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
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王于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搞好閱讀教學,對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課標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宜采用問題式閱讀、體悟式閱讀和探究式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作品中的形象與情感。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在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于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
長時間的應試教育模式改變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單一的標準閱讀鑒賞和固定的答題程式,將閱讀局限于一個狹小固定的空間當中,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呈現(xiàn)出機械、僵化的特點??季砩瞎ふ逦拈喿x鑒賞答案沒有在學生心里留下任何記憶,閱讀能力下降,鑒賞缺乏自我觀點,依賴于參考書和課本。
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語文閱讀教育還導致了閱讀范圍的狹小。學生只閱讀考試大綱內的指定篇目,更有甚者省去閱讀,死記硬背閱讀鑒賞參考材料,最終目的都是考試卷面上的閱讀題高分。閱讀范圍狹小還表現(xiàn)在閱讀類型的單一化,局限于課本學習型的閱讀,課外涉及很少。老師的教學也只局限于課本閱讀文章的講授,課外鑒賞幾乎為零。就是閱讀了也是隨意性較大,或者因為任務,或者用來消遣,或者憑興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閱讀,自然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知道,大部分同學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
這種現(xiàn)狀的存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教學目標過于單一,為應付高考教師多將目標集中在知識技能的獲得上,而忽視了德育目標、情感目標、美育目標在閱讀教學中的落實,學生的個性情感得不到發(fā)展。其次,教學內容上忽視學生主體的需求和特點,沒有從學生心理特點和閱讀興趣出發(fā)來理解和挖掘教材內容。再次,學生個體學習存在差異性,而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用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抑制了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和個性化的體驗、理解與表達。
首先,要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包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所以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起來。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映,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發(fā)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去追求“標準答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睂W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
同時,教師既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一般說來,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決不能因此而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基于以上認識,我覺得新課標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宜采用問題式閱讀、體悟式閱讀和探究式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情感。
1.問題式閱讀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處熢诒匾臅r候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特別是教自讀課文的時候,要放手讓學生自
己提問,自己找答案,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不要越俎代庖。問題式課堂教學就是教師針對教材內容,設計出一個個學習單元,一個學習單元圍繞一個問題而展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當然,這里的研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只是讓學生有一種“發(fā)現(xiàn)”體驗的過程,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習者感悟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驗能力,體驗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探究性,產生積極情感,獲得感悟。問題式教學方式體現(xiàn)的是知識問題化和問題解決知識化的思想,以問題構筑教學的主題,以主題體現(xiàn)教學的精髓。問題式教學有賴于教師對問題的創(chuàng)設以及對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它是一種依問題而存在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該讓每個學生去等待知識的傳授,而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的活動才能夠實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少說“你”“我”,多說“我們”,使教學過程更具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活動,但是由于課堂時間的關系,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宜短小精悍。
2.體悟式閱讀
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做法:首先,設置一些“障礙”。所謂“障礙”是指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教師精心地捕捉課堂隨機生成的資源,或將一些預設重點話題拋出,使學生認識沖突,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其次,提供一個平臺。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同等的地位,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引導學生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引導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建立起師生、生生、學生和書本之間的對話。教學生學會借鑒和反思,引領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促進思維的健康發(fā)展。再次,指明一個方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對于課堂教學的調控應有明確的方向。對于學生交流中出現(xiàn)的各種偏頗,應及時地引導,指明一個準確的方向。
3.探究式閱讀
探究式閱讀,其本質就是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的語文閱讀活動和過程。它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注重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體驗,積累經驗,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升語文素養(yǎng)。也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合作閱讀以達到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較高的閱讀境界??墒窃诮虒W實踐中,有的教師借探究之名卻未行探究之實。因此,有必要對探究內容、實施策略作深入具體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開展探究式閱讀教學?我認為,關鍵是處理好探究過程中的“放”與“收”的關系。所謂“放”,首先是指教師要更新觀念,勇于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甘心做學生的閱讀伙伴,把探究的權利真正下放給學生:允許學生質疑,允許學生打斷自己思路,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大膽批判,寬容學生的“奇思妙想”,甚至“奇談怪論”,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和個性化的心靈大膽放飛,在探索的天堂自由翱翔。
當然,“放”不等于“放縱”“放任自流”,要遵循適度的原則,服從課堂的主題、文本的實際。教師不僅要做學生探究的合作者,還要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能“放”善“收”。監(jiān)控學生的多元化解讀,使之不脫離作品的中心,符合作品本身的情感或事理邏輯。不因教師無節(jié)制的“放”,而使哈姆雷特成了中國的賈寶玉。且能“導”在關節(jié)上,“收”在火候上:學生無疑時,引導其“于無疑處設疑,于未曉處質疑”;疑問太多時,及時幫助他們梳理,剔除與文本、課堂關系不大的無效問題,篩選出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當學生在釋疑的過程中陷入“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時,教師要善于迂回指點,如提醒尋找新的探究角度,使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總之,教師在整個探究性閱讀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把握方向,相機布道,引導學生在正常的探究軌道上不斷把思維推向深入,使視野拓寬,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
[1]福祿倍爾:《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自熊川武:《學習策略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鐘以俊:《現(xiàn)代學習原理與學法指導》,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
[4]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
[責編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