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紅
(長春市公安消防總隊,吉林 長春 130031)
試論提煉和表現(xiàn)新聞主題的方法
朱繼紅
(長春市公安消防總隊,吉林 長春 130031)
寫新聞報道就像開藥方,題材是作者選用的“藥材”,主題就是這“藥方”主治疾病時發(fā)揮的效力。一個好的主題,是一篇成功的新聞報道的首要條件。
新聞主題;提煉;表現(xiàn)
寫新聞與寫文章一樣,都必須要有一個好的主題,這是由作者的寫作目的所決定的。主題是新聞作品的靈魂和統(tǒng)帥,失去靈魂,文章就活不起來。一篇新聞報道的主題抓準(zhǔn)了,鮮明突出,讓人看了一目了然,作者的寫作目的就達到了。一個好的主題是所有新聞從業(yè)者眾里尋它千百度的目標(biāo)。
那么,你的報道有主題嗎?乍一看,這個問題有些怪,哪個記者或通訊員寫的報道會沒有主題?就連古人寫的無題詩,今人寫的無題有感,雖然沒有標(biāo)題,但詩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題思想?yún)s十分強烈,那些明明標(biāo)著題目的新聞報道怎么會沒有主題?其實不然,沒有主題的稿子是存在的,特別是初學(xué)新聞寫作的人,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是丟掉或離開了主題,就是主題選得不好、不準(zhǔn)。這就凸顯出如何提煉和表現(xiàn)新聞主題的問題來,筆者在多年的新聞采編工作中略有收獲,在這里與大家共同研討。
提煉主題,就如同在一堆礦石中,經(jīng)過精選、冶煉、提煉純金屬一樣,從鐵礦石中只能提煉鐵,只有從金礦中才能提煉出真金?!捌逵星д?,走法不同”,提煉主題也一樣。由于每個記者的思想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jīng)驗、業(yè)務(wù)素養(yǎng)以及寫作風(fēng)格的不同,提煉主題的方法也就不一樣。筆者認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般地說,主題是從采訪得來的材料中找出的,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凡是有經(jīng)驗的記者和通訊員都有這樣的體會,初到一地采訪,對一切都感到新鮮,這種新鮮感會增強你的新聞敏感,使你產(chǎn)生反映最主要新聞事實的第一印象,這個印象到后來,就可能成為你要寫的新聞的主題。
例如,一個記者被派到青海去采訪,在鹽湖研究所他聽到青海湖面正不斷縮小,“進水量少蒸發(fā)量大,湖底淤泥正在變成石油”這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緊緊抓住這個“線頭”不放,深入采訪,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寫出一篇成功的關(guān)于對青海湖進行系統(tǒng)的綜合考察的科學(xué)報道。相反,對于寓于新鮮感中的“線頭”不能及時抓住,就會失去一個重要的主題,使采訪全功盡棄。
這是指在大量事實、眾多線索之中,要能抓住其中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線索,作為主題。抽出主線并不容易,因為事實多、線索多,讓你不知抓哪一個才好。有經(jīng)驗的記者和通訊員,采取類比的方法,對各種事實進行分析,從中抽出主線來。例如,在介紹某個英雄人物時,寫他冒著槍林彈雨,幾次將爆破筒塞到敵人的碉堡里,與頑敵較量的勇敢行為等等性質(zhì)相同的事跡,這些題材中的主線就是:我軍英雄輩出,勇比當(dāng)年,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找出主線,是一名新聞從業(yè)人員選出主題的基本功。一位通訊員和一位老記者同時采訪一名藏民,藏民性格豪爽,十分健談,談工作、生產(chǎn)、人事,滔滔不絕。通訊員始終緊張記錄,恐怕漏掉什么;而老記者卻一邊思考,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記。采訪結(jié)束后,通訊員寫消息,老記者寫通訊。結(jié)果老記者寫出題名為《鷹》的長篇通訊,而通訊員千把字的消息卻寫得很吃力。顯然,后者是陷在材料堆里跳不出來,而前者在眾多線索中抓住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東西,抽出主線,因而得心應(yīng)手。
許多人把主題思想比做紅線,把構(gòu)成新聞的材料比做珍珠,只有用紅線把珍珠一顆顆穿起來,才能成來一件精美的新聞作品。否則,珍貴的珍珠盡管閃閃發(fā)光,卻也只是一堆散珠,不能成為藝術(shù)品。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主題思想與新聞素材的關(guān)系。在好的新聞作品中,材料和主題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
記者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是廣闊而復(fù)雜的,又是不斷變化的,要從中找出值得報道的新聞,就需要記者去挖掘,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能剝繭抽絲一樣,把那根貫穿這些重要事實的紅線抽出來。例如,一位記者去科研所采訪兩項重大的科研成果,他采訪了所有有關(guān)人員,科研現(xiàn)場也去了很多次,每個技術(shù)細節(jié)都一清二楚,他花了兩個月時間,材料記了兩大本,可是稿子寄回報社后卻石沉大海。他犯的錯誤就是只注重細節(jié),忽視了對報道思想主題的分析研究,缺少一根線把它穿起來,只注意鉆進去,卻沒有能夠跳出來。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也是初學(xué)者容易出現(xiàn)的:一是只有抽象的議論,沒有生動的有說服力的材料和自己的觀點。這類稿子雖然有主題,卻沒有說服力,不能令人信服。二是稿件中有材料,也有觀點,但二者卻不能統(tǒng)一起來,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兩張皮”的感覺。
鳳凰,是指記者在生活中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積累形成的某個主題思想。梧桐樹,是指最適合表達這個主題的一個完美的題材。二者一拍即合,就如鳳凰落在了梧桐樹上一樣,和諧得體,相得益彰。
許多記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主題不是在采訪時產(chǎn)生的,而是在平時反復(fù)醞釀考慮而成的。這就是由記者的職業(yè)特點所決定的。記者的眼睛總是在觀察,耳朵總是在傾聽,客觀世界的各種事物反映到他的頭腦里,經(jīng)過綜合加工,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思想觀點,一旦遇到的題材與頭腦中的主題相吻合,記者就會抓住并通過這個題材來很好地加以表達。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著名通訊的作者魏巍同志,談到他采寫這篇通訊的體會時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主題,是我很久以來就在腦子里翻騰的一個主題,是我內(nèi)心感情的長期積累……覺得我們的戰(zhàn)士是最可愛的人。我這次到朝鮮去,在志愿軍里,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我更加覺得戰(zhàn)士們的可愛……這些事實督促著我,讓我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愿望來表現(xiàn)‘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p>
魏巍同志的體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記者,必須注意積累平時的點滴感受和日常的觀察、體驗,經(jīng)過咀嚼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了這種儲存,就像心中有鳳凰在飛翔,一旦找到了梧桐樹,就會落下來,形成一篇深刻、動人的作品。
綜上所述,提煉主題是一項重要地不容輕視的工作。提煉和表現(xiàn)主題的過程,是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從感性認識搜集材料入手,努力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從大量感性材料中理出一條思想主線,把材料統(tǒng)帥起來,扣住時代的脈搏,真實體現(xiàn)時代和群眾的迫切要求。
G212
A
1674-8883(2015)22-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