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宜
西江文脈
水殿皇朝
嚴佳宜
嶙峋窈窕系龍洲,
砥柱中流日夜浮。
帝影仙蹤隨逝水,
煙花美景在梧州。
此詩贊詠的是古梧州八景之一的系龍洲,“仙蹤”可覓。“帝影”指的是南明政權(quán)堅持抗清時間最長的皇帝——永歷帝朱由榔曾經(jīng)泊舟系龍洲,號曰“水殿”的史實。
一六四四年初夏,數(shù)艘樓船自桂林啟航,順流而下,兩岸峰巒峭拔險要,水流洶涌,陡灘重重,令人心驚肉跳。船上載的是明神宗第五子、桂王朱常瀛一家。
桂王的封地是湖南衡州府。一六四三年(崇禎十六年),大西軍張獻忠部進軍湖南,攻陷衡州,殺掉朱常瀛的長子、次子,朱常瀛帶著第三子朱由楥逃至永州,鎮(zhèn)守永州的衡永兵備使嚴起恒,熱情接待了桂王父子。朱常瀛的第四子朱由榔被大西軍俘獲,混入大西軍的明朝官吏出手相助,軍校焦璉帶兵在衡州巧計劫獄,救出朱由榔,扶其上馬。朱由榔受傷無法坐騎,焦璉背著他向西直奔永州。桂王見幼子死里逃生,喜出望外。湖廣巡按御史劉熙祚認為,永州并不安寧,派人護送桂王及家人離湖南往桂林。
朝廷親王抵達,廣西官員不敢怠慢。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郭封、總兵楊國威等立刻商議,一致認為理應(yīng)調(diào)度錢糧妥為安置,卻為安置地點問題大傷腦筋。難點是桂林有靖江藩王,兩百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政權(quán),把二十四個兒子、一個重孫分封各地,一三七0年(洪武三年),重孫朱守謙受封到桂林,王府設(shè)在“南天一柱”的獨秀峰下,此時已傳十四代,兩位王爺不便同城共居。經(jīng)反復商議,大家認為廣西只有梧州府適合安置桂王,因為三江總匯的梧州是繁華商埠,倉庫充實,容易支糧應(yīng)餉。于是,六月,桂王一行順水下梧州。
當時正值汛期,浪高船快?!皬V西下來灘復灘,三百六十長短灣……忽見蒼梧山上月,耳聞鶯語自闖關(guān)。”越來越近目的地,桂王仍對丟封地之事憂郁不樂,安仁王朱由楥患病呻吟,只有少不更事的永明王朱由榔每天步出船頭,與永明王妃同賞風景。
一天,艷陽高照,船過頂流灘,梧州在望,江面舟楫如梭,傳來悠揚的漁歌:
太陽公公天上走(咧——),
雞籠洲石山江面?。ò①担?。
山前有條圍帶水(咧——),
關(guān)鎖蒼梧十二洲(阿俚)。
永明王妃身材苗條,端莊穩(wěn)重,比朱由榔年長三歲,對弟弟般的丈夫既體貼又包容,她隨任廣州知府的父親王略長大,對近鄰梧州自不陌生,見丈夫迷茫的樣子,便詳細講解歌詞。朱由榔剛二十一歲,小男兒玩心重,聽見有雞籠洲這么個奇妙的去處,便叫嚷著要先睹為快。
雞籠洲,位于梧州府東七里的大江中,洲上孤峰卓立,林木蔥郁,每年洪水暴漲,雞籠洲從來不被淹沒,傳說因洲底由一雙寶鴨承負,故浮而不沉。本有兩峰相偎,后被海盜竊去母鴨,其背負之峰沉沒,只剩雄鴨獨撐單峰。又傳上游長洲島有條石脈蜿蜒東下,直聯(lián)此洲,像索鏈鎖住飛龍東奔似的三江水口,讓廣西“肥水”不向粵流,所以得名系龍洲,雞籠洲是民間取諧音的稱呼。
有“龍洲砥峙”之譽的游覽勝地系龍洲,招引過許多文人墨客留連揮毫,明初大學士解縉寫過千古名句:“蒼梧城北系龍洲,水接南天日夜流?!?/p>
翌晨,剛進梧州的朱由榔夫妻出城,乘船登臨系龍洲,興高采烈玩遍了這個四面環(huán)水,占地1.5公頃的小浮洲。歸途巧遇從肇慶溯江而上的天主教傳教船,來自澳門教區(qū)的卜彌格神父,邀請他倆過船參觀新型科學儀器。長期生活于湖南的朱由榔初次接觸外國人,覺得大開眼界,卜彌格不失時機宣傳宗教思想,他也聽得津津有味,直至傍晚才盡興返回。
