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典
(吉林農業(yè)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論作為文化的音樂與作為藝術的音樂
王典
(吉林農業(yè)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本文以文化和藝術的內涵為視角,分別闡述了音樂與它們聯(lián)系后的關系,并進一步提出作為文化的音樂與作為藝術的音樂的具體觀念。
文化研究;藝術概念;藝術音樂;音樂人類學
雖然創(chuàng)作和演奏音樂是人類普遍的精神激勵行為,但還是需要去研究世界音樂傳統(tǒng)中作為文化的音樂和作為藝術的音樂的差異。盡管用這樣區(qū)分來作為概念工具是不恰當?shù)?,因為文化包含藝術,但在音樂傳統(tǒng)中的差別還是始終存在的,并且音樂系統(tǒng)中的變化很大,幾乎每天都重新定義稱謂。所以,我們要充分理解作為文化的音樂和作為藝術的音樂的內涵。
文化,其概念的廣泛性讓人們很難給它下一個準確和嚴格的定義。它是宇宙中天地萬物產生的信息并融合滲透的過程,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掇o?!分械淖⑨尀椤八且环N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①”從辭海的解釋中得出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文化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生產實踐中的產物。
文化、音樂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研究是體現(xiàn)了人類認識、完善、發(fā)展和回歸自我的過程。音樂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內動力源于人及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社會時空和經緯中的不同文化導致了不同地域、時期不一樣的音樂。人類音樂思想認為音樂的各種不同形式和語言是現(xiàn)存社會階層和結構的直接產物。他們注重事情的思考,事情和閱讀方式的研究分析,從各角度位置看待事物,認識事物的最終目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從事音樂活動的方式,這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本身所能體現(xiàn)的。音樂不再是一種娛樂,不再是一個物理,不再是一個技術和形式,也不僅是美學或啟蒙,但音樂文化,成為我們人類精神和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因此出現(xiàn)了音樂這一特殊的時代產物在不同文化中的界定肯定是不同的。
在歷史早期的記載中,音樂不是主要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附屬品,是在進行不同文化或相似文化的綜述中點綴的相對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數(shù)是以消極的態(tài)度來投射這些與他們文化不符的音樂,評價也以無聊相對,但是他們對自己本國的音樂評價卻是很高。最早介紹中國音樂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應該是將中國音樂介紹到西方的第一人。經由傳教士金尼閣整理,于1615年出版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大量記述了有關中國音樂的情況,其中在利瑪竇的論述中存在不少典型的“歐洲中心論”的觀點,例如他說“中國音樂的全部藝術似乎只是在于產生一種單調的節(jié)拍,他們自己非??湟麄兊囊魳?,但對外國人來說,它卻只是嘈雜刺耳而已?!雹蹚倪@位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的口中,我們顯而易見地體會到帶有“文化殖民戰(zhàn)略”的韻味,且可以感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對外在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是不深刻而且片面的。例如,他在1592年與我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先生見面后談及中國戲曲時說“毫無疑問,這是帝國的一大禍害,甚至難以找到任何一種活動比它更為罪惡之淵了”④。1849年,法國浪漫派大作曲家柏遼茲,在參加世界音樂大會中第一次聽到中國的音樂時,對其的評價是“狼哭鬼嚎”。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樂的差異性是由于文化的因素而大不相同的。
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盧梭,他在1768年出版的《音樂辭典》中強調“音樂是一種文化,而不是自然的,不同民族音樂基于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文化遺產。通過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音樂翻譯的樂譜,表明音樂和文化的不同方面”⑤。因此伴隨著國度之間的互通有無,彼此之間的音樂也開始逐漸可以被理解、被認識、被考察、被加深印象、被熟識,最后采取科學性的中立態(tài)度,相互學習。
法國傳教士約瑟夫阿米約在中國傳教60年之久,在他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以理解“他族”文化的觀念來客觀闡述中國古典音樂,他認為不同地域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肯定音樂與文化緊密相連的思想。他在《古今中國音樂回憶錄》中論述到“當問及中國人對西洋音樂的看法時,中國人會很有禮貌地回答:‘你們的音樂不是為我們的耳朵而作的,盡管你們的音樂發(fā)自心靈、表達感情,但我們并沒有這樣的感受?!斘鞣饺舜嬖趯χ袊魳肺幕钟衅姂B(tài)度時,他說:“希望通過我這部對中國音樂介紹的著作,使這些人能夠得出對中國音樂的正確評價。要了解中國音樂,就要去熟悉中國人的思維和中國的文化⑥。”通過其更深層次和更客觀的東方音樂文化的研究,并進一步了解東、西方和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正確思想有積極作用。
作為文化的音樂最主要是強調不同文化的差異。音樂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期,相同的文化在同一文化在同一時間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概念,行為和形態(tài),都有不同的解釋、含義和意義,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價值的實現(xiàn)⑦。這就確定了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總是在變化的。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后,再談論或研究音樂時,首先就應確定人所處在的文化背景與音樂的關系。并將音樂作為關系中的對象,人作為關系中的主體,文化則是限定了這種關系的一張無形的網。
