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經濟研究院 南京 210003
日本小麥和大麥政策簡介
朱行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經濟研究院 南京 210003
日本種植小麥和大麥的歷史已經有數百年。目前,日本約有10多萬戶農民種植小麥或大麥,其產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過去30年里,日本小麥和大麥食用消費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人均每年小麥面粉消費量約為32 kg;以未加工小麥計算,全國每年小麥消費量超過500萬t。大麥主要用于生產各種食品和飲料,每年用于釀造啤酒的大麥消費量超過100萬t。每年用于生產飼料的大麥和小麥分別約為130萬t和30萬t。
日本國內小麥和大麥消費主要依靠進口。日本是世界上5個最大的小麥進口市場之一和3個最大的大麥進口市場之一。同時,日本還通過對40萬t進口小麥進行加工,向香港及其它市場出口小麥面粉。
政府對市場的積極干預(主要體現(xiàn)在生產補貼和進口控制方面),導致日本國內價格大大高于世界市場價格。政府每年用于小麥和大麥生產和銷售計劃的財政支出超過8億美元。日本國產小麥的價格每噸高達1000美元以上,但是其質量卻不如價格低廉的進口小麥。根據美國農業(yè)部的預測,如果日本放棄對國內小麥和大麥的支持,小麥進口將增加85萬t,大麥進口將增加20萬t。
日本政府自1987年以來逐步減少補貼額,并且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對其小麥和大麥補貼政策進行了調整,但是其對農民提供生產補貼的做法基本不變。過去40年里,日本政府一直控制著小麥和大麥的進口,然后以極高價格轉售給面粉加工商和其他食品加工商,并且將通過進口和轉售所獲取的利潤用于補貼國內小麥和大麥生產。
1)“收入穩(wěn)定基金(ISF)”
日本政府于1998年出臺了新的小麥和大麥生產補貼政策,即“收入穩(wěn)定基金(ISF)”,并于2000年開始正式實施。新政策的目的是鼓勵國內企業(yè)培育出更好的新品種,以提高國產小麥和大麥的質量。新政策改變了以前由農林水產省糧食管理局直接收購國產小麥和大麥的傳統(tǒng)做法,而允許私營企業(yè)進行收購。在農民向私營企業(yè)銷售小麥和大麥而獲得收入的同時,政府還根據二級質量以上(含二級)的食用小麥和大麥情況向農民提供收入穩(wěn)定補貼。
農林水產省目前雖然不再參與收購國產小麥和大麥,但是依然每年公布國產小麥和大麥的收購和轉售價格。小麥收購價約為140日元/kg,轉售價則約為40日元/kg。由于轉售價總是大大低于收購價,因此政府“收入穩(wěn)定基金”補貼數額巨大,實際上成為這些糧食生產農民的最大收入來源。“收入穩(wěn)定基金”的資金來源,一是糧食管理局通過進口糧食和轉售進口糧食所獲取的利潤,二是政府稅收?!笆杖敕€(wěn)定基金”補貼標準約為106日元/kg小麥,約94%的國產小麥(即77.9萬t)得到補貼,總補貼額達到830億日元;50%的國產大麥獲得這種補貼,總補貼額達到100億日元。此外,日本政府還對飼用大麥的生產提供補貼。
2)水稻改種計劃
為了限制大米生產過剩,日本政府從1971年開始實施旨在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而增加小麥、大麥或大豆種植面積的“生產調整促進計劃”。根據該計劃,政府對放棄水稻而改種其它作物(例如小麥、大麥或
者大豆)的農民提供補貼,補貼額每年修改一次。據有關資料顯示,2002年和2003年,政府按照4~8.3萬日元/1 000 m2的標準對放棄水稻而改種小麥和大麥的農民提供補貼。期間日本共有11.5萬hm2水稻田改種小麥,政府提供的鼓勵性補貼則為460~960億日元。因此,放棄水稻而改種小麥的農民的收入來源包括3個部分:一是向私營企業(yè)出售小麥,二是“收入穩(wěn)定基金”補貼,三是“生產調整促進計劃”補貼。大麥改種補貼與小麥改種補貼相同,這期間稻田改種大麥面積約為5.8萬hm2,政府提供的鼓勵性補貼為230~480億日元。大麥收購價和“收入穩(wěn)定基金”補貼的總數為125日元/kg,再加上鼓勵性補貼,大麥種植農民的實際收入為246~377日元/kg。
3)保險
日本小麥和大麥生產保險體系由當地(即當地市)、縣和國家三級保險協(xié)會組成。通常情況下,當地保險機構利用農民和國家政府共同繳納的保險費對受損農民提供賠償。如果當地資金不夠賠償,縣級和國家級保險機構則補充賠償,必要時甚至由國家財政進行補充賠償。