朱由榔走進住處,愁云慘霧迎面而來。原來,當日桂王接到南京快馬報信,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位稱帝,改元弘光,朱常瀛即時伏地大哭,哭至昏迷尚未蘇醒。朱由榔從守護病榻的嫡母王氏、生母馬氏中間穿過,趴在父親身上高聲呼叫,老桂王終于慢慢睜開眼睛,但從此再也無法站起來。十一月初四日,老桂王撒手駕鶴西去。次年,安仁王朱由楥亦病逝。父子均葬于梧州府城對岸高旺村后的鳳凰山,命名為興陵。
一六四五年,二十二歲的朱由榔承襲桂王封號。
明朝北都北京失陷后,南明政權(quán)的第一位皇帝——在南京稱帝的弘光帝朱由崧因治國無能、荒淫無道,僅坐一年皇位就丟掉江山,死于清軍屠刀下。南明政權(quán)第二位皇帝——在福建稱帝的隆武帝朱聿鍵,雖然人品才學皆優(yōu),銳意恢復明朝,但書呆子氣重,食古不化,脫離實際,無法力挽狂瀾而倒臺。南明政權(quán)第三位皇帝——魯王朱似海在紹興就任監(jiān)國,由于缺乏治國之才,只得投靠鄭成功,終死金門。南明政權(quán)第四位皇帝——紹武帝朱聿,比朱由榔早十多天稱帝,為所謂正統(tǒng)地位與桂王同室操戈,終被清軍俘獲自盡。朱由榔是南明政權(quán)稱帝最晚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一六四六年,福建隆武政權(quán)夭折的消息傳到廣東、廣西之時,兩廣總督丁魁楚正撤守南雄,回師肇慶,廣西巡撫、大司馬瞿式耜也在肇慶。瞿式耜對丁魁楚說:“公統(tǒng)率三軍,帶甲五嶺,寧坐視顛危耶?請急議監(jiān)國?!笔鲁跏眨】c瞿式耜同至梧州,奉桂王朱由榔監(jiān)國。
朱由榔生而錦衣玉食,從小無憂無慮,天塌下來有父兄擋著,從沒想過自己需肩負何責。丁魁楚與瞿式耜到梧州時,他正流連卜彌格的船上,學操縱那些醫(yī)學、天文儀器,聽神父講耶穌會的教義教規(guī),外界的腥風血雨仿佛跟他毫無關(guān)系。忽然被群臣擁回府,要立他監(jiān)國,朱由榔頓時張皇失措。在場的嫡母王太妃忙說:“吾兒仁柔,非撥亂之才,恐不勝任,愿先生更著可者?!彼磸捅硎局煊衫茻o治國之才,望大臣們另選賢能。群臣認為,明朝宗室,當時藩王中的明神宗直系子孫,只有福、瑞、惠、桂四家,福、瑞、惠已亡,唯余桂王,朱由榔理應(yīng)是最有資格的朱明皇朝繼承人。瞿式耜義正辭嚴:“國家存亡在即,太妃要以社稷為重,不應(yīng)過多考慮個人得失,況且永明王妃令名在外,妻賢夫少差錯。外有效命的將士,內(nèi)有賢內(nèi)助,何愁祖宗大業(yè)不興?”王太妃無言以對,默默頷首。
朱由榔出任監(jiān)國后,北明遺臣紛紛上門投靠。崇禎宮內(nèi)尚衣監(jiān)的太監(jiān)王坤,京城陷落時逃出,輾轉(zhuǎn)來到廣西。廣東東莞人蘇觀生,曾任崇禎時戶部員外郎、隆武朝東閣大學士,隆武帝死后,率領(lǐng)一支軍隊退入廣州,本想?yún)⑴c桂監(jiān)國政權(quán),遭丁魁楚拒絕。此時,隆武帝朱聿鍵胞弟朱聿粵帶一批隆武朝殘余官員,由汀州逃至廣州,蘇觀生一怒之下,決定自立門戶,一六四六年,十一月初五,他擁立朱聿粵當皇帝,由于倉促行事,符合皇帝規(guī)格的衣冠、鹵簿等儀仗、器具及文武官員衣冠準備不及,無奈借戲班道具冒充,時人傳為笑話。
