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英
(黑龍江省林口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57699)
?
豬巨細胞病毒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艾 英
(黑龍江省林口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57699)
豬巨細胞病毒(PCMV)感染又稱包涵體鼻炎,在易感的種豬中可引起母體胚胎和仔豬發(fā)育不良、鼻炎和肺炎以及增重緩慢等臨診癥狀,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在飼養(yǎng)管理良好的豬群中,也可引起本病的地方性流行,給豬群的健康生長造成影響。
病毒主要存在于鼻腔黏膜、眼結膜、喉頭黏膜、肺泡。增殖的部位有肺和脾臟。在肺臟中繁殖:首先損傷的是巨噬細胞,巨噬細胞首先是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又是肺部保護肺的具有免疫功能的唯一的細胞。在脾臟中增殖:脾臟腫脹是正常的3~4倍,免疫功能已經完全消失,脾臟是免疫器官,本身被感染被侵害,而且是病毒主要克隆、增殖生長地點。該病毒的傳播途徑通過呼吸道鼻黏膜、淚腺定植感染,臨床上表現(xiàn)出鼻炎滲出物和淚斑。
皰疹病毒在全世界幾乎所有豬群,至少在大多數(shù)豬群當中都有存在,但多為亞臨床感染,少見發(fā)病。這種病毒引起的鼻炎很少見,主要發(fā)生于新生仔豬中,幾乎在新生仔豬全身組織中都有存在,與導致萎縮性鼻炎的細菌沒有直接關系。病毒通過鼻、眼分泌物、尿和分娩出的液體傳播。也可由公豬通過精液傳播,并可透過胎盤傳給仔豬。養(yǎng)殖場環(huán)境條件差、溫度波動過大易引發(fā)。灰塵、連續(xù)生產、不空舍消毒均可進行傳播。陰雨、潮濕、有風的條件下,有利于病毒的傳播。母豬感染此病毒常發(fā)生在圍產期或產后,公豬呈亞臨床的感染。隱性感染可被激活。
形態(tài)結構:皰疹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科,β皰疹病毒亞科、巨細胞病毒屬的成員。皰疹病毒在形態(tài)上屬于典型的皰疹病毒,中央為電子致密的芯髓,芯髓常為卵圓形、也有長方形到啞鈴狀,其直徑為45~70 nm。在芯髓外圍為正十二面體核衣殼,其直徑約80~100 nm,最外圍為囊膜,多為單層,偶爾也有雙層,有囊膜的病毒顆粒直徑為120~150 nm。核衣殼與囊膜之間似乎有一圈半透明帶包圍著電子致密外套相分隔。感染病毒后的細胞體積極度增大,可達正常細胞的6倍,線粒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也出現(xiàn)腫脹,超薄切片可見巨大的核內包涵體,常呈結晶體樣排列。在病毒復制后期的細胞裂解過程中,在細胞漿中也可看到晶體樣排列的病毒。與所見到的其他皰疹病毒中一樣,也常見到沒有芯髓或無囊膜僅有核衣殼的病毒粒子。
病毒培養(yǎng):皰疹病毒在體外增殖有一定難度,用豬的腎或睪丸原代細胞、末梢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及豬腎細胞系培養(yǎng),均不能增殖,但直接用已感染病毒的豬腎或睪丸,作細胞帶毒培養(yǎng),病毒則可充分增殖,并出現(xiàn)細胞病變。在原代細胞中只有3~5周齡仔豬的肺泡巨噬細胞最適宜于病毒的首次分離和連續(xù)傳代。PCMV在豬肺泡巨噬細胞培養(yǎng)物上增殖很慢,接種后3~14天才可見巨細胞形成和核內包涵體,偶爾還可見細胞漿內包涵體,但其大小比核內包涵體要小。在接種11~14天后,PCMV的最高滴度可達5.5TCID50/mL。
在新生仔豬中會導致鼻炎,嚴重情況可發(fā)生鼻腔出血。如果豬場中PCMV已轉為地方性,則只會在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當中引起一些輕微噴嚏,不會導致其他癥狀。體溫可能升高。母豬僅在妊娠后期且第一次接觸這種病毒時表現(xiàn)臨床癥狀, 即胚胎死亡、木乃伊胎、死產、弱仔,體溫輕微升高,食欲下降,鼻腔出血。臨床肉眼觀察,病變不明顯,少數(shù)病豬可見到鼻炎和腸胃炎的變化,但無診斷價值。
暴發(fā)本病的豬場,采用抗生素藥物防治以防繼發(fā)感染,控制病情蔓延。本病的流行通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本病地方性流行對豬群并不構成嚴重問題,但在引進新豬時對豬場有很大的威脅,原因是不僅刺激原豬群中有循環(huán)抗體情況下的潛伏感染重新活躍,而且還會引起新引進的易感染豬初次感染,故應不從疫區(qū)引種,并在引進種豬時,進行血清學檢查,以防帶來新的傳染源或帶病毒的豬。
有報道,部分中藥對巨細胞病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可通過增強自身免疫力來達到治療和預防本病的目的:如黃藍顆粒(黃芪、板藍根、貫眾)、熱毒清(金銀花、魚腥草、大青葉、蒲公英)、口服抗病毒合劑(大青葉、板藍根、連翹、蒲公英、地丁、茵陳、梔子、野菊花、黃芩)、金葉敗毒顆粒(含大青葉、金銀花、蒲公英、魚腥草)等,主要通過抗病毒及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實現(xiàn)巨細胞病毒病的治療,結果顯示,其抗體陽性率轉陰率可達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