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茹
釋“摧藏”
□姜月茹
本文質(zhì)疑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孔雀東南飛并序》一文對“摧藏”的注釋,分析了不同時期文獻材料中該詞的用法,提出了教材的注釋不應(yīng)該用通假說,“藏”通“臟”,摧折心肝,而應(yīng)該解釋為“形容聲音哀婉”。
摧藏;注釋;義項
一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試驗教科書(必修2)中《孔雀東南飛并序》一課,對于詩句“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一句的注釋為:還沒到二三里地,人傷心,馬也哀鳴。摧藏,摧折心肝,傷心。藏,就是“臟”,臟腑。一說,摧藏就是“凄愴”。筆者認為該注釋有待商榷。
辭書和文獻資料對“摧藏”的釋義,主要是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稘h語大詞典》中對“摧藏”一詞的釋義:一摧傷,挫傷;二收斂,隱藏;三極度傷心。1979年版《辭源》收進了“摧藏”一詞。把《辭源》的解釋和各家注說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摧傷,挫傷;二極度悲哀;三“摧藏”為“凄愴”的假借字;四“藏”同“臟”,“摧藏”即“摧挫腑臟”,現(xiàn)在通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注釋取通假說。
學(xué)界對于該詞的探討,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王繼如(1982)對摧藏的釋義,他在文中指出該詞本義是奏樂時的抑按動作,引申為“人抑挫之貌”和“強烈的抑按動作”這兩個意義。仇志群(1989)對該詞進行了補釋,補充了更多的材料,還提出了摧藏由抑按動作到形容樂音或其他聲音,這種引申發(fā)展同“掩抑”一詞的情況極為相似。筆者基本贊同仇志群的分析,并且補充了更多的材料,利用了中國古籍庫中的文獻資料,得出了該詞的義項:一收斂,掩藏;二摧傷,挫傷;三抑按的動作,可以特指奏樂時抑按的動作。引申為形容聲音的哀婉,而引發(fā)人的情感上的極度傷心。
二
教材中將“藏”釋義為通假字,通“臟”,即“摧臟”。在文獻中并沒有找到其他的用例和相關(guān)的注釋,但“藏”確有通假用法,如:
⑴莽使太醫(y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dǎo)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
(《漢書·王莽傳》)
⑵以心如丸卵,為體內(nèi)藏;眸子如豆,為身光明。但是以上用例只是在明確表示臟器時,才通“臟”,如上述所舉“五藏”、“內(nèi)藏”??梢娡僬f并不能成立。另外筆者發(fā)現(xiàn),有“摧心”一詞,摧讀cuò,形容極度傷心。如晉代潘岳《寡婦賦》:“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而摧心。”就是說當時有表達極度傷心義的詞語,可以不用通假的方法。
(《論衡·別通》)
我們可以將“摧藏”一詞理解為一個雙聲的連綿詞,其中“摧”在《廣韻》中為“昨回切,從母灰韻,平聲”,而“藏”為“昨郎切,從母唐韻,平聲”,二者的聲母相同。這種用法和輾轉(zhuǎn)、仿佛用法一樣,兩個語素合在一起表義,分開時不表義。
三
筆者查閱了中國古籍全庫的相關(guān)語料,在古代的文獻中,“摧藏”一詞(排除重復(fù)的例子和一處因脫字不明的用例)共出現(xiàn)43個用例。這個統(tǒng)計不甚全面,但是能大致反映“摧藏”的用法。如下表:
釋義次數(shù)收斂,掩藏10摧傷,挫傷(多指身體)1抑按的動作3奏樂時抑按的動作5引申為形容音樂哀婉9極度傷心、頹喪的樣子15
根據(jù)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說明“摧藏”用作形容詞時候更多,其次是動詞。再根據(jù)這幾個義項的相互關(guān)系,筆者推測,“摧藏”一詞從來源講,應(yīng)該指抑按的動作,特指奏樂的動作,但是這些彈撥出的音樂大多哀婉、低沉,所以“摧藏”有了形容音樂哀婉的意思,進而引申出極度傷心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個詞有三個基本義項,第一,收斂,掩藏;第二,摧傷;第三,抑按的動作,這里重點分析第三個義項。表示第三個義項時,多和音樂相關(guān),句子中會出現(xiàn)奏樂的場景或者曲目等等。
⑶抑揚案捻,拰搦摧藏。
(嚴可均《全三國文·卷四十·魏四十》)
⑷掩抑摧藏張女彈,殷勤促柱。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雜曲歌辭十》)
⑸摧藏千里態(tài),掩抑幾重悲。
(徐堅《初學(xué)記·卷十六·樂部下》)
⑹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抵掌反復(fù),抑按藏摧。
(蔡邕《琴賦》)