朱聿粵匆忙稱帝,改元紹武,史稱紹武帝。消息傳到梧州,桂監(jiān)國政權(quán)的大臣們認為,朱聿粵先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屬崇禎帝朱由檢遠親,而朱由榔與朱由檢是同一個祖父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的親孫子,顯而易見,后者比前者更為符合正統(tǒng),于是,決定針鋒相對,將朱由榔推上皇位。
朱由榔豐神俊朗,相貌堂堂,據(jù)說在明神宗眾孫子里,相貌與祖父最相像,但生性懦弱,遇事無主見,縱有中興祖業(yè)的理想,卻乏力承擔重任,全無萬歷皇帝“少年天子”時代勵精圖治的氣概。群臣讓他登基稱帝,他的腦海一片空白,不知該做什么,對皇帝的言談舉止一竅不通,幸得太監(jiān)王坤挺身而出。王坤在崇禎宮中屬尚衣監(jiān),掌管皇帝冠冕、袍服、靴襪等,雖遠不及司禮監(jiān)宦官有權(quán)有勢,但深受崇禎帝寵信。他認真總結(jié)在崇禎宮中所見所聞,耐心指導朱由榔學習相關(guān)知識。經(jīng)培訓,朱由榔初步懂得宮廷禮儀,總算是像模像樣不會出丑了。
朱由榔登基后,不忘報答“老師”,封王坤作司禮監(jiān)大太監(jiān)。在明代,司禮監(jiān)是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整個宦官系統(tǒng)中權(quán)勢地位最高者,俗稱“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歷朝擅政的宦官,如王振、馮保、魏忠賢等,均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
朱由榔的登基典禮,地點定在廣東境內(nèi)的肇慶府,為的是與紹武政權(quán)針尖對麥芒?;I備典禮的具體操作,自不用朱由榔親力親為。登基典禮不僅邀來兩廣、湖南、江西、貴州、云南等省三品以上大員,活動在東南沿海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派來使節(jié),而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暹也羅(泰國)、安南(越南)的使者也應(yīng)邀前來參加。這樁南明外交上的大事,很大程度是由天主教組織促成的。瞿式耜早于一六二三年就與西洋教士艾儒略來往,受洗入教,教名多默。經(jīng)艾儒略與卜彌格神父共同努力,聯(lián)絡(luò)了不少友好鄰邦前來祝賀。澳門葡萄牙當局還派出一支攜大炮數(shù)門的三百人軍隊以助聲威。
為感謝傳教士支持,也希望借助天主教力量反清復明,朱由榔家族全部入教,他的嫡母王氏、生母馬氏、妻兒等接受洗禮,妻子起了洗禮名安妮,朱由榔礙于“九五之尊”面子,未受洗。
登基前夕,朱由榔從梧州起程往肇慶。一行人浩浩蕩蕩乘舟順西江東下……
一六四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丁魁楚、瞿式耜等擁戴朱由榔于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史稱朱由榔為永歷帝。
朱由榔頭戴馬鬃瓦楞帽,身穿純絹大袖袍,腰系黃絲帶,身材魁偉,體態(tài)豐滿,好一派皇帝風度。永歷帝即任命各部院官員,封丁魁楚為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封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追尊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封朱常瀛原配、嫡母王氏為慈圣皇太后,貴人、生母馬氏為昭圣皇太后,妻子王安妮為皇后,岳父王略為長洲伯。
