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學案導學法在文言文閱讀中的應用
劉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了解,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包括缺失文言語境、忽視文言文審美價值等。本文對“學案導學”法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為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學生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出發(fā)點。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文言文學習目標一方面要明確與清晰,從細微處入手,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與可達成度。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要對文言文的學習目標進行簡化,充分重視文言文的審美價值,將其作為文學作品進行品鑒。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字、詞的積累,另一方面也要從整體上對文言文進行把握。通過對文言文學習目標的明確,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加明朗、有序,讓學生保持較為清晰的學習思路,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文言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操作性較強的提綱,導致預習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要注重預習提綱的設置,對學生的自學進行引導。在文言文預習提綱設置的過程中,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第一,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行激發(fā),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探索與學習;第二,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自學任務;第三,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對學生的自學進行引導;第四,讓學生對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記錄。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故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視頻導入法等,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導入法與描述導入法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現(xiàn)西北地區(qū)冬季的圖片,讓學生較為直觀地了解西北地區(qū)冬季的嚴寒情況,再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對其寒冷、荒涼進行描述,表達詩人在朋友離別之際所流露出來的真情。通過圖片與語言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與想象,從而在情感方面與詩人達成共鳴,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文言文。
在新課進行課堂導入之前,教師應該通過課堂測試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驗收。在測試內容進行設置的過程中,主要的內容包括作者概要、字詞積累、文章內容等,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文言文相關內容進行自學與了解,為課堂上文言文品鑒與探討留出更多的時間。同時通過測試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抓住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分層達標是課堂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學生的自學。學生自學并非指的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導學提綱”,學生以“導學提綱”為自學依據,在其引導之下進行文言文學習,確保自學的方向性與針對性?!皩W提綱”實際上就是指對學生的思考與學習進行引導的提綱。文言文“導學提綱”在設置的過程中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導學提綱”在設置的過程中必須具有明確的導讀提示,讓學生能夠依據“導學提綱”進行有針對性的自學;第二,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要注重其梯度性,問題要由淺入深,而且必須具備啟發(fā)性。學生在“導學提綱”的引導之下進行自學,能夠幫助學生對空間與時間進行更好地把握,成為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體。
1.感知層次
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對文言文進行感知,形成對文言文進一步的認識。閱讀是感知文言文最為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泛讀、精讀、朗讀、齊讀、范讀等。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樹立誦讀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言之美。
2.認知層次
在對文言文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探究等方式對文言文進行進一步的認識。一般情況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每個小組選定一名組長。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組長負責記錄、整理、發(fā)言工作。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文言文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與點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享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遷移層次
遷移與學習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朗讀感知、探究認識文言文的基礎上,將自身的認知結構經過同化或者順應之后,形成容納新知識的高一級的新認知結構,完成知識的拓展遷移。
劉新,教師,現(xiàn)居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