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肖惠算
海天佛國普陀山
□撰文/肖惠算
坐落在東海蓮花洋上的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同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齊名。它在國內(nèi)外,尤其是在東南亞各國佛教界和華僑中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吸引著眾多的游客。
在這個面積只有12.5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共有大小寺院80多所,目前開放的有20余所。前人曾說:“普陀山有室皆寺,有人皆僧?!边@種說法雖屬夸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普陀山作為佛教圣地的某些特點。明代徐如翰也曾為普陀作詩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p>
普陀山廟宇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為重點,它們布局別致,各有千秋。前山的普濟寺,背山臨池,水、橋、塔、林、梵宮融于一景。琉頂黃墻,莊嚴巍峨,是山上最大一寺院。普濟寺內(nèi)香火旺盛,前來梵香禮敬的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晨起,匆匆拜訪普濟寺,正遇寺內(nèi)僧人在做早課,齊聚大殿誦經(jīng)念佛,梵音渺渺,木魚聲起起伏伏,我沉浸在佛音之中,內(nèi)心格外寧靜,少了些浮躁之感。
后山的法雨寺,依山旁海,層層疊連。寺前有海會橋,青玉澗諸水繞流。寺內(nèi)著名的九龍殿,是清代時從南京明故宮拆遷而來。外觀金碧輝煌,殿內(nèi)宏制巧構(gòu),頂端穹窿成拱圓形,正中懸一大珠球,四周八根豎椽上八條昂首舞爪的蟠龍,圍著頂蓋正中蒼龍,九龍飛舞,爭搶珠球,栩栩如生,堪稱一絕。九龍殿可以說是普陀山龍文化的集大成者,系目前國內(nèi)寺院建筑中規(guī)模最高的一座佛殿,世稱“宏制巧構(gòu),甲于東南”,名聞天下。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騎山臨云,以幽深稱奇,遠遠望去,殿院隱現(xiàn)在叢林中,有云霧時,殿宇浮沉在云海中,仿若仙境。寺東有天燈塔,系普陀最高處,登高眺望,極目千里,海水如鏡,遠處漁帆點點,盡收眼底。寺的西面有一株普陀鵝耳櫪,全世界野生的普陀鵝耳櫪僅此一株,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及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其樹杈一律成雙,絕無錯生,當?shù)厝朔Q之為“夫妻樹”,是一對對情侶和夫妻拍照留影的好地方。
沿著香云路下山,遇見矗立路側(cè)的方形巨巖,巖面寫著“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據(jù)說出自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之手。每個字約1米見方,它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風(fēng)光的特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普陀山的代名詞。
普陀山氣候四季宜人,景色十分優(yōu)美,是避暑的好地方。前人曾把普陀山與杭州相比,“以山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兼海之勝,則推普陀。”這里四面環(huán)海,洪波浩渺,古剎琳宮,松柏蒼翠,巖奇洞幽,泉甘清洌。島上有各種古樟1000多棵,不少圍徑達6米。還有大銀杏、竹柏、羅漢松等珍貴樹木,一棵棵盤根錯節(jié),蒼勁挺拔。
普陀島上還多幽洞奇石,潮音洞、梵音洞、觀音洞都是聽潮的好地方。洞內(nèi)曲折通海,潮水驚拍,聽者悚然。清代紗渭所寫的《梵音洞》中就有“水石搏激無晝夜,不斷轟雷成古今”的句子。至于島上巖石,更是千姿百態(tài),為一般巖巒所罕見。島南的南天門,怪石聳立,門前碧海藍天,門內(nèi)群巖聳秀,石窟中有小徑可達巖頂。西天路上的磐陀石,高近3米,體積近40立方米,站立于山頂,狀如磐陀,頂部可坐幾十個人,底部有桌面大小呈錐形,人稱天下第一石。當?shù)厝藗髡f,這是當時觀世音菩薩說法時坐過的巨石。
島的四周多金色沙灘,島東有著名的金沙、百步沙、千步沙,均長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日光照耀,呈現(xiàn)金色。沙面寬坦柔軟,沙粒又細又均,澄黃金亮,漫步沙灘,腳不陷鞋不濕,好似走在厚厚的絨毯上,故有“黃如金屑軟如苔”的美稱。如今,這些沙灘上新添了海濱游泳場,每逢盛夏,成百上千的人在這里嬉水斗浪。
摘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