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車 瑞
(寧波工程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哪吒這一形象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中為人們所熟知。據(jù)眾多學者的考證,他起源于初唐的漢譯佛經(jīng),歷數(shù)朝演變,至明代才最終定型。哪吒形象在《封神演義》中刻畫得最為成功,其演變受到宗教、民俗、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世代累積型的形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哪吒形象的演變,這將有利于接下來對哪吒形象的進一步分析。
“哪吒”是一個異國語言的名字,是西域印度佛教中的一位神衹,原本是“那吒”,是梵文Nala Kūvara(全名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的音譯簡稱,元代時更名為哪吒。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形象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職責是護衛(wèi)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1]
哪吒最早有名氣是與毗沙門天王的關系。唐代盛行毗沙門戰(zhàn)神信仰,哪吒隨著佛經(jīng)的翻譯輾轉傳到中國,長安大興善寺不空和尚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毗沙門儀軌》等都涉及到哪吒與毗沙門的關系,概括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祖孫關系,另一種是父子關系?!侗狈脚抽T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云:“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阇第三太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保ā洞笳亍返?1卷)《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則說:“(毗沙門)即擁遣第三太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保ā洞笳亍返?1卷)后眾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考證,皆認為第二種說法更符合主流。柳存仁在《毗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系》中明確指出了這種父子關系。此后,在民間流傳的小說戲劇中,哪吒與毗沙門天王的父子關系逐漸流傳開來,并漸漸為大家所熟悉。
中晚唐時期,哪吒顯圣的故事首先在寺院中出現(xiàn),并交代了哪吒擔當護法之職。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云:
(唐高僧宣律)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宣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
唐代漢譯佛經(jīng)為哪吒神話源頭,以上提到的文獻記載明確指出了哪吒的身份和職責,性格品質也初見端倪,但此時,哪吒的形象主要受漢譯佛經(jīng)的影響較深,哪吒護持的是佛法,身肩重任,神威赫赫。
現(xiàn)存文獻中哪吒剔肉還父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僧普濟撰寫的《五燈會元》中,“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2]自此,宋代以后的禪師對這一情節(jié)都津津樂道,“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xiàn)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3]禪師們對它的禪究也大大促進了它的傳播,使得這一故事廣泛流傳于民間。這一故事情節(jié)直接為后來的《封神演義》所繼承,為豐富哪吒形象的內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宋末元初,哪吒的故事被搬上舞臺,有了新的發(fā)展,在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寫到:
小圣乃哪吒神也,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飐飐,六臂輝輝,三頭飐飐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4]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繼承了之前哪吒的外在形象——三頭六臂,在此基礎上,首次出現(xiàn)了六般兵器,雖然沒有具體指出名目,但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端倪,使得哪吒本領非凡,更加威武。此時哪吒為道教所吸收,從佛教中的護法神演變成了降妖伏魔、驅邪避兇的神勇“小戰(zhàn)將”,“這是哪吒走向神魔小說形象的過渡,并且劇中降妖的具體情形啟發(fā)了之后的神魔小說?!盵5]
明代,哪吒題材的作品相對較多,哪吒形象傳播更加廣泛,各種雜劇作品中都有哪吒的身影?!段饔斡洝愤M一步將哪吒形象的發(fā)展推向高潮,《封神演義》則將哪吒的形象、性格、兵器、神力和與之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了頂峰,哪吒形象趨于成熟,基本定型。