藝術的定義至今也是沒有一個公認標準,一般情況,藝術是反映人類情感、感知與自身感受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它通過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代表了現(xiàn)實和理想的情感,在想象中實現(xiàn)審美主體和對象共同的客觀性。簡單來說,藝術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和理念的綜合心理活動產物,是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外在感受。包括文學、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工藝、建筑、電影等?!掇o?!范x為“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⑧?!睂τ谒囆g,通??梢詮娜齻€方面來看。首先從精神層面來看,藝術作為文化的一個領域可以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并列。第二,從活動過程來看,藝術是藝術家們生活中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部分,或是對感官世界的模仿。第三,從活動結果來看,藝術是客觀存在的,它與生活如影隨形。藝術形態(tài)包括有音樂、舞蹈、繪畫、書法、雕塑、建筑、文學、影視等等。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古老、最抽象的藝術。
作為藝術的音樂的有如下特點:
其一,以專門化的知識為基礎,這就使藝術音樂有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嚴肅的審美意趣。藝術音樂是以專業(y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鼓勵或要求專業(yè)化。其音樂系統(tǒng)依靠記譜、結構的擴展、和聲的復雜、精致的音型等等。許多作曲家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以不同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音樂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它著力于具有準確的傳承依據(jù),表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和個性追求,有專門的培養(yǎng)機構。現(xiàn)在越來越多形式的音樂技法逐漸發(fā)展成為藝術音樂,非常普遍的例子莫過于美國爵士樂的發(fā)展道路?,F(xiàn)在的爵士樂發(fā)展成受教育機關、國家的贊助,致使學院里的精英們承認爵士樂作為學術學習和研究的課題是適宜的。
其二,目的性在于帶有娛樂或教誨,這多數(shù)是為生活和階級而服務的。18世紀末,西歐傳統(tǒng)藝術中可以看到這種現(xiàn)象的例子。當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他們越來越覺得直接贊助公開的音樂會靠不住時,許多藝術家們開始另謀出路,因為當時歐洲貴族的資金贊助越來越微薄。與此同時,出版業(yè)開始涉及音樂領域,音樂家們拓展了他們的收入渠道,開始賣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樂譜來增加收入。所以漸漸對聽眾的豐富細致的聽覺要求越來越低,促使藝術音樂娛樂性的發(fā)展。盡管其娛樂性大肆發(fā)展,但它的功能性卻始終處于重要位置,它要為階級政治而服務,并反轉影響政治。前蘇聯(lián)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以寫交響樂文明,它的寫作技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但他最主要的音樂特點是將音樂語匯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相結合,涉及了蘇維埃美學的范疇。他1937年創(chuàng)作的《第五交響曲》就是為了慶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而作。但當時有些西方評論家傾向于貶低這部作品,認為這是“對政治壓力所作出的讓步。⑨
其三,對于藝術音樂保存最重要的條件在于音樂的社會化活動。當一個藝術音樂進入一種文化,它的藝術音樂將系統(tǒng)中添加許多文化材料。這些材料是組合成復雜的藝術音樂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策略。因為音樂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與文化的民間音樂常有組合的基本條件允許這樣的音樂基本概念。在西方藝術音樂系統(tǒng)中也很容易找到音樂材料吸收民間音樂的藝術音樂作品。作曲家舒伯特在《野薔薇》、《鱒魚》等作品中常常運用民間音樂的樂匯。20世紀的作曲家例如美籍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等在他們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中大量運用民間音樂材料的情況甚多。許多曲調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重復進行,是作為藝術音樂的一部分系統(tǒng)性能的基礎技能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許多例子可以體會到,音樂創(chuàng)作者理解這樣的文化關系時,他們無意中選擇添加新的音樂內容、新的音樂元素,使音樂更有味道,更具聽覺享受,這就產生了文化的融合。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文化的發(fā)展自人類出現(xiàn)就存在了,藝術來源于文化的發(fā)展。二者與音樂的結合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發(fā)展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們代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已經進入了一個質的飛躍。然而,質量與數(shù)量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不斷地自我斗爭、否定、再斗爭、再否定,一個接著一個理論和思潮的出現(xiàn)和被重新審視,并最終成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偨Y作為文化的音樂與作為藝術的音樂的發(fā)展過程,這是一個對音樂人類學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展望。
注釋:
①《辭海》(1980年版)有關文化的條目。
②洛秦:《音樂人類學的歷史與發(fā)展綱要》,載《音樂藝術》。
③陶亞兵:《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東方出版社。
④同上。
⑤《音樂辭典》1768年,Dictionnaire de Musique。
⑥陶亞兵:《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東方出版社。
⑦宋瑾:《從后現(xiàn)代視角看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載《音樂藝術》。
⑧《辭?!?980年版,有關藝術的條目。
⑨楊民望:《交響樂欣賞入門》,上海譯文出版社。
J60
A
1673-4564(2015)05-0014-03
2015—08—15
王典(1986—),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yè)大學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