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納
(云南大學 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向死而樂:喪葬儀式中戲謔的調適功能
——以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喪葬儀式為個案
侯小納
(云南大學 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喪葬禮儀是人類最后的通過儀式與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的喪葬禮儀過程既表達出對已逝者的安撫與哀悼,同時也表現(xiàn)出生者在喪葬儀式中對待死亡的一種調侃、戲謔、娛樂的態(tài)度。這種在喪葬儀式中呈現(xiàn)出來的調侃、戲謔的態(tài)度可以填補因親人逝去而帶來的巨大心靈空白。本文試圖說明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在喪禮儀式過程中,通過戲謔、娛樂的方式來調適生與死、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及對待生死的樂觀態(tài)度。
葬禮;戲謔;調適;涼山鄉(xiāng);彝族
喪葬儀式的舉行宣示了個人與此岸世界的最后聯(lián)系的斷裂。在葬禮中,吊唁人群向逝者表達最為沉痛的哀悼,在整個喪葬儀式過程中,彌漫著嚴肅、悲痛的氣氛。但是,作為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的葬禮儀式過程則表現(xiàn)出一種戲謔、娛樂的成分:吊唁隊伍與逝者家屬相互夸耀本家的英雄業(yè)績,借此以貶低對方的家支力量,這樣的情況看似不合人情常理,但其中又有著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透露出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在生與死、自我與他者之間有效的調適能力。
在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當中,喇叭匠(喇叭吹奏者)不屬于一種固定的人群,吹奏喇叭也算不上一種固定的職業(yè),喇叭吹奏者甚至會受到本族群內(nèi)部成員的輕視,但是,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平日生活中的多才多藝者,在平時生活中與普通人并無二致,只是在有人去世時,受逝者親屬的邀請才吹奏喇叭。在當?shù)匾妥遄迦褐校道仁呛鼙蝗饲撇黄鸬囊豁椈顒?,喇叭匠一般都是當?shù)嘏c彝族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他民族人員來擔綱。不過,隨著觀念的變化,現(xiàn)在元謀涼山彝族族群中也有人在喪禮上吹奏喇叭。在人生的各個重要過渡階段,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唯有在喪禮儀式中才會延請喇叭匠,并且在該族群中,平時一般不會吹奏喇叭、燃放鞭炮,這與當?shù)貪h族有著明顯的不同:當?shù)貪h族群眾婚禮儀式中也吹奏喇叭,并且認為這是一種活躍婚慶場面非常好的方式。
在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族群中,不同年齡的人過世有著不同的喪葬儀式方式,現(xiàn)以老人去世為例證展開論述(屬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則有不同的喪葬儀式)。喪葬儀式是彝族最為重要、最為盛大的儀式活動之一。一般來講,人去世后都要選在祖墳旁邊安葬,形式則采用火葬。但是,也有另選風水地點的(此處不做展開)。老人去世之后,要安排幾個人到親屬朋友所住村子的高山上大聲通知某某不在了,并大聲詢問親屬朋友聽到與否,直到有人應答說聽見為止(非常忌諱直接到其家中通知)。之后,家人要給死者洗臉、換上新的民族服裝,并且要在堂屋正中央搭上一尺多高的平臺,按照女左男右側身睡好,身上蓋上新衣服以及羊毛制作的千層披氈,兩旁放好凳子,給前來吊唁的親屬朋友做好準備,吊唁而來的親屬大部分為女性。一般來講,只要前來吊唁的親屬朋友至少都會帶上一瓶白酒。女人都會哭喪(男人一般不哭喪),并且一天要哭好幾次,直到逝者的遺體被抬上山為止。逝者遺體停放好,相關親屬到齊之后,就要安排人員通知喇叭匠。當老人去世后,逝者家屬要請一對喇叭匠,從親人去世開始,一直吹奏至把遺體抬上山結束為止。主人家請來的喇叭隊由去請的親屬來安排并陪同就餐,如安排座位、飲酒吃飯等等。這期間要求不停地吹奏,等到客人(指女婿家及女婿帶來的吊唁親屬)的喇叭隊到來的時候,無論客人家有幾隊喇叭,都要吹贏,不能服輸。要吹奏出各種調式,吹出對方無法應對或者從沒聽過的調子,這樣主人家才會喜歡。