從例⑶來看,抑捻等是明顯的彈撥動作,而例⑷主要描寫的也是張女彈奏樂器的動作,例⑸的“摧藏”很明顯是個動詞,描繪了演奏的場景。例⑹的“藏摧”同“摧藏”。
這個詞慢慢發(fā)展,又引申出形容音樂的哀婉。
在表示樂曲中的例子,很難區(qū)分是動作還是對音樂的描述,但是可以通過語境進行分析。如:
⑺引唱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
(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
⑻云消巫嶺,雨散高塘。新聲掩抑,妙曲摧藏。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⑼琴清流楚激弦商,奏曲發(fā)聲悲摧藏;音和詠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
(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十七·寶器部》)
⑽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徐堅《初學(xué)記·卷三十·鳥部》)
⑾感白鶴一群自天而下。遙曳翻翔摧藏哀唳。
(道宣撰《大藏經(jīng)·史傳部·續(xù)高僧傳(11-20/30卷)》)
以上的例子中,例⑺根據(jù)詩文的對舉,“悲傷”和“摧藏”同義,⑻例中“摧藏”和“掩抑”同現(xiàn),《漢語大詞典》中對“掩抑”一詞的釋義是形容聲音低沉,此詞條還收錄了清代吳偉業(yè)的《王郎曲》:“摧藏掩抑未分明,拍數(shù)移來發(fā)曼聲?!边@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詞義。例⑼前兩句都應(yīng)該是對琴聲的描述,后兩句是抒發(fā)情感。例⑽、⑾都是描寫鳥鳴的。所以以上的例子都應(yīng)該理解為對聲音的描述。
另外,“摧藏”還可以寫作“藏摧”,意思是一樣的。晉代陶潛的《閑情賦》:“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閑和,終寥亮而藏摧。”逯欽立的校注:“藏摧,摧藏,悽愴?!薄按莶亍敝^凄愴;悲傷。筆者認為此處的摧藏也應(yīng)該理解為聲音的哀婉而心傷,而不是單純形容悲傷,因為文中描述的是笛音。
通過對“摧藏”一詞的用例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表示傷心義時,描寫的主體多是人,而且多為頹喪、不得志而抑郁的狀態(tài)。這里就是引申出的意思,和聲音無關(guān)了。例子如下:
⒃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cè)。
(《劉琨詩選·扶風(fēng)歌》)
⒄仙宮兩無從,人間久摧藏。范蠡說句踐,屈平去懷王。
(《李太白全集·卷十三·詩歌三十六首》)
⒅摧藏羊曇骨,放浪李白魂。亦已同山丘,緬懷蒔蘭蓀。
(《王安石詩全集·謝公墩之二》)
最后,結(jié)合《孔雀東南飛》的上下文意,前文“未至二三里”后文“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識馬聲”緊承“馬悲哀”說明,馬發(fā)出了嘶鳴,“摧藏”一詞應(yīng)該是形容馬嘶鳴的聲音,是哀婉的,讓人感覺到悲涼。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有一個用例和本文的語境很相像,歐陽修在《文忠集·卷六·居士集》中的句子:北風(fēng)吹沙千里黃,馬行確犖悲摧藏。用“摧藏”一詞來形容馬行走在崎嶇的道路上發(fā)出的哀鳴聲。可見,用該詞來形容聲音的哀婉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教材中的注釋是有待商榷的,“藏”的通假說是不成立的,單純理解為極度傷心,又不太符合其一般的用法,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摧藏”一詞釋義為“形容聲音哀婉”,更符合情境和一般用法。
[1]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1997年版。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清]吳兆宜撰:《玉臺新詠箋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仇志群:《“摧藏”補釋》,《聊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9年第4期。
[5]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王繼如:《釋“摧藏”》,《辭書研究》1982年第5期。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字學(xué)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zé)編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