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伸
(吉林省四平市聾啞學校 吉林四平136000)
淺議聾生德育教育
高延伸
(吉林省四平市聾啞學校 吉林四平136000)
德育是學校素質(zhì)教育之首,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擁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政治信仰,它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zhì)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yōu)劣和續(xù)斷。目前,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某種程度上仍存在著重才智而輕德育的現(xiàn)象,抓好學生德育教育尤為重要,特別是聾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其生理、心理、人格和行為等心理特征方面缺陷較之正常學生表現(xiàn)出很多的不同,德育教育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和難度,抓好聾生德育教育更為重要。
聾生不同尋常的心理特征是其德育教育不好抓和有難度的癥結(jié)所在,根據(jù)我們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并加以剖析、歸納和總結(jié),我們認為聾生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心理特征:
1.抱怨失德心理
因身體殘疾怨天尤人,將一切歸咎于父母,指責父母沒有給予自己健全的身體。在家目無尊長,即使家境貧困,也是竭力索取滿足自己需求;在校不尊重教師,對教師過分苛求;錯誤認為社會上普遍對其存有歧視,甚至怨恨社會,缺失愛心和道德。
2.自卑恐懼心理
認為聾啞人智商低、能力低,受社會歧視,將來沒什么發(fā)展。造成了他們不愿意上進,破罐子破摔,不喜歡或害怕與人交往。
3.孤僻偏激心理
聾生與健全學生、健全人和社會交往有聽力障礙,因此少有朋友。他講的話別人看不懂,別人講的話他也不理解,這種交流上的障礙有時產(chǎn)生嘲諷、誤解、欺侮,所以他們產(chǎn)生了對外界不信任孤僻的心理,只喜歡和聾生自己的小團體接觸交往,有的喜歡和社會上不良的聾啞人接觸交往,不愿意同健全人甚至健全老師接觸交往,不愿意聽老師的話,容易被社會上犯罪團伙所利用。由于認知能力受限,往往思想偏激,心態(tài)不正確。
4.敏感猜忌心理
喜歡表揚、記恨批評,對批評、輕視和拒絕等極為敏感,無端猜測他人語言或行為指向,反應強烈持久,往往喜怒無常。
5.對立逆反心理
是一種“反控制”的對抗性心理過程。不接受批評教育,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私自外出逛街、外出上網(wǎng)、離校回家。
6.模仿攀比心理
由于聾生觀察事物只能靠眼睛,對事物的認識比較膚淺,什么都想學、好壞都要學。喜歡參加文體活動,也好動經(jīng)常打鬧;喜歡模仿影視中和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行為,但有時無法分辨其好壞,隨意模仿;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同學之間常發(fā)生偷竊行為,甚至到社會上行竊,攀比心理比較強。
聾生上述這些不同尋常的心理特征,是聾生內(nèi)心世界的原始反映,是“心”病,對聾生自身的素質(zhì)和德育產(chǎn)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同時教師覺得聾生德育教育不好下手、成效不好或無所適從,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難度;而聾生德育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有的聾生走向社會了還不能自立,有的甚至違法犯罪,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特殊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憑借自身的個性、知識、才能、情感和意志把聾生培養(yǎng)成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合格勞動者。
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學生,我記得一句話,那是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特斯基特別強調(diào)的一句座右銘:“教師應該熱愛學生,相信學生和學生交朋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之所以在教育教學中能夠獲得成功最根本一條就是熱愛學生,以愛育人,用心育人。在多年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工作實踐中深有體會,聾生一個個合格地從學校畢業(yè)并且成功地走向了社會,能夠自食其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這無不與我們對他們給予充分的關愛與理解有關,首先我們要把他們當成知心朋友,給予尊重和平等,再進行嚴格要求才能達到教育目的,使他們成材。這是我們特殊教育教師最基本的師德。
做好聾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面對這些殘疾學生,正因為他們身帶生理缺陷,心理上往往形成有別于正常學生的心理特征:抱怨、自卑、孤僻、多疑、逆反、攀比、不求上進、不喜歡和正常人接觸、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等現(xiàn)象,所以要教育好這些聾生,工作遠比普通學校更為艱巨、更為復雜。多年的聾生德育管理工作實踐體會是只有深入到學生中主動地關心和愛護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飽滿熱情主動親近他們,了解他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知道他們每個人的愛好興趣,了解他們的特長和性格,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引導他們今后求生存的發(fā)展方向,引導他們怎樣對待自己和周邊的人。