喪葬儀式過程中,吹喇叭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娛樂性質,它是在哭喪間歇時候給人以稍許的放松,在漢族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在大部分的漢族地區(qū),喇叭匠只是主人家聘請,前來吊唁的人并不會帶來喇叭匠)。但是,死者家屬與吊唁隊伍同時宴請喇叭匠,兩隊喇叭匠(逝者家屬與吊唁人群)以對方不熟悉的音高與曲調來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并以比賽的形式來決定輸贏,借此向外界宣示本家的勢力,這是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較為獨特的地方。這種在嚴肅的喪葬儀式場合中表現(xiàn)出來的戲謔、娛樂,打破了人們平日里對死亡的恐懼,把肅穆與歡愉并置在一起。嚴肅性與娛樂性就像“雅努斯的硬幣”是一體兩面的,在對逝者離開此岸世界的哀悼中,其實也有對其進入彼岸世界的慶賀和歌頌。這種“對待世界和人類生活的雙重認識角度,在文化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就已存在,有嚴肅的(就其組織方式和音調氣氛而言)祭祀活動同時還有嘲笑和褻瀆神靈的詼諧性祭祀活動(‘儀式游戲’)”[1](P6~7)。死者家屬與吊唁隊伍在喇叭匠吹奏樂調的“競賽”當中,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安撫與緬懷,他們不強調一味地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一則因為這種悲痛是無濟于事的;二則是通過這種帶有娛樂形式的“競賽”,很好地彌合了生死之間的巨大裂縫?!斑M入國家階段之后,凱旋儀式幾乎對等地既有對勝利者的歌頌,又有對勝利者的戲弄,而喪葬儀式,也是既有對死者的哀悼(歌頌),也有對死者的戲弄。”[1](P7)這種寓褒貶于一身、把生死相等同的做法與看法,是同當下對待生與死、嚴肅與詼諧的觀點磗格不入的,強調一極(生、嚴肅的一極)而排斥另一極(死、詼諧的一極)是進入國家階段之后才出現(xiàn)的事情,元謀涼山彝族喪禮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競賽”、娛樂成分,可以更好地彌補因喪失親人產(chǎn)生的心靈缺憾,可以重新調整與周圍親人的社會關系。
除了在喇叭隊伍中出現(xiàn)的“競賽”場面,在龐大的出殯隊伍中同樣有夸耀自己、貶損對方以使本家支“臉上有光”的情況出現(xiàn)。老人過世之后,要安排專門的人員來煮飯以招待吊唁者,吊唁親屬人數(shù)少則殺羊,多則殺牛,每天如此,一直到女兒家的人到來之后才另作安排。正親(直系親屬)及兒女到齊后,就要安排兩名總管,主要負責叫人、接收吊唁人群所帶的白酒(現(xiàn)在有帶錢的也一起收管并進行記錄)。另外,有帶紙煙、毛毯、衣服之類的也一起登記并給交主人家。一般的親戚朋友只會帶一小瓶白酒,關系較近的親屬則帶上披氈之類的吊唁品,有的逝者家屬一次會收到上百條披氈。吃飯問題都歸“廚師”統(tǒng)管(家族中較會做飯的),他們會安排婦女煮飯、收拾碗筷并負責所有人用餐問題,以保證任何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趕到都能夠吃上飯。主人家還要安排采購人員買米、買菜,缺什么就買什么。重要的是白布,白布的數(shù)量要提前計算好,要求在場人員中所有的晚輩都要戴孝,尤其是隨女婿到來的客人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隨后就要找一個懂風水的人看好墓地,大部分都選在祖墳旁邊,(但也有例外:有的是自己以前就已經(jīng)看好并且已經(jīng)倒酒祭拜過的,有的是自己不愿意去的,還有的就是非正常死亡或者沒有子嗣傳承家支血脈的,這些情況都不能葬至祖墳)出殯日期的選擇很有講究,不能選擇對家里人不好的時間,一般是要選擇屬虎的某天。除較近的親屬外,大部分人一般會在出殯前一天晚上到場。女兒家前來吊唁的親屬,他們要組織少則幾十人多至上百人的吊唁隊伍,這支吊唁人群要由女婿來組織,因為女兒已經(jīng)在老人病重或垂危時就已經(jīng)在老人身邊陪護著,傷感未盡不能回家,只能在婆家提前商定組織吊唁隊伍的事宜。在出殯前一天上午要殺?;蛟籽蚵≈乜畲约旱目腿?,安排一至兩人牽牛走在隊伍的前面,然后需要安排幾個耍刀人披上披氈,頭戴包頭,手提大刀——現(xiàn)在都用木刀,口中說著盤古開天辟地如何強大,自己屬于什么家支,今天如何威風、辛勞地來參加這次喪葬活動等等。主人家跟隨在牛后,也會以同樣的耍刀隊伍來迎接并引導吊唁人群到逝者遺體旁,然后各自夸耀自己、貶損對方后方才收場。如果逝者家屬有好幾個女婿,那么送喪場面則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娛樂氣氛:這些女婿之間也會互相競爭、夸耀自己的家支力量的強大以及自己的祖先比起其他幾個女婿的先祖是怎樣的英雄了得,并且女婿們在一起很會“結盟”,即聯(lián)合其他的幾家以排斥另一家,在場的其他吊唁人群就會像看喜劇一樣,喝彩鼓勁。這樣大鬧一場之后,方才收場。這種“各自夸耀自己、貶損對方”方才收場的出殯活動,在表面看來,或許給人一種不尊重逝者的感覺,甚至會產(chǎn)生一種將死亡當兒戲的印象,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在喪葬儀式中夸耀本家支的英雄事跡、貶損甚至辱罵對方的做法是一種刻意的貶低化、降格,這種貶低化與降格具有一種再生的積極因素?!百H低化,在這里就意味著世俗化,就是靠攏作為吸納因素而同時又是生育因素的大地:貶低化同時既是埋葬,又是播種,置于死地,就是為了更好更多地重新生育”。[1](P25~26)