成書于明初永樂年間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七載: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瓗浰旄钊馄使沁€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系以脛,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熟`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zhèn)天門也。
這里所記載的故事與《封神演義》中的情節(jié)己經(jīng)十分相似,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哪吒完全歸于道教人物,是“玉皇大羅仙”;二是哪吒形象變成三頭、九眼、八臂,神通廣大;三是哪吒成為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四是首次出現(xiàn)了哪吒蓮花化身的故事情節(jié)?!度趟焉翊笕穼δ倪傅臄⑹鱿鄬ν暾瑸椤斗馍裱萘x》中的哪吒形象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
明朝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哪吒被玉帝封為“三壇海會大神”,參與了討伐孫悟空的戰(zhàn)斗。第五十一回和五十回中對哪吒有這樣的描述:
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
這里哪吒儼然已經(jīng)是一位清妍、聰穎、神勇的小將軍,六般兵器名目俱全,其中的“火輪兒”就是封神演義中的“風火輪”的前身。
《封神演義》中,哪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哪吒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豹皮囊中有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三件法寶,后來因食火棗變成三頭六臂,得到了九龍神火罩和陰陽劍。此外,哪吒的兵器與之前塑造的哪吒形象一脈相承,摒棄了繡球,增添了火尖槍、乾坤圈、混天綾、金磚和九龍神火罩等多樣兵器,作者把哪吒塑造成了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神勇小將軍。小說中第十二回到十四回著墨描寫他,形象刻畫更加豐滿,故事情節(jié)完整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哪吒靈珠子轉世到大鬧東海、誤射石磯、剔骨剜肉、翠屏顯圣、蓮花化身,到最后成為討伐紂王的先行官,肉身成圣,哪吒形象刻畫極為精彩,敘事也達到了頂峰。
至此,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基本定型?,F(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和戲劇中刻畫的哪吒形象,可以說主要出自于《封神演義》。
美國著名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通過對不同地區(qū)文化中的神話故事的研究,在《千面英雄》中概括出了一種通用的“分離——傳授奧秘——歸來”這樣一個神話英雄冒險成長的通用模式??v觀中外神話中的一些英雄的成長歷程,盡管各自遭遇不盡相同,但都經(jīng)歷了“出生——經(jīng)歷磨難和歷練——蛻變歸來”這樣一個相似的人生軌跡,即各民族神話中的英雄成長模式似乎存在著一種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現(xiàn)象。正如謝選駿在《神話與民族精神》一書中提到:“氏族社會中的各種宗教行為和神話都不是真正個人的東西,他們實際上是某種集體意識的表現(xiàn)。”[6]這里所謂的集體意識,事實上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確的存在形式,他們總是到處尋求表現(xiàn)?!盵7]榮格的原型理論中,無意識的概念又與原型概念不可分割。原型理論中孩童原型通常表現(xiàn)為具有一定神的血統(tǒng)的孩童、少年或英雄,他們象征著成長和完善,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會經(jīng)歷磨難、困境,然后獲得磨練和幫助,并時常會獲得超乎尋常的力量。
英雄都會以非同尋常的方式出現(xiàn)或出生,任慶馨將英雄的出生不凡歸納為四種:“一是其母為處女;二是其父或母是神;三是出生是人,后得到神靈庇護;四是出生詭異?!盵8]顯然,我們所熟悉的哪吒屬于第四種。哪吒本是靈珠子化身,脫胎于陳塘關李靖家,《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中詳細交代了哪吒的出生和身世。李靖原配殷氏懷孕三年零六月,一日夢到“一個頭挽雙鬢,身著道服的道人將一物送到夫人懷中,并曰:‘夫人快接麟兒’”。然后殷氏腹痛待產(chǎn),哪吒出生時,“只見房內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薄胺珠_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遍體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這位神圣下世,出自陳塘關,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靈珠子化身?!盵9]哪吒出生怪誕離奇,他受孕時間長,出生還帶著寶器,這一切都預示著這位少年將擔負著異于常人、超凡脫俗的人生和使命,也為接下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封神演義》中哪吒形象的塑造,勾勒了一出少年英雄的成長史,其情節(jié)的框架正是成年禮的原型模式,即“兒童—考驗—成年”這樣一個基本情節(jié)結構。兒童面臨考驗,并獲得重生,既是生命的重生,也是精神的重生,從此以后,兒童將轉變?yōu)槌赡耆恕D倪干倌觐B皮,打死巡海夜叉,將龍王三太子龍筋抽掉,打出原形,得罪龍王,最后在父親逼迫下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經(jīng)太乙真人幫助,蓮花再生。哪吒作為一個出生不凡的兒童,是一個少年英雄的雛形,他也必須經(jīng)過考驗和重生才能進入成年,才能承擔使命,開始冒險,最后完成使命。
