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則太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陽明區(qū)樺林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157032)
雞副傷寒的發(fā)病原因與防治措施
吳則太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陽明區(qū)樺林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157032)
雞副傷寒是由雞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敗血性傳染病。各種日齡的雞均可發(fā)病,以產蛋雞最易感。本病會造成幼齡雞的高死亡率,成年雞慢性帶毒,難于根除,給養(yǎng)雞業(yè)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對該病的防制尤為重要。
可分為經卵巢的直接蛋內傳播和蛋殼污染并穿入蛋殼引起的經卵傳播。經卵巢的直接蛋內傳播可偶見于火雞,但蛋感染率低,雞很少見。至少有些副傷寒沙門氏菌可產生卵巢和腹膜局部感染,因此在蛋殼形成前污染蛋內容物。雖然蛋內感染率低,但有時可發(fā)生真正的蛋傳播。腸炎沙門氏菌偶爾可以經卵傳播,但不同菌株之間有差異。污染的蛋殼、羽絨毛、灰塵和其他孵化的碎屑都是孵化器內感染的來源。通過氣流的作用,孵化器中的沙門氏菌散布到整個孵化室中,并存活幾周到幾個月,感染隨后孵化的一批雞。在育雛器中禽副傷寒可通過吸入、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或直接采食病雛的糞便而迅速傳播。本病可從較大的無癥狀腸道帶菌雞直接傳播到幼齡雞,或通過靴鞋、飼料袋、運輸板條箱或育雛設置等污染物而傳播。
飼料是禽副傷寒沙門氏菌很常見且很重要的來源。飼料成分中的魚粉污染最為常見。從飼料中分離到的沙門氏菌血清型與從墊料和加工過的家禽胴體中分離到的存在顯著相關。顯然,減少飼料污染可以減少胴體污染。鼠類常帶菌,其排泄物可污染飼料和飲水。野禽也可傳播感染。家畜也可成為家禽的感染源。人類接觸造成感染與飼養(yǎng)員和人類排泄物有關。感染禽的糞便是成年禽中直接感染最常見的來源。墊料是幼齡雞直接傳播的主要來源,不僅可造成同一批雞的傳播,而且可傳給下一批雞。
雛雞患病的表現是全身感染,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與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引起的敗血癥相同。
急性暴發(fā)時,在孵化器內就已出現死亡,或在出殼后幾天內死亡,無明顯癥狀。這種情況通常是經蛋傳播或由于早期孵化器內有致病菌感染所致。大部分啄開或未啄開的蛋中含有死胚。幼齡雞感染該病的主要表現為:兩翼下垂,嗜眠呆立,羽毛松亂,垂頭閉眼,飲水量顯著增大,厭食甚至不食,下痢呈水瀉樣,肛門處黏有糞便。畏冷,在靠近熱源處扎堆擁擠。成年雞在通常情況下,不表現外部癥狀,急性暴發(fā)的情況也很少見。人工感染時,出現短期的急性疾病。表現為飲水增加、食欲不振、下痢和精神倦怠。大多數病例恢復迅速,死亡率較低,不超過10%,偶爾也可見到自然感染的急性暴發(fā)。
幼齡雞最急性暴發(fā)可能沒有病變。病程稍長表現為脫水、卵黃凝固,肝臟與脾臟充血,并有出血條紋或點狀壞死灶,腎充血、心包炎并伴有黏連等。
成年雞表現為出血性或壞死性腸炎,肝臟和腎臟充血腫大。接近成熟的后備母雞或成年母雞以輸卵管的壞死性和增生性病變、卵巢的化膿性和壞死性病變?yōu)樘卣?,常發(fā)展為廣泛的腹膜炎。成年禽的關節(jié)炎也很常見。成年雞的副傷寒慢性帶菌者剖檢時可見消瘦,腸道壞死潰瘍,肝、脾和腎腫大,心臟有結節(jié)。慢性感染的成年雞常無病變,腸道帶菌者尤其明顯。
根據臨診癥狀、剖檢變化,結合病史分析可作出大致診斷,作為制定早期治療或控制措施的基礎。
做好種雞群和孵化場的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健康的種雞群,在選購種雞時要注意保證無副傷寒感染;孵化前對種蛋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進行熏蒸消毒,將清潔群的種蛋和感染群的種蛋分開,被糞便污染和產于地面的蛋都不得和種蛋接觸。做好孵化場內的一般衛(wèi)生措施,每次出雛后對各種器械進行徹底清理和消毒。應防止雛雞與成年雞、半成年雞接觸,其他無關人員也不應進入育雛室,進入雞舍的人員應穿戴消毒過的衣物和鞋子,避免把外界感染源帶進育雛區(qū)。為避免糞便污染飼料槽和飲水器,應經常對其清洗和消毒,地面也要經常清洗,并用福爾馬林進行消毒。另外,由于飼料成分中的沙門氏菌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大多數飼料廠的粉末料都有沙門氏菌污染,種雞群應使用不含動物副產品或含已知無沙門氏菌副產品的顆粒料。
由于經蛋傳播和水平傳播都可導致雞副傷寒的發(fā)作,而且該病的病原體血清型很多,所以該病的防制難于雞白痢和雞傷寒。藥物治療可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控制該病的擴散,可選用磺胺類、抗生素和呋喃類藥物。在飼料中或飲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呋喃唑酮,連用1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