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治云
(河北省石家莊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050000)
?
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與防治
武治云
(河北省石家莊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050000)
雞傳染性貧血病(CIA)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IAV)引起雛雞的以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全身性淋巴組織萎縮為特征的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經(jīng)常合并、繼發(fā)和加重病毒、細菌和真菌性感染,危害很大。根據(jù)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在我國雞群中的感染率約40%~70%。
雞是傳染性貧血病毒的唯一宿主。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自然感染常見于2~4周齡的雛雞,不同品種的雛雞都可感染發(fā)病。隨著日齡的增加,雞對該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肉雞比蛋雞易感,公雞比母雞易感。有母源抗體的雞也可感染,但不出現(xiàn)臨診癥狀。在火雞或鴨血中檢測不到CIAV抗體,用高劑量的病毒接種1日齡雛火雞,對感染有抵抗力,并且不產(chǎn)生抗CIAV抗體。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可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經(jīng)孵化的雞蛋進行垂直傳播認為是本病的最重要的傳播途徑。由感染公雞的精液也可造成雞胚的感染。實驗感染母雞,在感染后8~14天可經(jīng)卵傳播,在野外雞群垂直傳播可能出現(xiàn)在感染后的3~6周。水平傳播可通過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徑引起。發(fā)病康復雞可產(chǎn)生中和抗體。
本病的唯一特征性癥狀是貧血。一般在感染后10天發(fā)病,14~16天達到高峰。病雞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虛弱,行動遲緩,羽毛松亂,喙、肉髯、面部皮膚和可視黏膜蒼白,生長不良,體重下降;臨死前還可見腹瀉。血液稀薄如水,紅細胞壓積值降到20%以下(正常值在30%以上,降到27%以下便為貧血),紅細胞數(shù)低于200萬個/mm3,白細胞數(shù)低于5000個,血小板值低于27%。在病的嚴重時期,還可見到紅細胞的異常變化。發(fā)病雞的死亡率不一致,受到病毒、細菌、宿主和環(huán)境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實驗感染的死亡率不超過30%,無并發(fā)癥的雞傳染性貧血患雞,特別是由水平感染引起的,不會引起高死亡率。如有繼發(fā)感染,可加重病情,死亡增多。感染后20~28天存活的雞可逐漸恢復正常。
病雞貧血,消瘦,肌肉與內(nèi)臟器官蒼白、貧血;肝臟和腎臟腫大,褪色,或淡黃色,血液稀薄,凝血時間延長。骨髓萎縮是在病雞所見到的最特征性病變,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色、淡黃色或粉紅色。在有些病例,骨髓的顏色呈暗紅色,組織學檢查可見明顯的病變。胸腺萎縮是最常見的病變,呈深紅褐色,可能導致其完全退化,隨著病雞的生長,抵抗力的提高,胸腺萎縮比骨髓病變更容易觀察到。法氏囊萎縮不很明顯,有的病例法氏囊體積縮小,許多病例法氏囊的外壁呈半透明狀態(tài),以至于可見到內(nèi)部的皺襞。有時可見到腺胃黏膜出血和皮下與肌肉出血。若繼發(fā)細菌感染,可見到壞疽性皮炎,肝臟腫大呈斑駁狀以及其他組織的病變。
現(xiàn)場診斷:本病主要發(fā)生于雞,2~3周齡的雞最易感,日齡增大對本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日齡越小發(fā)病和死亡越嚴重。剖檢病變以貧血為主要特征,可見貧血變化,胸腺萎縮,骨髓萎縮,呈脂肪色。病雞的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均顯著減少,紅細胞壓積值在20%以下。
病毒分離:肝臟含有高滴度的CIAV,是分離病毒的最好材料,可將肝臟制成勻漿,離心取上清液,加熱70℃ 5min或用氯仿處理以去除或滅活可能的污染物,用于雛雞、雞胚或細胞培養(yǎng)接種。①接種雛雞:用肝臟病料1:10稀釋肌肉或腹腔接種1日齡SPF雛雞,每只0.1mL,觀察典型癥狀和病理變化。②接種雞胚:用肝臟病料卵黃囊接種4~5日齡雞胚,無雞胚病變,孵出小雞發(fā)生貧血和死亡。③接種細胞培養(yǎng)物:用病料接種MDCC-MSB1細胞,每隔2~4天進行病毒繼代培養(yǎng),經(jīng)1~6次繼代培養(yǎng)后出現(xiàn)細胞病變,表明有CIAV感染。
血清學診斷可用血清中和試驗(VN)、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感染雞血清中的抗體。可用免疫熒光抗體或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DNA探針、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雞組織或細胞培養(yǎng)物中的病毒。
目前國外有兩種商品活疫苗,一是由雞胚生產(chǎn)的有毒力的CIAV活疫苗,可通過飲水途徑免疫,對種雞在13~15周齡進行免疫接種,可有效地防止子代發(fā)病,本疫苗不能在產(chǎn)蛋前3~4周進行免疫接種,以防止通過種蛋傳播病毒。二是減毒的CIAV活疫苗,可通過肌肉、皮下或翅膀?qū)ΨN雞進行接種,十分有效。如果后備種雞群血清學呈陽性反應,則不宜進行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