在元謀小涼山彝族的整個喪葬儀式中,彝族喪葬形式過程中的“戲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貶低化”,但這種“貶低化”同樣直接的諷刺、挖苦,而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再生。正是在這種對自己的夸耀與對他人的貶低,打破了平時嚴肅的以社會地位為基礎的論資排輩。與此同時,送喪隊伍、場面的大小已經(jīng)成為其家支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象征,它成為本家族向外界展示實力的機會,因此,即使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在所不惜,從經(jīng)濟層面來看,這似乎宣揚了一種浪費的奢靡之風,其實它蘊含著巨大的解構力量:對日常生活中貴生輕死的脫冕與降格。
在元謀小涼山彝族喪葬儀式過程中,除了要請喇叭隊,還要請來很多好的銅槍炮手,他們裝好火藥(并不填充子彈),每到一個村子就要朝天開上幾槍,用意在于表示隊伍已經(jīng)出發(fā),另一方面是昭告半路加入的人員,這樣一直走到能看到逝者村子的地方就休息下來,但是要打一陣銅炮槍,其用意是告知逝者家屬吊唁隊伍已經(jīng)到達,請其做好準備。此時,主人家也會同樣用銅炮槍來響應,表示歡迎或者知道吊唁隊伍的到來(現(xiàn)在沒有銅炮槍則用鞭炮來替代)。吊唁隊伍后面跟隨的是穿著民族盛裝的婦女,她們大部分都會披上一件披氈,按照長幼尊卑的順序跟進。女人是要去哭喪的,后面就是龐大的男性隊伍。吊唁隊伍到主人家門前時,婦女們會逐個進門哭喪,哭喪的內(nèi)容根據(jù)每個人的身份以及與逝者關系親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是表達對逝者的不舍與追思,希望逝者能夠在另一世界過得美滿。男人們則不會馬上進門,一般也不用哭喪,他們要在門外由姑爺找個空地坐下,然后,大舅哥(或小舅子)就會出來迎接妹夫(或姐夫),逝者家屬會分別給女婿和牛掛紅(以此證明牛是女兒、女婿敬獻的),并找?guī)讉€兄弟(或堂兄弟)端酒給姑爺,由女婿向自己吊唁隊伍的所有成員一一敬酒,表示感謝,敬酒的過程中,女婿會帶著夸耀的語氣,逐一介紹前來吊唁的每一個家支關系及家支勢力,以彰顯自己的權力關系。逝者家屬要很客氣禮貌地招待女婿及吊唁人群,否則,吊唁隊伍便不會進入主人家門,以此來拖延主人家用餐的時間,這一過程仍然具有很強的娛樂成分。等主客雙方相互推讓一番之后,吊唁人群才進入主人家,這時院子里要燃放大量的鞭炮,一般要持續(xù)一個小時左右,鞭炮燃放過后就是逝者家屬與吊唁隊伍一起用餐。老人過世后,無論白天晚上都有人在哭(基本上限于女性),但在晚上一般是懂得民族古調的老人按照師徒教授的方式進行講唱(有的是講,有的則是唱),有給逝者指明認祖歸宗路徑的,有吟唱陰陽兩界故事的,有講述神話傳說以及古禮的,甚至有胡編亂造的等等。這種老人去世之后在夜晚講述的神話傳說、民謠古禮平時并不會輕易講述,除了讓后輩子孫了解本族群文化歷史,其實還是一種調節(jié)哀傷氛圍的手段,與“喇叭匠”有著相似的功能。元謀涼山彝族喪葬儀式中的哭喪現(xiàn)象,在很多民族的喪葬儀式中亦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哭喪內(nèi)容幾乎都是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與緬懷,有些地方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哭喪人員(他們在喪葬儀式中被雇傭,負責引發(fā)吊唁人群的哀悼情緒),在元謀小涼山彝族喪葬儀式中,男性在哭喪隊伍中并不占據(jù)主體,這可能與此一族群男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有關。在老人過世后的頭幾天,哭喪是每天必需的一項“工作”,即使哭喪者已經(jīng)沒有了悲傷的情緒,還是要維持著這樣一種哀痛的感情,甚至以至于使這種吊唁形式成為一種程式。這種長時段哭喪已經(jīng)超越了吊唁的最初動機(表達哀傷),從更加深刻的意涵方面來說,它不僅僅是表達一種失去親人的痛苦,同時也展現(xiàn)了錯綜復雜的家支關系。
在喪葬儀式過程中,表現(xiàn)出“娛樂”的吊唁場面并不是沒有出現(xiàn)過,《百夷傳》中的傣族喪葬就有記載:“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用婦人,祝于尸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百數(shù)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尸?!贝朔N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喪葬禮儀過程中的“娛尸”行為,在其他民族中的祭祀歌舞中也多有存在。“居住在羅平縣的彝族有‘鬧喪’的習俗,村人齊集喪家舞龍耍獅,并要戴上孫悟空、豬八戒、大頭和尚等面具互相嬉戲打逗,還要由數(shù)人挑著酒桶來‘鬧酒’,即挑著酒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搖搖晃晃地在人群中穿行,引來一陣陣歡笑聲。喪禮中‘喜’的成分似乎還要多于悲的成分。”[2](P145)可見,雖然喪葬儀式過程是人的整個生命儀式中最為神圣、隆重的禮儀之一,但是,以一種娛樂的形式來表達對逝去親屬的哀思,這是對在世者的撫慰,同時也是對已逝者的祈愿:在他們看來,彼岸世界是一個極樂的福地。這樣的對待生死的看法,對于調整因親屬去世而帶來的巨大悲痛有很好的補償作用。
