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飛
(廣東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高校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先進代表,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要對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的同時,還要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他們成長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然而有數(shù)據表明,我國普通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shù)占學生群體總數(shù)的25%左右,并且這個群體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相對于普通學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培育和增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較強的時代緊迫感和現(xiàn)實意義。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將人的責任概括為四種,不僅涵蓋人類、國家還包括家庭、自己,都需要對其負責??傮w來說,分為兩大類,即社會責任與自我責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站在狹義視角上主要指對美好社會的建立而必須承擔的相應責任,是一種履行各種義務的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站在廣義的視角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僅包含著社會部分,還涉及自我責任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個體必須對自己加以負責,這種負責其實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只有自己處于和諧狀態(tài)才能使社會整體更加和諧,從這點來說,對個人負責其實也是對社會的負責。與此同時,對自己負責也是個體對他人、對社會有責任感的內在基礎和前提條件。所有的社會責任感,都是指個體在人格獨立、健全、完整基礎上進行的責任擔當。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構建了一套健全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解除了經濟上的后顧之憂。然而在市場經濟和多元社會文化思潮的沖擊下,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受功利主義思想影響,誠信缺失,重權利,輕義務。在國家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和學校政策不配套等原因,對個人所享有的權利過分關注,在申請各類國家獎助學金的時候,對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謊報,騙取與本身家庭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的資助,盡可能地搶占資助資源,缺乏誠信和對他人的責任意識;也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享受了國家的資助后,在履行他們應盡的義務方面卻盡可能地推脫,缺乏擔當意識。
二是受享樂主義思想影響,過度依賴政策,缺乏自立自強意識。當前國家的資助體系中各類助學金一般都帶有無償性,因此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國家資助產生了過分依賴的心理,并且在國家獎助學金的使用上,并沒有用之來改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甚至出現(xiàn)奢侈浪費的現(xiàn)象。這樣,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逐漸缺失了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家庭現(xiàn)狀并且回報社會的意識,逐漸缺失了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意識,在學習上出現(xiàn)心浮氣躁,學習參與度低下等現(xiàn)象。
三是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向影響,在價值取向、理想追求、責任觀念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面對市場經濟導向下的激烈競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能意識到競爭的激烈和殘酷,承載著更大的壓力,因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容易把發(fā)展的目光定格在個人身上。他們對自身命運、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現(xiàn)實利益過于關注,面對任何事情都喜歡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對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超過一切。面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這些人第一反應可能會選擇個人利益,為集體、社會和國家考慮太少,缺乏犧牲精神。此外,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社會認同度較低,往往把社會因素歸結為個人家庭經濟困難主要原因。部分學生于是開始懷疑社會制度的公平性,認為個人所受援助是本身就應該獲得的,出現(xiàn)對自己不利的問題都看做是政府未履行職責。這種善惡不辨的思想不僅會傷害到資助主體,而且容易導致該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反而與社會對立。
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一系列資助政策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育人。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較弱的現(xiàn)狀,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重視程度并加強培育,除了是當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重要難題。培育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高校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中要將教育引導作為主線,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教育引導的啟迪和導向作用。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與法制教育,促進學生社會意識、國家意識和法制意識的增強,對學生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進行培養(yǎng)。另外,高校還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斷加強和普及,幫助學生對正確的價值判斷加以建立,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以樹立。再者,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斷加強,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于教育,對隱性文化教育提高重視程度,能夠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人文底蘊的日漸深厚。最后,加強感恩與誠信教育,強化誠信做事和誠信做人意識,強化學生報恩家庭、報效祖國、報答社會的責任意識。
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通過環(huán)境營造,平臺與載體建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把社會責任感意識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環(huán)境教育導向方面,一是社會輿論媒體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在對黨和政府及社會的溫暖加以凸顯過程中,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社會帶給他們的關懷,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社會溫暖內心體驗的強化,從而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對社會有更多的認同感,增強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二是學校層面要加強在校園文化上的建設,將其作為新載體和新平臺充分發(fā)揮其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方面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力開展和諧校園文化活動,并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融入其中,通過全員參與、全方位構建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慶日、重大典禮等高?;蛟合导w活動中,開展社會責任感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其中,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感受集體熱情的同時促進其榮譽感、集體感及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三是家長層面,除了要對學生物質需要給予關注、滿足外,還應對學生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引導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
在社會實踐教育導向方面,一是高??梢詫η诠ぶ鷮W崗位酌情增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采取“以工代償”的資助方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責任意識和勞動意識,體驗責任感帶來的愉悅情感體驗。二是高校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寒暑假實踐參加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社會公益服務和農村基層服務與調查等活動,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社會和國情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滿足他們對社會認同的需要,以及對未來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從而讓他們在實踐中建立真正的社會責任感。
高校應在培養(yǎng)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堅持對典型的倡導,充分認識先進典范的激勵示范作用并對其進行發(fā)揮。在管理心理學中,激勵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證明,激勵能夠對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調動,使人們在這種動力之下更快地奔向期望目標,對轉化人們思想、行為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典型示范便是激勵的常見手段。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過程中,高??赏ㄟ^在校學生中標桿和先進典型的樹立,對集體倡導的價值導向直觀傳遞,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進行加強。對于正常人來說,一定的獎勵與懲罰有助于其尊嚴感的形成,從而使其產生責任感。通過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先進典型,不僅可幫助其他家庭貧困學生轉變對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的認識,同時也能激勵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視貧困,端正心態(tài),對其自尊、自信、自強等意識加以培養(yǎng),有助于推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等社會責任感的樹立。
[1]李同果.農村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1):33-34.
[2]石瑞紅.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價值[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1):96.
[3]馬振清等.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程[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40.
[4]楊之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的誤區(qū)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32):101-102.
[5]紀群.高校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8(20):65-68.
[6]楊博惠.人文關懷視域下感恩教育使高校貧困生走出綜合困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4(8):82-83.
[7]史慧.關于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7(7):29-30.
[8]翟維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分析[J].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11,3(5):44-45.