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濕性壞疽多重耐藥菌株分布特點
范洪, 嚴占林, 劉剛, 張金彪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實驗診斷科, 河北 滄州, 061001)
關鍵詞:糖尿病濕性壞疽; 多重耐藥; 菌株; 發(fā)生率
據(jù)統(tǒng)計,2013年全世界約有3.82億糖尿病患者,到2015年此數(shù)據(jù)將達5.92億[1]。糖尿病濕性壞疽是糖尿足病中較為常見的足部壞死現(xiàn)象。此型病變基礎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環(huán)障礙,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2], 40%~80%可合并感染[3],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颊咴谂R床治療過程中,由于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容易導致病原菌的耐藥率升高。了解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感染病原菌,有的放矢地選擇敏感抗菌藥物,快速有效控制感染,對于降低患者的致殘率、致死率至關重要。作者對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糖尿病足濕性壞疽住院患者分離的465株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脈管炎科及糖尿病科送檢的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患者足部分泌物1845份進行細菌培養(yǎng),檢測出多重耐藥菌株465株,對465例多重耐藥菌株進行分析比較。
對我院脈管炎及糖尿病科送檢的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患者足部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標本采集符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4],對分離的致病菌均采用西門子MicroScan Walkaway 96plus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及相關試劑進行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氏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質控菌株購自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多重耐藥菌的分離按照2012年國際專家提出的多重耐藥菌暫行標準定義建議進行。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465個多重耐藥菌株中包括G-菌株274株,G+菌株191例,G-菌種中以大腸埃希氏菌株為主,發(fā)生率37.6%, G+菌種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株為主,發(fā)生率51.3%。真菌和厭氧菌未發(fā)現(xiàn)多重耐藥菌株。見表1。
多重耐藥菌株中,以G-菌種明顯多于G+菌種,通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糖尿病濕性壞疽患者樣本中以G-菌種發(fā)生多重耐藥幾率更高;274株多重耐藥菌株G-菌種中,以大腸埃希氏菌為主,發(fā)生率為37.6%,高于其他G-菌株(P<0.05),191株多重耐藥菌株G+菌種中,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株為主,發(fā)生率為51.3%,明顯高于其他G+菌株(P<0.05)。見表2-4。
表1 465例多重耐藥菌株的分布特點
表2 G-和G+多重耐藥菌株的比較/株
與G-比較, *P<0.05。
表3 G-菌種中274株多重耐藥菌株的比較/株
與大腸埃希氏菌比較,*P<0.05。
表4 G+菌種中191株多重耐藥菌株的比較/株
與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比較*P<0.05。
3討論
在某些誘因下,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控制不佳而使機體免疫力降低,較易發(fā)生足部感染,進而促使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使感染更難以治愈[5]。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患者的足部容易出現(xiàn)反復感染,對于感染的控制治療,臨床上以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為主,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導致多重耐藥菌株出現(xiàn)。本研究著重分析糖尿病足濕性壞疽分泌物培養(yǎng)出的多重耐藥菌發(fā)生率情況。
本研究結果,465個多重耐藥菌株中包括G-菌株274株,真菌和厭氧菌未發(fā)現(xiàn)多重耐藥菌株,多重耐藥菌株中,以G-菌種顯著多于G+菌種(P<0.05), 說明糖尿病濕性壞疽患者樣本中以G-菌種發(fā)生多重耐藥幾率更高;近年來,由于第3代頭孢菌素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及不合理應用,導致多重耐藥的大腸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桿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成為多重耐藥大腸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6], 本研究結果顯示,274株多重耐藥菌株G-菌種中,以大腸埃希氏菌為主,發(fā)生率為37.6%, 高于其他G-菌株(P<0.05); 191株多重耐藥菌株G+菌種中,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株為主,發(fā)生率為51.3%, 顯著高于其他G+菌株(P<0.05)。相關研究[7-9]也表達了糖尿病壞疽血培養(yǎng),多重耐藥的分析結果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利用壞疽足采取分泌物進行培養(yǎng),并對所有多重耐藥菌群分類比較,結果清晰,實用性強。
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感染的預后與感染程度具有一定相關性,上述耐藥菌的出現(xiàn),為臨床敲響了警鐘,在抗生素濫用的今天,應嚴格把握抗生素的適應證,杜絕亂用和濫用,防止因誘導突變而產生大量耐藥菌株、甚至超級細菌[10-12]。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應注意致病菌的變化及感染程度,及時取感染足分泌物進行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根據(jù)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有效抗生素,減少抗生素的耐藥性,以降低截肢率及減輕經(jīng)濟負擔,提高治愈率。本組研究結果旨在為臨床糖尿病足濕性壞疽感染獲得藥敏結果前的經(jīng)驗性抗感染治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Guariguata L, Whiting D R, Hambleton I, et al. Global estimates of diabetes prevalence for 2013 and projections for 2035 for the IDF Diabetes Atla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3, 103: 137.
[2]SuekiH.FurukawaN, Higo N, et al. Association of verrucous skin lesions and skin ulcers on the fee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uropathy[J]. Clin-Exp Dennat, 2004, 29(3): 247.
[3]Singh N, Armstrong D G, Lipsky B A. Preventing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l[J]. JAMA, 2005, 293: 2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3版)[S].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5]李惠琴, 蘇曉飛, 丁波, 等. 218例糖尿病足患者臨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2, 28: 492495.
[6]Falagas M E, Koletsi P K, The dibersity of definitions of multidrug-resistant (MDR) and pan-drug resistant(PDR)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J Med Microbiol, 2006, 55(Pt 12); 1619.
[7]李靜波, 王欣, 陳佰義. 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與耐藥性變遷[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0,20(05): 730.
[8]范洪, 王汝哲, 石海香. 糖尿病濕性壞疽細菌感染菌譜及耐藥菌譜特點研究[J].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2,2(01): 19.
[9]白進軍, 劉宇明, 陳靜, 等. 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菌譜分析及對策[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 2013, 15(09): 38.
[10]包玉倩, 盧艷慧. 老年糖尿病綜合控制達標與安全性權衡[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 31(8): 578.
[11]劉曉松, 李潤生, 唐小華, 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1, 9(8): 1219.
[12]龔燕平, 李春霖. 老年2型糖尿病不同降糖藥物應用及特點[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1, 31(8): 581.
基金項目:河北省滄州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指導計劃項目(131302033)
收稿日期:2015-06-06
中圖分類號:R 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21-196-02DOI: 10.7619/jcmp.20152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