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勇
(浙江省溫州市溫州中學 浙江溫州 325000)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學實踐
孫智勇
(浙江省溫州市溫州中學 浙江溫州 325000)
隨著新課程理念不斷推進和深化,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為基礎,重點探討問題式教學與情境式教學在物理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新課程理念 高中物理教學 實踐研究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親身實踐和情感體驗,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物理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要求高,強調實踐操作技能的學科,新時期的物理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改對物理課程的教學要求,切實從教學理念、內容、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學生本位的基本理念。
隨著新課改理念不斷深入,問題式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被廣泛的應用,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問題設置不科學、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節(jié)奏難以控制的問題,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合理的問題設置以及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的引導作用是關鍵因素?,F(xiàn)以《平拋運動》這個小節(jié)的教學實踐為例,反思高中物理問題式教學的有效性。
《平拋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物理教科書第五章《曲線運動》第二節(jié)的內容,平拋運動是學生在高中階段接觸到典型曲線運動中的一種,學生初次將直線運動的知識運用到分析曲線運動之中,逐步建立通過分析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來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將未知問題化為已知問題,將曲線運動的問題化為直線運動的問題,最終達到自我探究并總結出平拋物體運動規(guī)律的教學目的。
《平拋運動》這一小節(jié)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思想方法的意義,并且建立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在問題設置時充分尊重學生現(xiàn)有的認識水平,降低問題梯度,注重問題層次性,使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貯備能夠搭起問題與結論間的橋梁。首先,教師以問題引入課程教學“上一個小節(jié)學習了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以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本方法,在學習平拋運動之前,先來回顧一下物體在何種情況下做曲線運動?”第一個問題設問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現(xiàn)有知識進行一個回顧總結,通過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物體做曲線運動的結論引導出下一個知識點。教師繼續(xù)提問“通常在面對一個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的思路引入到對物體運動分析可分解為兩個方向的運動來思考,為新課教學開展打下基礎。兩個分運動的共同效果與合運動效果是一樣的。其次,教師繼續(xù)通過提問開展新課教學“閱讀完教材后,同學們是否理解什么是平拋運動?將一張小紙團水平拋出,小紙團的運動能否看成是平拋運動?”由于空氣阻力相對物體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紙團的運動是不是平拋運動。教師以紙團的運動為例幫助學生理解平拋運動成立的必備條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最后,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和多媒體課件,展示平拋運動的運動軌跡,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物體在做平拋運動的過程豎直方向的分運動看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得出物體在空中運行的時間只與拋出點距離地面的高度有關的最終結論。
這次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提問,促進學生在問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物理情境創(chuàng)設是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物理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物理學習之中,自主建立起物理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為基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xiàn)象,從而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F(xiàn)以《摩擦力》這一小節(jié)的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如何利用物理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摩擦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物理現(xiàn)象之一,因此面對摩擦現(xiàn)象,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可利用這一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簡單的物理實驗和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促進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理解。摩擦力的教學內容中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xiàn)了物理學中的控制變量法,因此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要注重實驗中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這兩個變量,實驗中既要體現(xiàn)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還要體現(xiàn)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情境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能力和物理素質十分有利。
摩擦力本節(jié)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大部分,其中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guī)律是教學重點。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往往誤認為壓力N的大小在任何情況下總是跟滑動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教師要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要強調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首先,教師要設計出目標明確操作簡便的課堂演示實驗,利用帶有定滑輪的平板一塊、帶線繩的大木塊、小木塊、玻璃、毛巾、測力計、砝碼等常見的物理教具展示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演示時同樣要注意提問技巧,教師可采取邊演示邊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試驗現(xiàn)象總結出摩擦力與壓力和摩擦系數(shù)的關系。其次,多媒體設備是教師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現(xiàn)實試驗中難以達到物體勻速運動的狀態(tài),教師可利用媒體播放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幫助學生理解彈簧測力計測出拉力的大小與摩擦力的大小的關系。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是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利用問題式、情境式等多樣化的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1]高文藝.高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學習”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09,18
[2]馬青娟.淺談(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