在元謀小涼山彝族的喪葬儀式過程中,通過吊唁人群與逝者家屬相互之間的“競賽”“夸耀自己”“貶損對方”以及幾乎成為程式的“哭喪”,可以看出相對于哀傷、嚴肅的喪葬儀式中的另一內(nèi)涵:相對于死亡的新生、相對于痛哭的笑謔與相對于加冕的脫冕?!百H低被罵者,即把他發(fā)落到絕對地形學的肉體下部去,發(fā)落到生育、生殖器官部位,即肉體墓穴(或肉體地獄)中去,讓他歸于消滅而再生?!保?](P33~34)無論是在相互的競賽與夸耀當中,還是在夸張的哭喪過程中,都不含有絕對否定意義上的侮辱與降格,正是在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喪葬儀式應該具有的嚴肅性的地方,這種元謀小涼山鄉(xiāng)彝族喪葬儀式中的笑謔、娛樂性,展現(xiàn)了他們對待死亡的樂觀態(tài)度,并且?guī)椭覀儭皵[脫看世界的正統(tǒng)觀點,擺脫各種陳規(guī)虛禮,擺脫通行的真理,擺脫普通的、習見的、眾所公認的觀點,使之能以新的方式看世界,感受到一切現(xiàn)存的事物的相對性和出現(xiàn)完全改觀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1](P40~41)。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憲,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和少英.逝者的慶典:云南民族喪葬[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M].白春仁,曉河,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簡·艾倫·哈里森.古代藝術與儀式[M].劉宗迪,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5]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6]巴莫阿依.彝族祖靈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7]夏之乾.中國少數(shù)民族喪葬[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8]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趙澤洪.魂歸人間:普洱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喪葬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10]徐吉軍.長江流域的喪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李如森.漢代喪葬禮俗[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12]林富士.禮俗與宗教[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Facing Death Happily:the Function of Adjustment of Banter in Funeral Ceremony——A Case Study of Yi Peop le′s Funeral Ceremony of Liangshan,Yuanmou County
HOU Xiao-na
(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Funeral Ceremony is the final rites of passage and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Yi people′s funeral ceremony in Liangshan town,Yuanmou county expresses not only conciliation and mourning for the dead but also the liv ing′s attitude towards death of ridicule,banter and entertainment.This attitude can fill in the huge blank in soul from the rela tives′death.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at the Yi people in Liangshan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and death and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bymeans of banter and entertainment,which also shows their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
funeral;banter,adjustment;Liangshan town
C955
A
:1006-723X(2015)02-0090-04
〔責任編輯:左安嵩〕
侯小納,男,云南大學人文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