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維瀟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
論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權利生成
武維瀟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
新聞在傳播過程中,不僅會給讀者和觀眾帶來新聞信息。它也是權力產生的場所,這種權力范圍很寬、很廣。新聞傳播者通過制作文本、生產意義和知識,從而生成權利;新聞傳播組織憑借其在傳受關系中的地位和與其他社會權力機構的關系生成權利;新聞傳播者通過掌握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技術生成權利。筆者欲通過多個角度來對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權利生成及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新聞;權利產生;新聞傳播者
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曾經的單一的媒體模式如電視、廣播、報紙,到如今的欣欣向榮的新媒體時代如微博、微信、各大門戶網站、手機客戶端app等。新聞傳播者通過自己的工作平臺或者第三方平臺把新聞告訴大眾,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在這個新聞傳播過程中,必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我們也可以稱這種影響力為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權利。本文就試圖分析這種權利產生的來源是哪里,這種權利都包括哪些權利,進而論述我國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新聞傳播者又該如何行使這些權利,我們的監(jiān)督機構和大眾又該如何監(jiān)督這些權利的行使。
1.1新聞傳播者通過生產知識來生產權利
不論是通過傳統(tǒng)媒介如電視、報紙、廣播,還是新媒體如微信、微博、各大門戶網站、手機客戶端app等,都會在傳遞新聞過程中產生新的知識。尤其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不同學科、不同地方、不同種類的新聞都會在第一時間傳送到受眾的手機上。于是,新聞傳播者的觀點就會影響受眾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進而體現出新聞傳播者的強大權利。當然,這種影響力、權利甚至會誤導新聞傳播者的受眾。于是,出現了很多起初被關注,后來被澄清是假新聞的事件,也出現了很多事件大反轉的新聞。如曾經轟動全國的“華南虎照片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即使是同一個新聞事件,新聞傳播者的不同表述方式或者不同的表述角度都會使受眾產生不同的理解。例如,一個劫案,新聞傳播者標題定義為“某某金店光天化日之下被劫五十萬首飾”和“為子救病父親以身范險去銀行搶劫”,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標題會給讀者傳達不同的語境,會創(chuàng)造不同的知識來影響讀者的判斷力,這就是新聞傳播者權利的體現。
1.2新聞傳播者通過生產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來生產權利
在新聞相關理論中,有一種比較受大眾認可的觀點就是新聞價值是新聞的作者即傳播者所賦予的剛剛發(fā)生的事件中所包含的滿足讀者或者觀眾的內心的價值需求。當然,這種需求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這種價值的導向就是由新聞傳播者進行主導的。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新聞傳播者不是在簡簡單單地陳述這個事件的事實,而是在以傳播者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實。甚至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價值的產生是伴隨每一個新聞事件。新聞生產既是意義和價值生產的過程,又是意義和價值生產的結果。世界是什么,事實是什么,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已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意義和價值生產則成為權力生產的制度性因素。針對西方新聞界的客觀性神話,美國學者朗杰對新聞生產中的意識形態(tài)生產機制做出判斷:“通過選擇、分類和重復的過程,新聞生產者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關于事件的感覺、意義和讀解,從而使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自然化’這種方式又有助于維護和復制威權實施和分配上的現存秩序?!?/p>
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顧名思義是指新聞媒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在整個國家和國民的最大利益化的訴求下,我國的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開始受到沖擊。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度、更多的廣告收益、更多的自我利益,假新聞、低俗新聞、假冒偽劣產品的廣告等百姓嗤之以鼻的內容開始時不時地出現在新聞媒體中。筆者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認為在這樣的新聞媒體環(huán)境下,有必要也必須強調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讓所有的媒體和媒體人有這個危機意識,做一個合格的、有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媒體和媒體人。
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一個叫“社會責任論”的理論,它的理念就是新聞媒體可以受政府的控制,也可以受經濟利益的影響,但不能完全受其他因素控制。新聞媒體要有自己的自由性,但必須保持其真實性;新聞媒體要為善服務,而不是為惡服務。這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原始的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論。
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開始出現各種矛盾、各種復雜事件、各種利益沖突等。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是新聞媒體能夠生存的生命之源,同時也是新聞媒體的主結構,一旦缺失了它的社會責任的屬性,何來新聞媒體的存在?何來新聞媒體的繁榮?我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2009年10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的世界媒體峰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其講話中就專門強調了新聞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尤其在新聞媒體對人們思想、工作、生活影響日益深入的情況下,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更加重要和緊迫。雖然我國的新聞媒體在樹立其社會責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堅持了一定的原則,但“華南虎事件”“小月月事件”“干露露事件”等彰顯出來的是我國的部分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
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部分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立足于現在和未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筆者經常思考關于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問題,在業(yè)內及民眾的心目中,《南方周末》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就是因為《南方周末》秉承“服務于人民”的這個理念,把“彰顯愛心、維護正義、堅守良知”作為辦報宗旨,體現出一個新聞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在如今的社會中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媒體人思考。
3.1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
“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永遠都是新聞媒體的價值指導標準。這種理念其實說到底是一種人文關懷,是對新聞媒體本質的尊重,也是對人的權利的尊重。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大眾有正確的輿論導向。有的新聞媒體認為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和保證新聞自由性是相沖突的,這就體現了我們的部分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自由性的狹隘認識。我們要尊重新聞自由性,更要保證新聞的正確輿論導向,這是不矛盾的。新聞自由不是絕對的新聞自由,它是在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上的新聞自由。隨著網絡媒體的高速發(fā)展,很多誤導大眾的低俗新聞充斥在網絡中,類似于“干露露相關新聞”充斥于主流網絡媒體的事件,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3.2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新聞的生命之源就是其真實性。大眾對一個事件存在諸多疑問的時候,我們的新聞媒體就需要站出來,為大眾呈現一個真實的事件過程。堅決杜絕未經證實的新聞,堅決杜絕假新聞。新聞的真實性和事件的客觀真實性雖不能完全劃等號,之間存在著某些差異是正常的,但新聞媒體要把它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而不能肆意臆想,憑空捏造。
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如今的經濟多元化、利息多元化的十字路口,面對不同的受眾人群的需要及訴求,更要體現出它的社會責任。面對著一次次受到質疑的新聞媒體,我們的新聞媒體開始反思,開始改變,開始肩負它們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應當指引受眾的正確價值觀,給予健康的輿論導向,克服所面對的各種困難,做一個還原事實真相的,真正能擔當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權利。
[1]黃胡.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向清.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代化的邏輯進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2(4).
武維瀟(1984-),女,河南許昌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