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青少年教育中的行為訓練問題
劉成紀1
記得大學時代,我曾經(jīng)在教室的課桌上讀到過一句糊涂亂抹的話:“理智所要拒絕的,情感卻偏要接受.”是的,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人的情感與理智、所知與所行之間總是存在著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在青少年教育中,這種矛盾更顯尖銳.首先,一個尚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的孩子,即便他樂于和大人交流,但對父母要表達的內(nèi)容也缺乏足夠的理解能力.尤其對一些抽象空洞的大道理,更是連一知半解都做不到.其次,經(jīng)過父母和老師的不倦教誨,一些孩子可能會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他的自控能力往往比成年人更脆弱.比如有些事情,他明明知道那樣做會讓人羞愧,甚至會受到老師的責罰,但他依然會像驢拉磨一樣陷入一種行為的慣性圈套.面對這種狀況,我認為解決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根據(jù)孩子善于摹仿的天性,身教永遠重于言教;二是按照日久成習的一般規(guī)律,用重復性的訓練使好的行為成為習慣;三是環(huán)境決定人的行為模式,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可以對人的行為形成自然而然的約束和限定.
現(xiàn)在,我想借助青少年最迷戀的電子游戲解釋一下行為訓練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對電子產(chǎn)品的迷戀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般而言,嬰兒階段最喜歡廣告,幼兒階段最喜歡動畫片,童年階段開始嘗試電子游戲,青少年時期則往往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就是所謂網(wǎng)癮.單就如何解決青少年的網(wǎng)癮來講,父母的率先垂范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資深網(wǎng)蟲,他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就缺乏任何說服力.孩子只會有樣學樣,甚至變本加厲.同時,今天的孩子畢竟生活在網(wǎng)絡時代,熟悉網(wǎng)絡是他適應社會變化的必然選擇,片面地拒絕并不可行.對此,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也許是,將孩子玩游戲的時間固定下來,并在家長、學校之間形成長久的默契.有了這種默契,孩子可以在一周的某個時間心安理得地“過大癮”,有效避免了因父母嘮叨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屈辱感.長期堅持下去,孩子也就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游戲習慣,在何時可玩、何時不可玩之間有了清晰的判斷.
在我看來,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訓練最好在10歲前完成.因為在這個年齡段,他還沒有自主意識,他的個性和習性像陶器作坊里的泥巴,可以任由父母或老師捏成扁的或圓的.10歲以后,他的自我防護意識會逐漸加強,甚至會變本加厲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叛逆期.到這一時期,如果再想對青少年的種種習性進行有效地塑造,顯然已經(jīng)晚了.正是因此,我極端同意“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說法,并且越早越好!
1劉成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