小麥和大麥種植面積超過0.5~1 hm2的農民都必須參加保險,從而在遭受天氣、火災、植物疾病、害蟲、鳥或其它動物所造成的單產損失(不包括由于自身疏忽而造成的單產損失)以及由上述因素所造成的糧食質量退化之時得到保險賠償。日本政府至少承擔50%的保險費,在某些情況下則承擔55%的保險費,剩余部分由農民承擔。
日本政府還承擔當地、縣和國家三級保險機構的辦公費用。日本83%的小麥和大麥種植面積參加了保險,政府對小麥和大麥保險費的補貼約為60億日元。
4)擴大農場生產規(guī)模
為了擴大種植小麥和大麥以及其它作物的農場規(guī)模,日本政府對水田和旱地的重新組合提供補貼,并且鼓勵成立合作社和農業(yè)管理公司。2002年,日本單個農場面積平均為0.67 hm2,而農業(yè)管理公司平均面積則達到5 hm2;與單個農場相比,農業(yè)管理公司種植小麥的成本要低18%以上。
5)擴大小麥加工規(guī)模
日本政府雖然不提供旨在擴大小麥加工規(guī)模的補貼,但是日本面粉加工促進協(xié)會卻對倒閉的面粉加工商提供補貼,這些補貼資金來自各個面粉加工商根據其生產規(guī)模情況所繳納的會費。過去10年期間,日本面粉加工廠從150個下降至110個。
6)儲備
日本政府保持小麥和大麥國家安全儲備。全國磨粉小麥儲備目標是足夠2.6個月的國內消費(即約120萬t),其中政府保持2.3個月的儲備,其余部分由私營企業(yè)儲備。日本“飼料供應穩(wěn)定組織”(一個準政府組織)負責保持40萬t飼用大麥應急儲備和80萬t飼用玉米和高粱。
1)關稅稅率配額和國家貿易控制
日本農林水產省糧食管理局每年根據國內生產、消費等預測情況,確定對小麥及其多數產品(包括小麥面粉)、大麥及其部分產品、以及大麥麥芽的進口稅率配額。糧食管理局負責按照稅率配額進口小麥和大麥及其產品,經過農林水產省批準的私營企業(yè)則可以按照稅率配額進口大麥麥芽。所有的私營企業(yè)都可以超出稅率配額進口上述產品。進口的小麥和大麥主要用于小麥面粉加工、飼料生產和釀造當地傳統(tǒng)酒。
稅率配額內的未加工小麥和大麥的進口關稅為零,小麥產品的進口關稅為25%,大麥產品的進口關稅為20%~25%。因此,日本按照稅率配額進口的未加工小麥和大麥實際上占據著絕大多數比例,而經過加工的小麥和大麥產品僅占極小比例。
為了杜絕超配額進口,配額之外的未加工小麥進口關稅為55日元/kg,配額之外的小麥產品進口關稅為85~134日元/kg。配額之外的未加工大麥進口關稅為39日元/kg,配額之外的大麥產品進口關稅為21.3~111日元/kg。
2)政府提價
為了嚴控進口,糧食管理局對其按照稅率配額進口的食用小麥和大麥進行提價,然后轉售給國內私營企業(yè)。在2001~2003年間,糧食管理局對進口小麥的實際提價為21.3~22.3日元/kg。私營企業(yè)如果向糧食管理局申請配額內進口小麥產品,必須支付25%的進口關稅和99.6日元/kg的提價。
1999年,日本開始對飼用小麥和大麥進口實施
“同時買賣(SBS)”拍賣制度。根據該制度,糧食管理局首先宣布飼用糧食進口量。參加拍賣的公司必須分別詳細說明出口公司收取的價格和進口公司在日本的轉售價格。糧食管理局則從這些報價中選擇進口價和轉售價跨度最大的報價,將這種跨度作為政府提價,并且留取這部分利潤。政府對進口飼用小麥和大麥的實際提價基本上保持在約3000日元/t。為了鼓勵出口,政府對專門用于加工出口的進口小麥不提價。也就是說,面粉加工商如果出口同等數量的小麥面粉,就可以不受糧食管理局控制而按照世界價格自行進口小麥。糧食管理局將從提價獲取的資金收入投入小麥和大麥“收入穩(wěn)定基金”,該基金則根據產量情況對農民提供直接補貼。近年來,由于水稻轉種計劃導致小麥和大麥產量迅速增長,小麥和大麥“收入穩(wěn)定基金”難以支付足夠的補貼,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提供財政撥款來彌補不足。
綜上所述,日本農林水產省控制著糧食進口,因此對國內小麥和大麥價格具有幾乎全部控制權。農林水產省糧食管理局將進口小麥和大麥大幅提價后銷售給國內用戶,并將所獲得利潤用于補貼國產小麥和大麥的生產。因此,日本農民的收入很高,而小麥和大麥加工商的收購價格卻很高。面粉加工商則通過對其產品提高售價將高成本轉嫁給廣大消費者,其結果是日本的面粉銷售價比美國要高近2倍。最終承擔小麥和大麥及其產品高價格的是日本廣大消費者和納稅人。
TS 211.2,F(xiàn) 304.3,F(xiàn) 307.11
D
1674-5280(2015)05-0036-03
2015-06-26
朱行(1953—),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