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平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銅仁 554300)
從改寫理論看操縱因素對《扶?!酚⒆g本的束縛與松綁
朱麗平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貴州銅仁 554300)
眾所周知,嚴歌苓的新移民文學作品在關注海外移民生存狀態(tài)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選取其代表作《扶桑》,并以改寫理論為視角,探究操縱因素對《扶?!酚⒆g本的影響,并期望為新移民文學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改寫理論 操縱因素 《扶?!?束縛松綁
美國學者安德烈·勒菲佛爾在繼承與發(fā)揚了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統(tǒng)論以及圖里的目的語導向的基礎之上,提出所有的改寫,無論其意圖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對文學的操控,以服務于某一特定社會。改寫理論進而提出了三個操縱因素,即意識形態(tài)、詩學和贊助人。
意識形態(tài)主要體現為譯作如果與目標文化中的意識形態(tài)相順承,譯者的目的就很容易達到。翻譯的策略也會隨之變動。
如朱生豪在翻譯《羅密歐與朱麗葉》時,“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朱生豪譯為:“他要借你做牽引相思的橋梁,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閨的怨女而死去”。在翻譯時,朱生豪肯定理解原作真正maid的含義,但卻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羈絆,不得不束縛原作詞匯的含義,轉而用“怨女”代替。
另外,譯文也體現了對原文文本的松綁——使原文中因受到原文化捆綁的模糊的敘述,明朗化、具體化。如,原文對拍賣場的敘述:“幾十具赤裸的女體凸顯于烏煙瘴氣的背景,多少消融了那氣氛中原有的陰森和悲慘?!痹臎]有直接說明在該氣氛中赤裸女體的美,這是由于東方傳統(tǒng)文化對妓女的蔑視。況且原文如直接褒贊女體之美也不符合東方模糊反襯的審美及書寫習慣。但這在譯作中就得到了松綁。
詩學的概念已遠遠超出了詩歌的研究范疇,而延伸到藝術程式和審美觀念等領域。如在描述扶桑住處時,原文為“簾子上繡的花依然是紅是紅綠是綠”。漢語存在這種“A是A,B是B”的表達方式。而對應的英語“red is red,and green is green”的表達習慣卻不常見。因此譯本選用“Not faded”的方式來表達。這就是考慮到了兩種文化詩學觀的不同。再如,文中敘述扶桑的樣貌不變,說她是“舊不掉的新娘”,譯者就拋棄了字對字的表達方式,而譯為“good-as-new”。
贊助人是指任何有可能有助于文學作品的產生和傳播,同時又可能妨礙、禁止、毀滅文學作品的力量。毫無疑問,一部譯作從選擇、編輯、出版、到接受都會受到贊助人的影響。
贊助方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扶?!返挠⑽臅系玫襟w現。原文中的扶桑既不是花的一種分類,也不是日本的舊稱,而是指一個遠渡重洋的小腳女子,一位聲名遠揚的傳奇妓女。譯本舍棄原名英譯,原因之一當然是“Fusang”在英文中并不如“扶?!痹谥形闹腥菀鬃屓水a生聯想。使“Fusang”這一書名在西方讀者心目中產生新的意義的難度很大?!癟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從描述扶桑其人的本質特征出發(fā),既保留了東方女性的神秘異質色彩,又一定程度減少了西方讀者的探索難度。20世紀90年代作家虹影的《饑餓的女兒》一書的出版和翻譯,或多或少也影響了《扶?!返臅g?!梆囸I的女兒”被譯為“Daughter of River”,盡管背離了作家虹影對“饑餓”的特殊感情,卻塑造了西方人心目中模糊的“東方他者”的形象,從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daughter”一詞成為一把打開聯想閘門的鑰匙?!癟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亦有同樣作用,且更有一種迷離委婉的東方之美。
《扶?!吩@臺灣“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英譯版《扶?!吩巧?001年洛杉磯時報最佳暢銷書排行榜。諸多獎項表明嚴歌苓文字功力深厚的同時,也說明其英譯本在提升海外影響力方面的功不可沒。出色的翻譯即體現為對原本的忠實,又體現為對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詩學觀、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的尊重。加之譯作對新移民文學特性的兼顧,使其對新移民文學的翻譯具有了現實研究意義。因此,期望本文能為今后新移民文學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并作出貢獻。
[1]Lefevere,A.(2004).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Geling,Y.(2001).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United States:Hyperion.
[2]劉重德.評介勒菲弗爾論中西翻譯思想[J].外語與翻譯,2003(1).
[3]倪立秋.新移民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4]譚曉麗.“改寫”和翻譯本質[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J].2008,(3).
[5]吳奕锜.《尋找身份——論“新移民文學”》.《文學評論》,2000.
[6]嚴歌苓.《扶桑》.北京:當代文藝出版社,2003.
[7]伊塔馬·埃文·佐哈爾.多元系統(tǒng)論[J].張南峰,譯.中國翻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