永歷帝登基影響巨大,引動了全國的反清復明之勢。一六四六年,清兵入閩,守將鄭成功誓不投降,他在南澳起兵抗清,憑著水軍優(yōu)勢,占據(jù)金門、廈門作“反清復明基地”,并于廈門、杭州、山東等地開設(shè)仁、義、禮、智、信、金、木、水、火、土等大商號,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籌措軍餉糧草,擁有了十七萬水師、八千艘戰(zhàn)船,收復了被清軍占領(lǐng)的福建沿海地區(qū)。當時,他正準備從荷蘭人手里收復臺灣,接到永歷帝登基的文告,他即刻修表,俯首稱臣。此外,不少流亡軍隊前來投靠,一個月內(nèi),有騎、步、炮、水軍六萬多人,戰(zhàn)船二千余艘,火炮五百門,瞿式耜在西江畔搭建點將臺,操練水軍,其他軍種也劃定區(qū)域練兵。
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戰(zhàn)敗之后,余部決計聯(lián)明抗清,也投奔永歷政權(quán)。永歷帝封李自成妻兄高一功為鄖(yùn)國公,李自成侄兒李過為興國公,將帶來的一萬多兵士編作“忠貞營”?!爸邑憼I”驍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永歷政權(quán)手握軍隊近八十萬,控制地盤由兩廣擴至云、貴、湘、贛、川等省,永歷帝心花怒放。
有歷史學家說:“如果永歷政權(quán)照此發(fā)展,華夏江山可再度姓明,決非天方夜譚。”可惜,永歷帝徒有皇帝之貌,卻乏堯舜之才,無力回天。十一月二十九日,永歷帝登基才十一天,龍椅還沒坐暖,廣州紹武政權(quán)的軍隊由蘇觀生率領(lǐng),在三水縣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矛頭直指肇慶。瞿式耜帶兵迎戰(zhàn),澳門葡萄牙當局的三百炮兵攜新式武器,幾個回合就把蘇觀生那幫由海盜拼湊的烏合之眾打得落花流水。但永歷朝廷的偵查員只憑道聽途說,便慌報敗訊,使得人心動亂,新建小朝廷官員紛紛出走。永歷帝聽信王坤攛掇,隨眾逃離肇慶,一口氣直奔梧州,船到系龍洲,接瞿式耜捷報,方知之前訛誤,又調(diào)轉(zhuǎn)船頭下肇慶。
十二月十五日,清軍乘紹武政權(quán)忙于打內(nèi)戰(zhàn)之機,闖入廣州,紹武帝與蘇觀生先后自殺,只有四十一天的紹武皇朝滅亡了。清軍占領(lǐng)廣州后,于一六四七年正月十六日攻陷肇慶;正月二十九日攻入梧州;二月,永歷朝內(nèi)閣首府丁魁楚投降,即被殺。永歷帝一路狂逃,天天心驚膽顫、風聲鶴唳,由肇慶到梧州、全州,直至躲進湘西山區(qū)武岡。
一六四七年春,永歷帝躲進湘西的山區(qū)武岡,五月,改武岡州為奉天府,作為當時南明帝國的首都。不過,永歷帝在此只住了短短三個月。
武岡的鹵菜十分出色,但永歷帝餐桌只擺放鹵豆腐、鹵豬肉、鹵蛋系列,從無王牌的鹵鵝。因為他初進武岡,就對鵝留下心理陰影。武岡鵝號稱“銅鵝”,嘉靖年間已大量喂養(yǎng),肉質(zhì)鮮嫩味美被列為朝廷貢品,聲音洪亮可傳至千米以外。永歷帝剛在作為王宮的岷王府坐下,一陣銅鑼般的鵝叫聲嚇得他彈起發(fā)抖,及至親眼目睹昂首挺胸、黃銅色喙和額瘤、赤銅色足蹼的鵝群時,更覺伸著弓形長頸的鵝仿佛雄赳赳迎面撲來,哪有膽量去品嘗鵝掌鵝翅?
