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濤 河北省邯鄲市中醫(yī)院 056000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診療效果的觀察分析
郭海濤河北省邯鄲市中醫(yī)院056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并且按照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兩組患者均使用點式小切口進行手術,術后對照組患者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八珍湯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7d患肢的疼痛、腫脹、皮下淤斑、卵圓窩處皮下血腫情況以及患者3個月后患肢的疼痛、腫脹、皮下淤斑、小腿曲張靜脈團硬結情況。結果:7d后觀察組患者患肢的疼痛、腫脹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是兩組患者皮下淤斑、卵圓窩處皮下血腫以及3個月后的情況差異不明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腫脹癥狀,并且其操作比較簡單、恢復迅速。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下肢靜脈曲張?zhí)弁?/p>
靜脈曲張是下肢淺靜脈伸長、迂曲而呈現(xiàn)曲張狀態(tài),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多發(fā)于小腿。靜脈曲張具有病程長、遷延不愈、并發(fā)癥多等特征,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的影響[1]。從事持久站立勞動、體力活動強度較高以及久坐少動的人群是主要的高發(fā)群體。本文探討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并且按照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觀察組27例(31條患肢)中男17例,女10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3.2±13.2)歲;病程4~29年,平均病程(15.2±10.5)年。對照組27例(30條患肢)中男18例,女9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1.4±12.4)歲;病程4~30年,平均病程(15.1±10.6)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患肢數(shù)和平均發(fā)病時間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完成手術后進行的治療如下。
1.2.1對照組:術后給予補液和抗感染治療,5%糖鹽水500ml+頭孢替唑鈉(天津新豐制藥有限公司提供,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099)40mg,靜脈滴注,1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四川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批準字號:國藥準字H51020230)500ml,靜脈滴注,1次/d。兩種藥物均連續(xù)使用1周。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服用八珍湯加減,處方為:川芎、白芍、熟地黃各15g,人參、白術和當歸各10g,炙甘草5g、茯苓8g。對于疼痛程度比較嚴重的患者可以在處方中加入延胡索15g,對于超過原腿周長患者加車前子15g,對于淤斑呈黑色或者是血腫大于10cm×10cm的患者加桃仁、紅花各15g。早晚飯前0.5h溫服1袋,每天1劑。
1.3觀察指標對患者術后7d和3個月進行隨訪。7d后觀察術后患者患肢疼痛、腫脹減輕以及皮下淤斑、卵圓窩處以及皮下血腫的情況。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患肢疼痛、腫脹減輕以及皮下淤斑改善和小腿曲張靜脈團硬結消失的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使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使用χ2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均為一期愈合。7d之后,觀察組患者患肢疼痛、腫脹減輕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皮下淤斑、卵圓窩處皮下血腫情況兩組的差異不明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術后3個月觀察組2例、對照組1例患者失訪,對余下的51例患者通過門診復查進行隨訪。兩組患者患肢疼痛、腫脹減輕、皮下淤斑的改善、小腿曲張靜脈團硬結消失的情況差異不明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7d后臨床改善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3個月后臨床隨訪情況對比
3討論
靜脈曲張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臨床上將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原發(fā)靜脈曲張,一種為繼發(fā)靜脈曲張。原發(fā)靜脈曲張僅僅是一種淺靜脈病變,而且沒有伴有深靜脈病變以及其他先天性的急性疾病[2]。繼發(fā)靜脈曲張是由于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繼發(fā)導致的。
我國中醫(yī)學將下肢靜脈曲張歸類為“脈痹”、“筋瘤”、“濕瘡”、“臁瘡”的范疇。臨床上認為,下肢靜脈曲張的發(fā)病機制為勞逸過度、七情內傷、飲食過度而造成正氣內虛、因虛而致淤;患者的患處在腿部,可以將病機歸結為氣滯血凝、淤阻經(jīng)絡[3]。中醫(yī)著作《素問·調經(jīng)論篇》中提出“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wèi)”;清代王清任也曾提出“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能使周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證實氣虛是導致下肢靜脈曲張的最終發(fā)病機制,因此,治療的關鍵是要補氣行氣、活血化淤。
八珍湯的來源是明代《正體類要》。八珍湯具有補氣行氣、養(yǎng)血活血的功效,治療氣血虧虛、血行不暢的患者效果較佳[4]。八珍湯處方中的人參、熟地黃具有益氣養(yǎng)血的作用;當歸具有養(yǎng)血活血的作用;白芍具有養(yǎng)血和營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炙甘草具有和中益氣的作用;茯苓、白術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表明,八珍湯處方中的藥物成分富含大量益于人體的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還原糖、磷脂、維生素、葉酸、甘草酸、芍藥苷等活性成分。而藥理研究也證實八珍湯可以對大白鼠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可以促進血小板的解聚。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在手術之后給予觀察組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7d之后,觀察組患者患肢疼痛、腫脹減輕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杜桂芹,程欣弘,常曼麗,等.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血流變及血脂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2,8(2):274-275.
[2]邴守麗,邴守蘭,何祥民,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現(xiàn)狀與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3,15(5):194-195.
[3]徐彩華,李廷忠.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19例〔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4(9):241-242.
[4]李建軍,熊治儒.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56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1,5(6):158-159.
(編輯楊陽)
收稿日期2015-01-14
中圖分類號:R54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1-14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