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 張建秋
立足學術性視野,完善人物評價機制
——以人教版歷史中的“吳佩孚形象”為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 張建秋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吳佩孚常以黑暗的軍閥形象示人,成為封建反動統(tǒng)治的代表,其代表的北洋軍閥更是中國近代史上逆流。而現(xiàn)實中的吳佩孚卻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文章嘗試追根溯源,“回到”風云變幻的北洋時代,通過尋找一些失落的歷史真相,呈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吳佩孚形象,并倡導一種客觀、合理、準確的評價機制,彌補并完善對歷史人物進行全面評價的標準,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力。
吳佩孚歷史真相人物評價
“吳佩孚”對多數中學生來說即使不陌生,應當也不會太熟悉。在筆者教授的人教版歷史教材中,只有必修1提到寥寥幾筆,其作為北洋軍閥的反動代表、國民革命對象的身份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然而,近年熱播的電視紀錄片《北洋大時代》卻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吳佩孚形象,耐人尋味。
電視紀錄片《北洋大時代》片首解說詞中描述了在新舊交替與并存、中西沖撞與融合的時代,這樣一個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是日俄戰(zhàn)爭中的日方間諜;他是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約,聲援五四運動的‘愛國英雄’;他被譽為北洋軍閥中的‘道德模范’,享有‘儒帥’、‘儒將’的美譽,是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他的喪事舉行過兩次,第一次為民國以來北平‘最大規(guī)模的出殯’,第二次是當時的中央政府‘國民政府’辦的;他被蔣介石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他是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的中國人,被稱為‘GENERAL WU’‘Biggest man in China’(吳大帥,中國最強者),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的人’。但他也被人冠之‘漢奸’、‘走狗’、‘反動軍閥’、‘賣國軍閥’。”“他是誰?”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就是“吳佩孚!”
“吳佩孚?”——“北洋軍閥!”錯愕、驚詫、茫然……可能這是我們大部分人聽到這個名字后的第一反應。我們不禁去追問:《北洋大時代》中的“吳佩孚形象”是否有誤?
1.秀才煙民一躍而為中國最強者。吳佩孚生于1874年,山東蓬萊縣人。6歲入私塾,22歲考中秀才,此后卻成為一名煙民。1902年吳佩孚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量科學習,一年后,以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中尉。日俄戰(zhàn)爭中因屢次立功,日本贈其六等“單光旭日勛章”一枚。護法戰(zhàn)爭中逐漸成為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跋媸∫粦?zhàn),吳佩孚由主戰(zhàn)變成了主和,此驚人之舉讓吳佩孚脫穎而出……成為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并登上1924年9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首次亮相《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2.四不主義成就愛國美名?!暗靡鈺r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后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zhèn)€解甲歸田。”這是吳佩孚一生堅守的“四不主義”。日俄戰(zhàn)爭中,吳佩孚看清了沙皇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之心,“面對來自日本和俄國的威逼利誘,他都能穩(wěn)如泰山,不為所動?!蔽逅倪\動時期他更是通電呼吁死爭青島,“日人此次爭執(zhí)青島,其本意不只在青島,其將來希望,有大于青島數萬倍者”,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聲援學生的愛國義舉,“彼莘莘學子,激于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后繼,以草擊鐘,以卵擊石:既非爭權利熱中,又非為結黨要譽;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原!”吳佩孚的電文,振聾發(fā)聵,不僅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更對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聲援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也為他贏得了“愛國將軍”的美譽。
3.終是軍閥,為名所累。吳佩孚雖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北洋軍閥時期舊式軍人的楷模,但他畢竟是一個大軍閥,同樣對統(tǒng)治地區(qū)的百姓大肆盤剝,在中國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面對吳佩孚這樣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我們究竟該如何來評價他呢?蓋棺尚不能定論。“由于吳佩孚是當時軍閥割據稱雄爭霸斗爭中的一員,因此,他身上具有難以抹殺的反動性?!薄皡桥彐陔m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在失敗時不出洋,不居租界……表現(xiàn)了他不愿依靠外國人討生活的性情;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沒有私人積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代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綜上所述,由于歷史人物活動的多樣化、歷史環(huán)境的易變性及歷史人物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因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乃至大相徑庭。
由此可見,對于吳佩孚我們不能以“愛國vs賣國”、“軍閥vs儒將”、“功vs過”來簡單定論?!拔镉泻銣?,而鑒無定識。”歷史永沒有定論,對于吳佩孚的一時和一世,在他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個性和那個時代的共性的連帶思考,有助于我們對他有一個全面真實的認識,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有助于我們在中學歷史課程中更好地遵守“論從史出”的學科規(guī)范,“客觀合理準確”地對歷史人物全面評價的標準。相信這對促進學生正確地進行歷史學習、培養(yǎng)歷史思維、養(yǎng)成歷史意識都是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