武岡守將劉承胤野心勃勃,滿腦陰謀,表面?zhèn)窝b保護皇族安全,實際上企圖挾天子以自重,以迎駕有功為由,自封作安國公,奉天府“政事皆決于胤矣”。這天,永歷帝正為劉承胤的狂妄自大煩惱,忽聽侍衛(wèi)報告永州嚴起恒求見,精神一振,忙叫快傳。幾年前,永歷帝與父兄避難永州,結(jié)識嚴氏,后來張獻忠沒有打永州,近日清軍亦未至,所以嚴起恒一直在永州。永州是劉承胤老母親娘家所在地,嚴起恒到武岡,先以晚輩身份拜見劉母,送上永州特產(chǎn)香米、香柚、香芋和異蛇酒,然后再參王駕、問王安。劉承胤認為,嚴起恒見皇帝只是謀官職,況且會帶來永州兵馬,于己有利,故不阻攔。誰知嚴起恒是收到劉承胤打算挾持永歷帝投降清軍風聲,特來救駕的。
永歷帝聞訊,大驚失色。此刻,清兵已連破常德、寶慶,直逼奉天府,永歷帝連象征皇帝威嚴的儀杖乘輿都來不及收拾,帶著少數(shù)朝臣、宮眷匆忙出城。劉承胤迎清軍去了,守城兵卒不敢放行永歷帝一行,嚴起恒請出劉母干預,才得以打開城門。出城后嚴起恒先走一步,快馬加鞭聯(lián)絡(luò)忠于明朝的湖廣總督何騰蛟和廣西的瞿式耜部隊。永歷帝一行途中遇暴雨,一個個淋成了落湯雞,亂哄哄地迷失方向,幸得王皇后鎮(zhèn)定,把茫然無措的隊伍安排妥當,直至瞿式耜率隊接駕,才平安到達桂林。
嚴起恒是崇禎四年進士,任廣州知府時,有富商送一名貴玉石,嚴起恒婉拒,富商執(zhí)意留下,嚴起恒將玉石放在階前,調(diào)離廣州后,石仍留下。永歷帝得知其清廉之名,拜嚴起恒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總管錢法。
一六四八年,抗清形勢逐漸好轉(zhuǎn)。占據(jù)江西的降清明將金聲恒和占據(jù)廣東的降清明將李成棟,由于沒有滿足個人欲望,對清廷有氣,先后反正,恢復明朝衣冠。清軍連失江西、廣東兩省,中國西南部打南明旗號的軍隊,多達數(shù)十萬,永歷政權(quán)控制的疆土連成一片,擴至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等省,聲威大震。
李成棟為鞏固廣東,一再逼朱由榔還都肇慶。四月,永歷帝的樓船自桂林至梧州,以祭拜父兄為名,??肯谍堉?。這列皇家船隊氣勢非凡,帆檣林立,舳櫓相聯(lián),“同心協(xié)力,匡復大明”的口號響徹西江。朝臣紛紛各司其職,力圖治國安邦,其中最具轟動性的要數(shù)嚴起恒主持的鑄幣工作。
明朝的流通貨幣是銀子唱主角,小額交易用銅錢。朱元璋時代鑄過洪武通寶,嘉靖年間鑄嘉靖通寶,永歷帝登基后,南明區(qū)域銅錢流通量不足,導致物價飛漲,鑄幣可謂當務(wù)之急。主管錢法的大臣嚴起恒,在桂林便籌劃開鑄永歷通寶,只苦于銅料缺乏。遠古,舜帝曾教梧州先民煉銅,故梧州的煉銅技術(shù)發(fā)達,北宋時在此設(shè)立錢監(jiān),為江南六大錢監(jiān)之一。嚴起恒在梧州收集銅料,主持鑄造了第一批永歷通寶銅錢,永歷皇朝于系龍洲隆重舉辦發(fā)行儀式,瞿式耜監(jiān)督筑制亭臺,刻碑記述當時盛況,可惜清軍攻入梧州后被毀。
永歷通寶是亂世產(chǎn)物,鑄造量大,發(fā)行時間長,開創(chuàng)了一派自己的風格,影響深遠。通寶字體古拙樸素,內(nèi)郭、外郭都較其它錢幣為寬,錢體分量十足,直到清咸豐、同治年間,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仍可見其蹤影。永歷皇朝結(jié)束后,永歷通寶制錢繼續(xù)在梧州地區(qū)長時間流通。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一六七四年,盡管永歷帝已去世,仍于日本長崎代鑄了一批永歷通寶,作流通之用。
