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和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淺議我國數據新聞可視化的認知與實踐誤區(qū)
汪興和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數據新聞作為新聞學的新疆域和應用范例正逐漸成為時下各種主流媒體的“標配”,而圍繞數據新聞可視化問題的討論也方興未艾。然而在我國數據新聞可視化的認知與實踐中卻存在一些典型的誤區(qū),本文試圖對這些誤區(qū)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數據新聞可視化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數據新聞;可視化;誤區(qū)
人類社會的信息交流行為方式經歷了農業(yè)社會的“說—聽模式”,工業(yè)社會的“寫—讀模式”,現已進入到了后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的“制—看模式”。[1]這一顯著變化,揭示了在移動化和社交化媒介已日漸普及的Web2.0時代,人們在信息傳播領域面臨的新挑戰(zhàn)不再是如何獲得信息,而是從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冗余中便利地篩選和理解有用信息,而這種變化促使人們對媒介的敘事方式也相應地產生新的要求。
數據新聞可視化作為新聞敘事的新方式,充分利用視覺語言的真實性、直觀(易讀性)和趣味性等優(yōu)點,通過可視的條理化內容和結構化形式大大緩解了受眾對繁復數據的認知障礙,幫助受眾輕松掌握數據背后蘊含的“事實”(或結論)。目前,國內多家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都競相開設了數據新聞版塊,儼然已成當下新聞生產格局中熱門組成部分??v觀這些媒體的數據新聞版塊,皆標榜以“可視化”為鮮明特色,但仔細看完之后又發(fā)現我國的媒體在新聞可視化的認知與實踐方面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筆者試歸納了三大主要誤區(qū),并分別提出了應對之策。
誤區(qū)之一:數據新聞可視化是方法、路徑,不是目的——少數媒體的數據新聞可視化出現了本末倒置。這種誤讀主要源于對數據新聞的概念尚未擬定清楚。目前,關于數據新聞的概念有很多種表述,如數據新聞是“對數據的抓取、挖掘、統(tǒng)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是“利用真實有效的數據來發(fā)現、輔證和可視化新聞故事的一種新的新聞敘事形式”。[2]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新聞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國內的學者都將可視化手段視為數據新聞題中應有之意。但真正意義上的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強調通過深度挖掘和分析龐大數據背后的聯系來講述新聞故事,正如英國《衛(wèi)報》數據新聞編輯Simon Roger所說:“數據新聞不是圖形或可視化效果,而是用最好的方式去講述故事。只是有時故事是用可視化效果或地圖來講述?!保?](強調借助大數據計算的技術來補充新聞敘事)
因此,可視化只是數據新聞的一種訴諸視覺傳播的探索、展示和表達與呈現數據含義的方法(數據與信息是設計的基礎),并非必然、唯一表達方式(19世紀圖片新聞的出現也可看作是“可視化”探索實踐,理論上還有可聽化)。數據新聞被認為是計算傳播學的一個具體應用,其技術基礎是基于大數據的深加工(抓取、挖掘、分析、計算),得出人們無法從數據加工前龐雜數據中可察的“事實”。這個的發(fā)現過程可以理解為“新聞采編+研究推算”,而沒有這個深加工過程,就沒有這個“事實”(實際上也是一種結論),而可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則可視為這種“二度事實”的呈現業(yè)務。嚴格來說,數據新聞借助計算機進行深加工的目的是呈現和傳播有價值的信息和結論,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也即信息的到達或說服,因此信息傳達本身仍然是數據新聞的核心,視覺化設計只是幫助信息傳達更有效的一種手段,必須遵循“形式追隨內容”的設計原則。從這個意思上說,只有準確、恰當的詮釋新聞內容的視覺化設計才是有用的設計。
實際上,很多新聞都不適合用數據的形式去表達。對于下述的情況運用數據新聞時應慎重:“當文本和多媒體能夠更好地講述新聞故事,與現實影響緊密結合時;新聞工作者所掌握數據量過少時;新聞工作者所掌握的數據變化很小,沒有明晰的趨勢或者結論的時候;當空間要素不重要或展示的區(qū)域不毗鄰時以及僅使用表格就可以準確地報道新聞事件時。”總而言之,數據新聞是借助大數據輔助的敘事方法之一,并非必然手段,勿盲目“可視化”,進而陷入“形式框架”的刻板印象。
誤區(qū)之二:缺乏對受眾閱讀習慣的認知和區(qū)分,導致數據新聞可視化缺乏針對不同目標受眾的個性化產品形式的區(qū)分。除了受到上文所述的人才知識結構的限制之外,數據新聞可視化缺乏針對性還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方面是信息和制度環(huán)境限制,政府信息公開等提高數據應用效能的大量數據仍然很難被體制外的社會化媒體(主流的數據新聞生產者)充分掌握,因而無法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另一方面是缺乏對受眾數據新聞接受情況的細分和研究,對于目標人群并無精準定位,最終導致數據新聞產品定位模糊。
因此,應盡可能利用大數據分析把握目標受眾的身份定位。在沒有能力細分人群的條件下,數據新聞可視化生產設計者依然可以通過產品的個性化、可選擇化設計進行差異化提供。例如,面向對于非專業(yè)的普通讀者,突出簡明的、生動的、靜態(tài)的、明示結論的可視化圖表;對于專業(yè)話題領域中的精英型、知識型受眾,則需盡可能提供動態(tài)的、交互性的、提供原始備份數據,以及專業(yè)分析過程的可視化產品。無論是哪種產品,都要同時提供另一種產品模式供用戶選擇參考。此外,數據新聞生產者還應將視覺呈現的方式盡可能場景化和互動化,前者如彩信的數據新聞作品,已開始結合專業(yè)視頻和聚合視頻,避免了過去形式相對單調的數據圖表,大大提升了觀閱體驗,后者則以英國《衛(wèi)報》“新聞眾包”模式為代表,其設立“開放新聞”欄目,將數據公開給用戶,所有的原始數據用戶均可在“數據博客”下載,邀請用戶進行可視化設計,集體協作生產新聞產品,參與新聞制作。用戶的參與度增強,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產品更加豐富,傳播效果也更佳。這種UGC模式使得受眾從信息的消費者向信息的提供者轉變,也會在互動中增強用戶黏性。
[1] 林玉鳳.從圖像傳播看今天視覺設計的倫理問題[J].新聞界,2008(1):101.
[2] 張旭泉,桑榮.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初探[J].新聞世界,2015(4):99.
[3] Roger Simon . Facts are Sacred[M]. London:Faber and Faber,2013.
G210
A
1674-8883(2015)23-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