在英雄成長中,英雄一旦要跨入成年人的門檻,就必須面對某種形式的考驗,通常包含著一種成年禮象征,表示英雄已經(jīng)可以脫離兒童的世界,做好擔負成年人的責任,以便使人們承認他是英雄。哪吒幼年莽撞打死夜叉,將龍王三太子敖炳龍筋抽掉,現(xiàn)出原形,惹怒龍王,又用父親的乾坤弓和震天箭射死了石磯娘娘的門人。這一次又一次的闖禍中,哪吒天真頑皮、不諳世事的孩童形象躍然紙上。
在英雄神話中,重生原型具有普遍性。不論是西方的英雄還是東方的英雄,都會經(jīng)歷死亡和重生,這是英雄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也意味著英雄經(jīng)過重生,心理和精神的自我進一步升華,從而完成成年禮的儀式,去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v觀英雄的重生情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英雄一般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情節(jié)母題:英雄遇難———死亡——受到神奇力量幫助——重生——生命狀態(tài)神化——傳授奧秘。哪吒殺死敖炳之后,不忍心連累父母,無奈之下,“右手提劍,先去一胳膊,后自剖其腹,散了七魂六魄,一命歸泉。”(《封神演義》第十三回)之后,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令其再生,從此,哪吒蓮花化身,生命得以永恒,并且得到了太乙真人傳授的火尖槍、風火輪、豹皮囊(乾坤圈、混天綾、金磚)和靈符秘訣。哪吒再生,并受到幫助,生命永恒,還得到寶物,習得一身本領和法術,正與英雄再生的情節(jié)母題相吻合。
各民族英雄重生的原型和情節(jié)一方面是古人對于英雄不死的美好愿望,強化對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是普遍認為英雄只有經(jīng)歷考驗和死亡,才能鳳凰涅槃,完成成年禮儀式,得到蛻變,進而接受更大的使命。
坎貝爾曾指出:“英雄從日常生活世界出發(fā),冒種種危險,進入一個超自然的神奇領域;在那神奇的領域中,和各種難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體遭遇,并且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于是英雄完成神秘冒險,帶著能夠為他的同類造福的力量歸來?!盵10]“歸來”是英雄經(jīng)歷冒險、完成使命的終結。任慶馨把英雄的使命概括為三種類型,即文化使命、抗爭使命、征戰(zhàn)、冒險使命。[11]顯然,哪吒是肩負著征戰(zhàn)、冒險的使命。哪吒在姜子牙的帶領下,參與到輔周伐紂的隊伍中,做了先行官,輔佐武王降妖伏魔,沖鋒陷陣。哪吒總是沖在戰(zhàn)場前線與敵人廝殺,不畏懼,不退縮,與申公豹、妲己等強大勢力對抗時,哪吒更是使出高超武力,克敵制勝,顯示出了非凡的神勇。在討伐紂王成功后,哪吒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功德圓滿,陳仲琳給了李靖、哪吒父子“肉身成圣”的大好結局。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歸來,靈珠子轉世的哪吒完成了人間的使命,經(jīng)歷了出生、死亡、重生和征戰(zhàn),最后肉身成圣,這是神話英雄圓滿榮歸故土的回歸,也是中國神話英雄獨特的民族性的體現(xiàn)。
哪吒在經(jīng)歷了出生——經(jīng)歷考驗和重生——成功歸來的成長歷程,從一個天真調皮的小頑童經(jīng)過磨練,變成了英勇無敵的的少年小英雄。這實際上是坎貝爾“分離——傳授奧秘——歸來”模式的一種變體,哪吒其孩童形象的原型也在這樣的成長模式中趨于完善和豐滿。
[1](明)陳仲琳.封神演義[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明)吳承恩.西游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2.
[3]韓美鳳.《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形象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8.
[4]郭俊葉.托塔天王與哪吒[J].敦煌研究,2008(3):32-40.
[5](宋)普濟.五燈會元[M].蘇淵雷,譯.北京:中華書局,1984.
[6]李小榮.哪吒故事起源補考[J].明清小說研究,2003(3):139-149.
[7]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J].宗教學研究,2009(3):179-183.
[8]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9]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0]任慶馨.解讀英雄神話中的英雄[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3-64.
[11](美)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M].張承謨,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