永歷通寶發(fā)行儀式過后,永歷帝回朝肇慶,但僅茍且偷安了兩年多。由于軍隊都分屬軍閥掌握,朝中政治腐敗,無法形成統(tǒng)一指揮系統(tǒng),強敵面前互相拆臺,文官武將彼此輕視,爭權(quán)奪利,文官間有“閹黨”與“清流”之分,武將中有“吳黨”與“楚黨”之爭,以及義軍與正規(guī)軍之別。如此混亂,如何團結(jié)抗敵?而永歷帝對治國御敵束手無策,這給了清軍可乘之機。一六四九年至一六五〇年,忠心武將何騰蛟、瞿式耜先后在慘烈的湘潭、桂林戰(zhàn)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占湖南、廣西,不少剛剛收復的失地重新丟失,永歷帝逃出臨時首都肇慶,從西江逆流而上,將樓船停泊于梧州城外系龍洲周圍。
對于各派黨爭對永歷皇朝的危害,嚴起恒感嘆:“大樹都是從里面爛了才會倒??!”但他一介書生,無能為力。他預知永歷朝壽命不長,早已立下與朝廷共存亡的決心,于是把長子文馴留在身邊,送走三個未成年的幼子。他乘一葉輕舟,飄往系龍洲上游的長洲島,將兒子分別安置在島的三處地方,三個兒子定名心日、心印、心月,日、印、月都是不完整的“明”字,意思讓后輩永遠懷念明朝。
一六五〇年(南明永歷四年,清順治七年),永歷帝從二月中旬至十一月留駐梧州。他堅持住在靠泊系龍洲的大船上,一來從安全著想,可下肇慶、上桂林,方便流動;二來他實在喜歡這兒的風景,迷戀難離。當年在湖南劫獄救過永歷帝的焦璉,已升任總兵,鎮(zhèn)守梧州,多次請皇上擺駕城內(nèi),均被回絕。
此時,永歷朝廷還算兵力不弱,清軍未敢輕舉妄動。梧州本是繁華商埠,商賈云集,水陸交通四季順暢。在改朝換代的動亂之世,得享一段安定日子,市民都抓緊時機做生意掙大錢,城里城外,商鋪林立,叫賣聲一浪高過一浪。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梧州民俗是喜慶團圓的好日子。永歷朝廷為安定民心,粉飾太平,決定隆重歡慶。這天,系龍洲一帶,樓船相連,張燈結(jié)彩,旌旗和樹色相掩映,兵甲閃閃與日月爭輝,系龍洲搭起一座五色鮮艷的牌坊,上懸嚴起恒手書“水殿”兩字。入夜,一輪皓月冉冉升高,銀輝柔和灑遍西江,船廳擺出豐盛筵席,不僅有梧州民間應(yīng)節(jié)的佳肴白斬雞、紅燒乳豬、清蒸全魚、煎釀豆腐渣,還有廣式月餅、芋頭、花生、沙田柚、紫蘇炒田螺等中秋食品。系龍洲孤峰上的一對金銀桂樹,開滿了比米粒還大的桂花,馥郁的濃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宮娥選折了一些桂花枝,精心修剪,放在托盤里,送上席間,讓太后、皇后、貴人們插鬢。永歷帝也拈了一枝,放在面前賞聞,頓覺心曠神怡。君臣官眷歡聚一堂,以輕歌妙舞助興,舉杯對月,飲美酒啜香茗,品粵菜吸田螺。“水殿”向江面投射下朱紅、桔黃的鱗光,漿聲、樂韻、月色、燈彩,把一條夜西江裝點得儀態(tài)萬方,令人瞬間忘卻這是流亡皇朝在強顏歡笑。
“水殿”狂歡至半夜,有小艇輕輕靠攏,侍衛(wèi)通報,嚴起恒領(lǐng)艇上的賣唱父女叩見皇上,然后開唱,身穿樸素布衣的年輕女兒懷抱琵琶,彈撥過門,從輕攏慢捻到平挑重撥,從低緩深沉到慷慨高昂,白發(fā)老父的表情隨之振奮,唱起南宋愛國將領(lǐng)岳飛作詞的《滿江紅》:“……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聲聲動心弦,句句震長空,將飄飄欲仙的滿堂男女拉回到殘酷的現(xiàn)實。南明與五百多年前的南宋多么相似!恰巧,偵探人員接連送來清遠、惠州、東莞為清軍攻破的報告,永歷帝頹然不樂,賞月晚宴在沉悶中散去。
十一月,清軍向南發(fā)動攻勢,平南王尚可喜一舉占領(lǐng)廣州,定南王孔有德打進桂林,梧州安全大受威脅。永歷帝率群臣移舟西上,經(jīng)古藤州、潯州至南寧,直至廣西邊境一個叫瀨湍的地方。