因為教與學的過程是雙邊的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的過程,只有這樣細心理解,了解學生的心理,清楚他們的困難與存在問題,并及時幫助解決,使之體會到老師的愛,聾生才會信賴老師、親近老師,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這就是現(xiàn)在所提倡的人文教育。時下,不少教師感到與聾生溝通難,班主任工作出力不小成效不大,如何對聾啞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既當受學生尊敬的師長,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目的的成功,這是擺在我們每個特殊教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教師同學生溝通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師道尊嚴的思想??偢械轿沂墙處煟闶菍W生,學生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聽老師的話是天經(jīng)地義的。因而,動輒以長者的口吻說話,帶有居高臨下的意味,缺乏那種平等的、商量的、征求意見的、民主的氣氛和態(tài)度。而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從他們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來看,自以為是小大人,長大了,有一種獨立的心理欲望,因而就不象學前班、低年級時,把老師看得那樣神圣,那樣“至高無上”,對老師言聽計從。老師如果老用一種長者的,帶命令的,甚至是訓斥的口吻同他們交往,就會無意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長此以往,師生感情疏遠難以溝通在所難免。要改變這一點,重要的是教師要更新觀念,調(diào)整角色,放下架子,對學生多一些平等,多一些民主,多一些商量的口氣,多一些征求意見的口氣。比如:這事這樣辦——“你看怎樣?”、“會不會更好”、“你看怎么辦才好?”等等。學生感到教師尊重他,自尊心得到保護,與教師的距離也就拉近了,學生就會把教師當知心朋友,溝通交流也就不難了。非不可教也,是不善教也。
任何人之間的交往都離不開理解。作為正在接受教育的聾生就更需要理解。學生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擁有自己的活動空間,擁有自己的感情世界。這是新時代學生的專利。老師不要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對學生的要求不要成人化。幼稚、單純、活潑、天真而富有幻想,是他們的天性,也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這些天性,決定了他們?nèi)菀桩愊胩扉_,容易違反紀律,容易出錯。一旦違反了紀律,出了錯,辦了荒唐事,這就需要老師理解,只有老師真誠理解,才能幫助學生找出犯錯的原因,使其接受教訓。也只有理解,才能抑制消除教師自己心中的焦躁和不冷靜,心平氣和地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在吃一塹之后能長高一智。在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中成長成熟起來。學生真正感到了您親切的關愛,何患不能與之溝通呢?理解才是溝通的前提?!皼]有愛就沒有教育?!迸c學生溝通最根本的是要有愛心。有愛心,才能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理解、關懷的過程就是施愛的過程。老師只有愛學生也才能更耐心細致地去了解學生,教育學生。教師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主動性,就有了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有愛才能做到:當學生受到挫折,心灰意冷時,給他溫暖與鼓勵;當學生受到委屈時,給他安慰與關懷;當學生取得成績時給他肯定與表揚。這樣,學生怎會不容納你接受你呢?這是教師的本質(zhì),是師德的核心,是做好學生工作的根本。
在對聾生德育教育中,尤其是雙差生,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愛面子,這就更需要教師尊重他們,注意維護他們的自尊,講清道理,更應多鼓勵疏導,才能把失敗心態(tài)調(diào)整為成功信念,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奏效,師生才能共振,引發(fā)感情的交流,熱愛學生是對聾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直觀教科書。
怎樣對聾生進行德育教育,我工作體會是要讓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和諧、友好愉快的學校環(huán)境中,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愛護,體會到溫暖、友誼的快樂,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這樣就能讓聾生感受到人世間是真誠美好的,人生存在的價值,產(chǎn)生一種充實感、滿意感和幸福感,使德育教育更為人性化。當聾生受到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時,不知不覺把教師的要求轉(zhuǎn)化成自己的需求接受下來,這樣可以培養(yǎng)聾生自尊、自愛、自信、自立的進取精神,適應社會的生存空間,有助于他們形成開朗、活潑、坦率的性格。實際上教師熱愛學生所形成的和諧關系,已經(jīng)把學生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使他們接受直觀的德育教育,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聾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當一個學生受到教師的愛護使自已逐步懂得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對待別人、關心別人、關心集體時,他就會逐步把這種情感升華到愛祖國、愛人民、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等更高尚的情感,從而積極投入到努力學習之中去,為將來做一名合格的勞動者和成為棟梁之材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