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反饋理論對肺癌圍術期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及生存狀態(tài)的改善
杜艷
(遼寧省錦州市第二醫(yī)院 護理部, 遼寧 錦州, 121001)
關鍵詞:肺癌圍術期; 質量反饋理論; 臨床指標; 生存狀態(tài)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肺部原發(fā)性腫瘤,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呈明顯的遞增趨勢。肺癌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咯血等臨床癥狀,晚期患者出現(xiàn)體質量明顯下降、消瘦、惡病質等,臨床上對肺癌患者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1-2]。加強圍術期的護理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并可對術后恢復及并發(fā)癥的預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多數(shù)研究顯示,整個圍術期護理干預對患者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且護理模式的選擇是有效護理的關鍵。目前,護理模式的選取在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中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質量反饋倫理是一種不斷總結和完善護理細節(jié)及程序的模式,可形成有效的護理改善模式[3]。本研究在質量反饋理論的指導下對肺癌圍術期患者施行護理干預,旨在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及生存狀態(tài),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將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肺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常規(guī)模式下進行護理);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質量反饋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護理干預)。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經胸部CT、其他影像學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為肺癌,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臨床表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陣發(fā)性胸痛、咳嗽、咳痰、痰中帶血或咯血等臨床癥狀。排除嚴重心、肺、腎疾病者,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4]。對照組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46~75歲,平均(61.6±4.8)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病程(1.2±0.3)年;術后病理證實肺癌類型為: 37例鱗狀細胞癌, 6例腺癌, 4例未分化小細胞癌,3例其他類型。觀察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48~76歲,平均(63.3±5.2)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病程(1.5±0.4)年;術后病理證實肺癌類型為: 36例鱗狀細胞癌,7例腺癌,3例未分化小細胞癌, 4例其他類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接受研究。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肺癌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模式下進行護理,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術后護理,術前護理包括環(huán)境準備、呼吸道準備、營養(yǎng)準備、心理護理等,術后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輸液護理、術后切口及引流管護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圍術期在質量反饋理論的指導下行護理干預,護理前綜合評估患者的自身實際情況及疾病情況,根據(jù)評估結果制定適合患者的護理計劃。圍術期間護理的基本項目與常規(guī)護理一致,但不斷對護理措施執(zhí)行的過程及步驟方面進行改進,總結并分析每項護理措施實施后的效果、經驗及不足,并根據(jù)總結的結果制定下一步的護理細節(jié)及程序,以此進行循環(huán)往復,不斷改善護理模式。針對護理期間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并根據(jù)上述的循環(huán)護理改進方法制定護理措施,從而形成一個以良性的質量改進為特點的護理程序,使每個患者得到個性化的護理干預。
比較2組患者術后的一般情況,如排痰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分別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5]對患者術前術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颊呱钯|量采取生活質量調查表進行評價[6], 量表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4個維度。同時比較2組患者術后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痰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組患者術后SAS、SDS評分較術前均明顯降低,組內比較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5 d、術后10 d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s)
與本組術前比較, *P<0.05; 與本組術后5 d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肺癌的病死率目前居癌癥首位,多見于60歲以上的患者,且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手術治療仍為其有效的治療手段。老年肺癌患者的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明顯減退,多數(shù)伴有心血管及肺部疾病,致使圍術期存在較大的風險,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較多[7-8]。除了患者本身疾病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影響外,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及手術切除造成的創(chuàng)傷均會對患者的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故圍術期對患者實施及時正確的護理措施應引起重視。多數(shù)研究顯示,老年肺癌患者圍術期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可提高手術成功率,順利完成手術,還能提高生存率,改善術后的生活質量[9-10]。大量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圍術期不同護理模式對患者手術治療的影響差異不同,因此,在圍術期實施護理措施時應注意護理方法及指導理念的選擇。以往對肺癌圍術期患者的護理是在常規(guī)指導下完成的,但國內外較多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在肺癌患者圍術期的效果不佳。
隨著護理模式的改進與臨床實踐,質量反饋理論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臨床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質量反饋理論是一種總結分析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斷進行發(fā)揚和改進的模式,通過不斷對護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改進,以循環(huán)往復的方式進行不斷地改善,形成不斷循環(huán)的質量改善體系,以使護理過程中的護理質量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質量反饋理論應用于肺癌圍術期患者的護理實施過程
中,可不斷完善護理細節(jié),使針對患者突出表現(xiàn)實行的護理措施也得到不斷的改善,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實施的護理也可在此循環(huán)改善模式下得到不斷的完善,使每個患者均享受到個性化的護理[11]。本研究針對肺癌圍術期患者采取質量反饋理論指導下行護理干預,全面觀察了其護理效果及對患者臨床指標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并將其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比較。從本研究結果可知,質量反饋理論組患者術后排痰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且質量反饋理論組患者術后SAS、SDS評分較常規(guī)護理模式改善明顯,以上結果表明,質量反饋理論指導下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并對患者術后的不良情緒也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顯示,質量反饋理論組患者術后1個月后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四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較高,表明質量反饋理論在患者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情況方面具有很好的價值,且廣為患者接受。本研究結果與黃鳳萍等[12]研究結果較為相似,均證實質量反饋理論對患者的臨床指標及生存狀態(tài)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任小萍. 肺癌患者圍術期提高生活質量的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0, 14(22): 5.
[2]李艷華, 張國晶. 老年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21): 297.
[3]杜敏. 36例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J].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26): 74.
[4]李春榮, 曹桂平. 高齡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34): 655.
[5]王麗曉. 高齡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J]. 臨床合理用藥, 2011, 4(9B): 52.
[6]周紅, 王靖. 持續(xù)質量改進在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08, 27(3): 270.
[7]鄧松英. 質量反饋在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中的實效性[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10): 87.
[8]Varela G, Ballesteros 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rophylactic respiratory physiotherapy in pulmonary lobectom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6, 29(2): 216.
[9]Spichiger E, Miller Fnihlich C, Denhaerync K, et al. Prevalence of symp-toms, with a focus on fatigue, and changes of symptoms over three months in outpatiellls receiving cancer chemotherapy[J]. Swiss Med Wkly, 2011, 8(141): 13303.
[10]Fluttert F, van Meijel B, Nijman H, et al. Detached concern of forensic mental health nurses in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with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arly recognition method related to detached concern[J]. Arch Psychiatr Nurs, 2010, 24(4): 266.
[11]段隆芳, 崔莉敏. 循環(huán)質量反饋模式在精神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海南醫(yī)學, 2012, 23(18): 139.
[12]黃風萍. 質量反饋理論應用于肺癌圍術期患者的護理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9): 39.
收稿日期:2014-09-10
中圖分類號:R 473.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04-112-02DOI: 10.7619/jcmp.20150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