當時,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在張獻忠兩位義子——平東將軍孫可望和定西將軍李定國帶領(lǐng)下,揭起擁明抗清旗幟,占領(lǐng)貴州、云南,并分兵進攻四川、湖南、廣西等地。孫可望是一個野心隨戰(zhàn)績膨脹的人,一六五一年,打入南寧,威脅永歷帝封他作“秦王”,遭群臣反對,孫可望恨透為首的嚴起恒,遣部將賀九儀殺嚴起恒等五大臣,逼迫永歷帝終封他為“秦王”。
嚴起恒死后,尸體隨水流流出十余里,好友方以智將他葬于南寧青秀山。十四年后,長子嚴文馴尋到其骨,移葬桂林。
方以智曾被永歷朝廷委以重任,因鑒于朝中矛盾重重,政治腐敗,事不可為而拒接,后遭清將馬蛟麟俘獲。馬蛟麟對他施以威逼利誘,左邊陳列官服,右邊放著大刀,逼他選擇,方以智大義凜然,從容走向右邊,寧死不降,馬蛟麟無可奈何釋放了他。方以智安葬嚴起恒后,一六五一年十二月,到梧州光孝寺剃發(fā)出家,改名弘智,字無可,號愚者大師。他是著名的愛國主義者,也是哲學家、科學家,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等書,包括了天文、地理、動植礦物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眾多學問僧人中的一個。
一六五二年正月,孫可望將永歷帝接往貴州安龍,羈養(yǎng)了四年,后因大西軍內(nèi)部同室操戈,孫可望與李定國發(fā)生矛盾,兵戎相見,孫可望大敗后投降清朝,李定國擁永歷帝回師云南。
李定國部隊是聯(lián)明抗清農(nóng)民軍中最有成就的一支。李定國屯兵云南時,訓練了十三只大象,每只象都有名字,封為將軍,作戰(zhàn)沖鋒,勇猛無比。一六五二年夏,李定國出兵收復廣西,先迅雷不及掩耳地奪取桂林,接著分兵攻占各縣,勢如破竹。只有梧州的清軍守將馬雄依仗著有廣州尚可喜撐腰,頑抗不降,李定國周密布置,抓住戰(zhàn)機,憑借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讓象群打頭陣,沖入城內(nèi),兵士奮勇拼殺,使清軍尸橫街巷,血流成河,馬雄在逃跑途中被象群踩踏而死。李定國軍梧州大捷,在城內(nèi)歡慶三天,梧州市民首次看見長著長鼻子和大獠牙的象群,都為它們威風矯健的身姿所吸引,扶老攜幼前往圍觀。
李定國的軍隊,紀律嚴明。當時,老百姓普遍認為,反清復明是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大事,加上清兵在廣西橫行霸道,激起民憤,所以人民支持李定國軍。在潯州、郁林等地,李定國的兵還沒到,群眾就把清兵趕跑了,攻打梧州時,賀縣、懷集、永安州的義軍都前往助陣,梧州市民在城內(nèi)外晝夜放炮,吶喊聲援。
永歷朝廷多次希望借助天主教之力,力挽狂瀾。一六四八年,永歷帝曾派人赴澳門求援,葡萄牙當局僅以火槍百支相助。一六五一年,王太后派使臣陳安德與傳教士卜彌格神父,赴羅馬向教宗求援,她在致羅馬教宗的信中祈求“天主保佑我國中興太平”,希望教廷“多送耶穌會士來中國廣傳圣教”,此信歷時兩年才到羅馬,而卜彌格帶著教宗復信返回時,已經(jīng)是一六五八年八月,廣西、貴州均被清軍進占。卜彌格無法面見永歷帝,教宗回信成了廢紙。
然而,改朝換代是大勢所趨。一六五九年,清軍由明朝降將吳三桂率領(lǐng),分兵三路追逼南明政權(quán),李定國軍因叛徒向吳三桂告密,損失慘重。永歷帝避入緬甸境內(nèi),一六六二年,經(jīng)吳三桂交涉,緬甸王把永歷帝引渡回國,吳三桂將他絞死于昆明城內(nèi)。
梧州人民稱永歷政權(quán)為“水殿皇朝”,一是因為永歷帝曾于系龍洲設(shè)置水殿,二是在梧州話中,“水”乃差勁、空想之意,如水中月、鏡中花等。
三百多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南明永歷皇朝的興衰盛亡已成歷史,帝皇水殿了無痕跡,西江依然滾滾東流,系龍洲依然搏浪擊濤,正是:“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