腦筋挖空心思找出疑點。例如:學習《有的人》這篇文章時,學生在預習后發(fā)現課文第后一小節(jié)寫“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死了的人還會活著,活著的人卻死了?”我當場肯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十分有價值,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學生對這種自己提問題,自
己解決的方式十分感興趣,討論的十分認真、熱烈。所以在集體討論時學生都很積極,發(fā)言的面較廣,而且許多小組都解決了問題,效果很好。
(六)合作
議是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進行積極思維的過程。它是學生交流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的信息反饋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由教師指導形式的預習,學生逐漸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這時就要轉入新的形式,讓學生以自愿組合的方式,根據習得的方法,一起預習,互相影響、互相啟發(fā)。當學生頭腦中的一個個“?”拉成“!”時,我們才確信學生的學習到位了。
(七)習題
學生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需求也就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進行科學設計。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教師讓他們把課文讀熟,標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久行了;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搜集有關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看看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采取分層布置預習作業(yè)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
俗話說:“精彩的背后必然有艱苦卓絕的準備與付出”。孩子們在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孩子們欣喜,我亦欣喜!有效的導學讓我明白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出發(fā),要充分考慮學生已經讀懂什么,可能讀懂什么,在讀懂的基礎上如何創(chuàng)新,以學定教。教師的導應在學生自己讀書、思考中存在困難時引導,只有針對性的導才是最有效的。
[1]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卷第332頁
[2]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5第54章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